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郭城之定鼎門街東各坊
【外郭城】
東京城,隋大業元年築,曰【羅郭城】。唐長壽二年,【李昭德】增築,〈按隋時外城僅有短垣,昭德始築之。〉改曰【金城】。〈按《會要》:天寶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築神都羅城;號曰金城。則金城之名非始於武後矣。〉
前直伊闕,後倚邙山,東出瀘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雒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按《三輔黃圖》雲:始皇築鹹陽宮,端門四達,以象紫宮,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則煬帝蓋仿秦之為也。〉
周五十二裏。〈韋述《記》曰:東麵十五裏二百一十步,南麵十五裏七十步,西麵十二裏一百二十步,北麵七裏二十步,周回六十九裏二百十步。《新書地理誌》曰:東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六典》注作西麵連苑,距【上陽宮】七裏,北麵距【徽安門】七裏。張驚《判》:有大匠吳淳,掌造東都羅城,牆高九仞,隍深五丈。〉
南麵三門,正南曰【定鼎門】,〈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曰建國,唐武德年平王世充改。《大唐新語》: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東曰【長夏門】,〈在定鼎門東五裏。廣明庚子,汝州召募軍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門回,掠東都南市,焚長夏們而去。蓋南市與長夏門惟隔四坊也。〉西曰【厚載門】。〈在定鼎門西二裏。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
東麵三門,北曰【上東門】,〈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建春門】,〈隋曰建陽,唐初改。【薛懷義】於建春門內敬愛寺別造殿宇,改名【佛授記寺】。見《舊書外戚傳》。〉南曰【永通門】。〈《河南誌》作中曰羅門,南曰建春門,而無永通之名,惟於注中引韋述《記》曰:建春南曰永通。蓋永通後廢,作誌時已無此門也。今從《六典》、韋述《記》。《續定命錄》:樊陽源有表兄任密縣令,使人招之,遂出永通門宿。許渾有《出永通門經李氏莊詩》,是唐時有此門也。〉
北麵二門,東曰【安喜門】,〈隋曰喜寧,唐初改。按“喜”或作“善”,非。〉西曰【徽安門】。〈《南部新書》:徽安門樓上元多雀,後絕無。清泰中,帝上此樓自焚,俗謂之“火燒門”。《杜鵬舉傳》:鵬舉在洛城暴卒而蘇,雲見兩人持符來召,相引徽安門出,直北上邙山。蓋此門外即邙山。〉
城內縱橫各十街,〈《河南誌》引韋述《記》曰:定鼎門街廣百步,上東、建春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普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二步,餘小街各廣三十一步。〉
凡坊一百十三,市三。〈隋曰裏一百三,市三。唐改曰坊。《河南誌》引韋述《記》曰: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通鑒》:魏景明二年,司州牧廣陽王嘉請築洛陽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詔發畿內夫五萬人築之,四旬而罷。按唐時坊一百十三,則魏時坊或兼城外數之,或字誤也。又按唐之三市,皆非墮三市之舊,隋無西市,唐無東市。〉
當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河南誌》引韋述《記》曰:自端門至定鼎門七裏一百三十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禦道,通泉流渠,今雜植槐、柳等樹兩行。褚裁《定鼎門詩》:郊鄖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定鼎門街東【第一街】,從南第一曰【明教坊】。
龍興觀。
西南隅,尚書右丞【宋璟】宅。〈《太平禦覽》:璟造宅悉東西相對,不為斜曲,以避惡名。顏魯公《宋璟碑》:薨於東都明教裏第。〉
