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錯誤思想
1939年,抗日戰爭還在中國各處戰場激烈而殘酷的進行著,戰鬥、戰役不斷,而國際形勢也是處在急劇的變化之中。
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德國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歐美列國放棄了將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
9月下旬,晉察冀部隊配合途經晉東北的一二O師主力聯合作戰,殲滅了由靈壽出發襲擊抗日根據地重鎮陳庄的日軍1200餘人,取得陳庄殲滅戰的勝利,接著,又粉碎日本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和第一一O師團共2萬餘人對北嶽區的大「掃蕩」,擊斃日軍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
1939年秋,岡村寧茨集中了第6、第33、第101、第3、第13等師團,及長江艦艇三百餘艘,海軍陸戰隊一個聯隊,飛機百餘架,化學兵隊若干,約十八萬之眾,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同時進攻,圍殲第九戰區中央軍精稅,並計劃於9月30日以前佔領長沙城。
然而此戰的結果卻是中方獲得了勝利,對岡村寧茨來說,在他潛心研究對第五、第九戰區政、戰謀略時,所未及考慮到的是,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老百姓,在當地政府和軍隊的組織指揮下,把敵後新牆河至撈刀河之間的大公路和馬路挖成了新土;將這一地區的鐵橋,木橋、石頭橋也給炸、撤了個精光,日軍主攻部隊的後勤補給線幾乎全給卡斷了。
按照岡村寧茨的計劃,川軍應該被策反過來幫日軍打央軍,至少也應使其中立或逃亡,然而第九戰區的川軍王陵基的第30集團軍和楊森第27集團軍,士氣高昂,殺敵立功的鬥志反而更加旺盛。
還有,按照岡村寧茨的計劃,日軍在進入長沙之前,就應把第九戰區主力殲滅掉,日軍將高奏凱歌,邁著正步進入長沙城,然而他的主力部隊已快到長沙城下了,第九戰區的主力頑強不斷的阻擊後退,實力依然存在。
在軍事上,二路軍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指揮系統,並且經過實戰又有了一套相對完備的戰略戰術,殲滅敵人重兵集團后,奪取了相對的主動權,佔據了大量的平原地盤,獲得了人口和糧食資源后,進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主力部隊擴編為兩個團,一個游擊大隊變成了兩個,特別是大戰之後通過地道襲擊丹陽鎮敵輜重地,獲得了武器彈藥后,加上繳獲和修復的四門步兵炮,攻堅能力大幅提高,雖然急劇擴充的部隊戰鬥力不如原先的老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小規模戰鬥的鍛煉,這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雖然對二路軍來說,挫敗日偽軍的大舉進犯,是一次重大的勝利,但對於全國來說,卻並不起眼,只是在華北的效忠重慶而不是效忠延安的敵後武裝頻遭失敗,才使得二路軍的勝利有了一些特殊的意義。
魯迅曾說過: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余飈深切的感到這位老憤青的話是對的,象這種局部的小勝利根本對抗日大局沒有什麼影響,除非給他幾顆原子彈,再來幾架遠程轟炸機,也許能給日本人以絕定性的打擊,否則即便是美式裝備,面對日本人的頑強,也要打得艱苦異常。
那麼能使中國的抗日少受一些損失,多得一些勝利的辦法就是盡量把後世的經驗教給更多的中國人,這包括很多方面,既有先進的作戰理論,也有對日本人的深刻認識。
比如說在這次作戰中,巷戰便被證明是在敵我重火力相差懸殊之下一種行之有效的戰術,雖然對於攻守雙方來說,巷戰都是一場殘酷的消耗戰,但對於人數佔優、重火力偏弱的中國軍隊來說,卻不失為是一種好辦法,要知道,在那場付出巨大犧牲的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軍人在戰鬥中往往是以一比三,一比五,一比十的比例與日本鬼子死磕,詮釋著一寸江山一寸血的信念。
還有在這次阻擊戰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雙面戰壕,連圖例帶說明,也已經通過軍統電台報了上去,對於以防守為主的中國軍隊來說,不敢說日後能發揮多大作用,但起碼可以起到一些參考的作用。
最讓余飈深惡痛絕的是那種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世代友好的陳詞濫調,他的觀點就是:中日之間過去沒有過友好,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違背事實提出中日友好的虛幻概念,只能是誤國誤民。
國共兩黨都曾多次公開發表過類似聲明,說什麼「中日戰爭,不但大大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也大大損害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所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日本人民應該團結起來,推翻帝國主義法西斯政府,」這話簡直是狗屁,如果這場戰爭只是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沒有損害日本人民的利益,甚至還使得日本人民獲得了極大好處的話,那麼日本人民就不用推翻軍國主義法西斯政府,還要積極投身於侵略戰爭中來了,如果日本政府把從中國掠奪的財富公平地分到了日本人民的話,那麼日本人民擁護這場戰爭就是應該的了,所以國共兩黨的做法就是在變相鼓勵日本人進行侵略嘛,至於少數的所謂「反戰人士」,那才幾個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哪個國家都會出膽小鬼、反政府者,關鍵是要看清楚哪部分是主流。
至於國共兩黨所說的要「以德報怨」的蠢話,余飈斥之以鼻,他們的做法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是國民黨還是GCD,他們都把日本人的生命看得比中國人的生命更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