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搞化學的不能惹> 一二八 全木頭的飛機

一二八 全木頭的飛機

  來見劉大雙的是三個日本人,穿著一身西裝,個子都不高,目測也就是一米六左右。

  劉大雙暗笑,怪不得叫小日本,原來長的真小,跟身材高大的東北人還是有差距。

  「劉先生,我是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的黑田一郎。」

  領頭的日本人微微躬身,遞過一張名片並自我介紹道。

  「川穀澀正!」

  「小泉平二!」

  另外兩個也微微躬身,自我介紹。

  劉大雙看看名片,黑田一郎原來還是南滿鐵路副會長。

  「劉大雙,靖安縣令。」劉大雙也客氣地自我介紹。

  「久仰,久仰!」黑田中國話說得很流利。

  「請坐,喝茶。」不管心裡怎麼想,最起碼的禮貌還是要有的。

  待日本人坐下,劉大雙笑著說:「幾位來到靖安,不知有何貴幹?」

  「劉先生,我們知道您在草原上修了一條鐵路,不知我們雙方有沒有合作的機會?」黑田一郎說。

  「沒錯!貴方要怎麼合作?」

  「我們日本可以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劉先生對這條鐵路進行改造。據我所知,這條路還只是個臨時性的。」

  「像安奉鐵路那樣改造嗎?」劉大雙問道。

  「可以考慮。」黑田謹慎的回答。

  「這樣改造為了什麼?這條鐵路穿越大草原,人煙稀少,是賺不到錢的。」劉大雙笑笑。

  「是,暫時可能沒錢賺,長久會賺錢的。貴國**大量在東北招收流民墾荒,聽說洮南府都遷移了二十萬人過來。這裡會興旺的。」黑田知道的還不少。

  「謝謝!你也看到,鐵路已經通車了,暫時不需要資金和技術。幾位第一次來靖安,希望好好看看,玩的高興。」劉大雙客氣地下了逐客令。

  幾個日本人臉色平靜,客氣地告辭。這在他們的意料之中,所以,也不灰心,他們還會再來的。因為這條鐵路的戰略意義太大了,完全控制了蒙東地區,對未來蒙東地區局勢發展有重要作用。他們的想法和劉大雙一樣,賺錢是次要的,控制住蒙東才是主要的。關東軍司令部已經交待他們,不惜代價,一定要把鐵路控制權掌握在日本人手裡。

  馮如叫人來通知劉大雙,今天飛機準備試飛,要他過去看看。

  劉大雙如同吃了葯一樣,精神立即振奮了。

  帶著幾個保鏢,快速趕到了北大崗的310汽車飛機製造廠。

  來到飛機生產車間,劉大雙看著那個玩具似的飛機,心裡多少有點失望,這和他心目中的飛機差的太遠了。

  這是一架雙翼驗證機,樣子跟劉大雙畫給馮如的差不多。

  飛機全木製造,機翼和機身用的是東北特產白樺木,因為這種木頭又輕又易加工。

  螺旋槳要求強度要好,所以用東北最硬的椴樹製成。

  發動機是內燃機廠研製的十五馬力活塞發動機,由於劉大雙的提示,內燃機廠幾名美國工程師採用了鋁合金汽缸,重量還不到四十公斤。當然,劉大雙懸賞的一萬兩銀子他們笑納了。

  馮如一見到劉大雙來了,馬上說:「大人,可以試飛啦!」

  「好,注意安全!」劉大雙叮囑道。他心裡卻想著要培訓幾名試飛員。原來的歷史上,馮如就是試驗飛機失事犧牲的。

  馮如坐進飛機,慢慢滑翔到車間外面的一條跑道上,隨著發動機的轟嗚聲越來越大,飛機搖搖晃晃地升上了天空。

  劉大雙目不轉晴地盯著,心裡緊張極了,手心裡都出了汗。他真的擔心,這可是中國飛機製造第一人。

  飛機飛了有一百多米高,饒著北大崗飛了兩圈,又搖搖晃晃地著陸了。

  待飛機徹底停穩,劉大雙的心才算放下來。

  馮如從飛機上下來,高興的像個小孩子一樣,連連喊著:「boss,你看見了吧?這是我們的飛機!」

  劉大雙快走兩步,緊緊的握著馮如的手,大聲說:「馮如,謝謝你!我們中國有飛機了!」

  兩個人都是滿臉笑容,高興的像個孩子。馮如的眼淚都控制不住流了下來,他太喜歡飛行了,總是幻想著自己能夠在藍天上自由翱翔。今天,他的夢終於實現了。

  「馮如,我現在命令你,以後不准你自己試飛,你的任務是設計製造飛機。」高興了一陣子,劉大雙突然很嚴肅地說。

  「這,……」馮如明白了,握著劉大雙的手更緊了。

  全木驗證機已經證明了,飛機設計基本上達到了要求。

  劉大雙現在要求馮如把機翼改成鋁合金或者木塑板。

  鋁合金和鈦合金肯定是飛機今後的主要材料,但這個時候,鈦合金還沒有發明出來,鋁合金也剛剛發明,還不是很適合飛機使用。劉大雙是化工男,對冶金鑄造是一竅不通,只是知道點名詞,所以也沒有什麼辦法。

  至於木頭、帆布這些材料只能做為輔料。劉大雙乾脆讓309軍工廠呂士全他們做了幾個巨大的鋼鐵模具,準備用酚醛樹脂膠混合紅松木粉形成一種木塑材料,熱壓成機翼。這種機翼重量輕,強度高,耐高溫,不易燃,也是這個時候最理想的飛機用材料。

  紅松木也是東北特產,木材輕軟,紋理細密,生長極慢,一棵樹成材都要生長五十年以上。劉大雙讓他們專門選擇百年以上紅松來磨粉,確保質量。

  郭孝純和德國禮和洋行達成一項協議,雙方技術互換,即漢唐的金剛漆技術交換德國克虜伯金屬冶鍊及鑄炮技術。並由漢唐出資購買一套小型鍊鋼設備。

  同時,為便於今後生產運行,漢唐可派五至六人赴德國學習,費用自理。

  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個雙贏的協議,靖安獲得了高級鋼的冶鍊技術,而德國的化學工業進步了十年,真正開始合成樹脂的生產。

  隨即,劉大雙安排劉大海、劉二雙及幾個年輕人赴德國學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