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熱議中
劉協在皇帝麵前一向有麵子,這時的他,就是被皇帝賜座,給皇帝陛下徐徐道來最近發生在京城的幾件事。
說起來,人劉太師對於和夏家結親這件事,有一定的重視程度。太師府打算向夏家提親的兒郎,是三房第四子劉啟英,也就是太師劉建的第十二孫。
劉啟英在眾多孫子中很湊合。
雖然加了個很,但也僅僅是湊合。
劉啟英今年十八,還在書院讀書。這不是到了月末嘛,是四月底了。按照慣例,書院都要在月末進行月考。這次考的是詩詞,如果說別的,劉啟英雖然成績不好,但也能比劃一二。
但詩詞就算了,那是他短板中的短板。讓他自己作詩,鐵定不過。
這一年來,他的成績很不好,如果再考不過,他是不是還能繼續留在書院讀書就是個問題了。
能繼續讀書自然有很多便利,若是不小心被他考中舉人,那就是拿到了仕途的入場卷,為了家族,祖父也會為他籌謀一個不錯的職位。
即使考取舉人的機會渺茫,卻也比家中閑坐好的多。他們府上子弟都一樣,讀書時的筆墨書硯、衣著花費,以及詩會應酬的費用,比閑坐家中的月銀多一倍不止,甚至比已經出去做事的供給還要高些。
即使為了月銀和各種花費,劉啟英也得多在書院呆幾年。可是這個月要考詩詞啊,他有些著急。
好在他有門道,通過早就買通的書院院工,他得知了此次詩詞的三個題目。當即就熟門熟路的花錢請人作詩三首,好好歹歹過了書院的月末考試。
但是這件本來很隱秘、且他也做過多次的勾當,不知怎的,竟是在書院傳開了。
而且,這些傳聞還有鼻子有眼,他的小廝在某某日、某某時,從某某巷子、某某落魄舉人家中出來,連小廝手中疊著的兩張紙的品質都說的清清楚楚。
這事沒人舉報,書院自然也懶的去求證。反正他又不是考的第一第二名,不過是個中流偏下的成績,書院先生和教工哪裏會費這個心思?
但是,聽聞此事的人們,對劉太師居然會有如此不成器的子弟,都是唏噓不已。太師的兒子還有兩個不錯的,但孫輩,那可就真沒一個拿得出手的了。這一個,居然會為了一個月考就弄虛作假至此,可見其學問的膚淺。
劉建和幾個兒子得知此事,也是氣得暴跳不已。
就像之前說的,太師府和夏家結親這件事,他們是慎重對待了的,在孫輩中,十二算是拿得出手的。沒想到這個不成器的,居然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了。
人夏家女是和離婦不假,但人現在的本事那是光芒萬丈,和離婦那小小的陰影,早已被照耀的不剩什麽了。
他家這不成器、且品行不端的劉啟英,若是再登門求娶夏家女,那就不是結親,而是奚落夏家臉麵,去尋仇了。
家法懲治劉啟英自不必說,但太師府的財物狀況依然需要化解。
於是接下來,劉建的六個兒子都躍躍欲試。當時提出要娶夏家女,而且還必須是嫡出子,這六位老爺那是相當不樂意、且不屑的。
不管怎麽說,夏氏女也是和離身份,而且還是個經商的,聽說不論外表還是言行,距離大家女子差的遠。
他們這樣的幾十年走在朝廷頂端的權貴大族,哪能讓嫡出子娶這麽個女子?即使是庶出,那也得最拿不出手的,才能給那女子一個太師府孫媳的名分。
但是,這一切,在喬夫人和三房次女劉婧參加過夏家宴會之後,發生了變化。她們兩人親眼見到夏氏女,人家的儀態舉止言行,絕不輸於任何世家大族的閨秀和女眷,甚至在某些方麵還要好上一些。
這不,太師府的各位老爺和夫人太太們都意動了。
他們各房的兒子都不少,讓一個兒子娶回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而且娶進來的並不是那滿身銅臭的市儈女子,這種好事,絕對的可遇而不可求。
這次,明裏是各房的夫人和太太紛紛言說,自家還未娶妻的兒子的優勢。暗地裏,則是各房老爺暗自較勁,給自家媳婦出點子,爭取這樁親事能落在自己一房。
就在劉建的幾個兒子各不相讓,爭執著換哪一房的孫子和夏家女結親時,六房第十一孫又搞事情了。
這小子平日裏人模人樣的,雖然讀書沒讀成氣候,但好歹在順天府謀了個文吏的職位,似乎做得還不錯,反正上官對他比較滿意。
哪裏知這小子還有特殊嗜好,一天夜宿在暗中相好的寡/婦家中時,被人撞破,立時就鬧得沸沸揚揚。
同樣的,並沒有人專門針對劉太師府十一孫,也沒有捉奸拿雙出來示眾的場景。
最多的,也就是寡/婦的夫家嫂子出來,氣憤的指著寡/婦鼻子,把寡/婦罵了個狗血淋頭,這事就作罷了。
但太師府這個孫子別說沒指望娶夏氏女,就是想說門第較低的媳婦,估計也沒戲了。
太師府孫子輩的子弟接連出事,還都是品行上的汙跡,和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又有哪家會對他們有信心的?
劉太師和幾個兒子當然也看出,接連的兩件事應該不是巧合,而是有人暗中作梗。一大家子人,一邊嚴厲告誡家中子弟謹言慎行,一邊查探到底是什麽人針對太師府。
京城好幾個家族都在虎視眈眈,已經在繞著彎子的詢問夏家嫁女的條件。若不是怕不明就裏的情況下出頭,會被拒絕,隻怕現在說親的人早就搶著登門了。
鑒於和夏家結親也是要緊事,劉建一通忙碌之後,已經考慮是否需要走另外的途徑了。
但事情還沒完,緊接著,長房的幼子也被熱議了。
長房的幼子也不錯,孫輩中排行第十,讀書還湊合,好歹有個秀才的功名。當初之所以把三房的劉啟英當做首選,去求娶夏氏女,不是因為長房幼子不如劉啟英,而是長房看不上夏氏女的身份和教養。
現在不一樣了,喬夫人親眼見識過夏氏女的樣貌舉止之後,想法已經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