南門之東,清河縣子、國子司業【崔融】宅。〈《太平禦覽》:融為則天哀冊,用思精苦,下直,馬過其門不覺,文就而卒。〉
次北【宜人坊】。〈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諱改,或作“仁”者,非。〉
半坊【太常寺藥園】。〈本隋齊王陳宅〉
西南隅,菏澤寺。
次北【淳化坊】。
祁國公、贈太尉、益州大都督【王仁皎】宅。
次北【安業坊】。〈隋有薛道衡宅。《廣異記》:開元末,東京安宜坊有書生,夜中理書,鬼邀之,出坊至寺門鋪,俄至定鼎門內。安宜當即安業之訛。〉
太仆寺。
典廄署。
霍王元軌宅。
李懷遠宅。
次北【修文坊】。〈隋立國子學於此;因曰修文。有【麥鐵杖】宅。〉
宏道觀。〈顯慶二年,盡並一坊之地為【雍王宅】。王升儲,立為【弘道觀】,因改坊名曰弘道。按《會要》:【章懷太子】於成亨三年徙封雍王,則顯慶時不得有雍王宅也。《河南誌》原注誤。《名畫記》:弘道觀《東封圖》是吳道玄畫。《兩京記》乃雲非名手,誤也。〉
次北【尚善坊】。
太史監。〈本崇賢館。〉
宗正寺。
內仆局。
右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宅。〈《阿史那忠碑》,薨於洛陽尚善裏之私第〉。
【歧王】範宅。〈本武三思宅,宅有薛稷畫鶴。《舊書外戚傳》:武崇訓尚安樂郡主,時三思用事於朝,欲寵其禮,中宗為太子在東宮,三思宅在天津橋南,自重光門內行親迎禮,歸於其宅。〉
【薛王】業宅。〈本太平公主宅。〉
坊北,天津橋。〈《元和郡縣誌》:天津橋在河南縣北四裏,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此橋以架雒水,用大船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兩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然雒水溢,浮橋輒壞。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爾雅》:鬥牛之閑為天漢之津,故名取焉。按唐人由西京至東都,皆由天津橋。高宗還東都;百官見於天津橋南是也。白居易詩:津橋東北鬥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定鼎門街東【第二街】,〈北隔雒水,當皇城之左掖門。〉從南第一曰【樂和坊】。
國子學。〈本【韓王】元嘉宅。〉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建昌郡王【武攸寧】宅。
齊景胄宅。
工部侍郎李適宅。
吏部尚書李景讓宅。〈《新書李景讓傳》:景讓宅東都樂和裏,世稱清德者,號樂和李公雲。〉
次北【正平坊】。〈正或作政,非。〉
孔子廟。
園子監。〈開元初,秘書監吳道師撰碑立廟前。《舊書儒學傳》:尹知章卒,門人孫季良等立碎於東都國子監之門外,以頌共德。〉
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安慶緒囚甄濟於安國觀,見《舊書忠義傳》。李商隱為馬懿公郡夫人王氏黃菉齋文:妾某住河南府河南縣正平坊安國觀內。〉
常州刺史平貞昚宅。〈張說《平貞昚碑》:薨於河南之正平裏第。〉
兵部尚書李迥秀宅。〈《舊書》本傳:所居宅中生芝草數莖,又有貓為犬所乳,【中宗】以為孝感所致;使旌其門閭。〉
左散騎常侍、襄陽郡王路應宅。〈韓愈《路應碑》:薨於東都正平裏第。〉
次北【修行坊】。
奉國寺。〈本【張易之】宅。白居易《有東都奉國寺禪德大師照公塔銘。》〉
【豆盧欽望】宅。
銀青光祿大夫致仕李義琰宅。〈《舊書》本傳:義琰宅無正寢,弟義璉市堂材送焉,義琰竟不營構。及將歸東都田裏,公卿已下相餞於通化門外,時人以比漢之二疏。〉
劉軻宅。〈劉軻《陳玄奘塔銘》:歲丁巳,開成紀年之明年,有具壽沙門曰令檢,自上京抵洛,師以縹囊盛三藏遺文傳記,訪餘柴門於行修裏。“行修”即“修行”之訛。〉
太常少卿杜氏宅。〈溫庭筠有《和太常杜少卿東都修行裏嘉蓮詩。》〉
次北【崇業坊】。
福唐觀。〈李邕有《東京福唐觀鄧天師碣》。
【申王】揭宅。
守司徒、同平章事、充東都留守【裴度】宅。
次北【修業坊】。
景雲女道士觀。
鄔國公主宅。〈本許敬宗宅。張說《鄔國長公主碑》:薨於河南縣之修業裏。按公主為睿宗第八女,降薛敬,後降鄭孝義。〉
代國公主宅。〈本陸頌宅。鄭萬鈞《代國長公主碑》:薨於河南修業裏第。按公主為睿宗第五女,降鄭萬鈞。〉
次北【旌善口坊】。〈北至雒水。〉
崇化寺。
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溫彥博宅。〈《虞恭公碑》:薨於旌善裏第。〉
【寧王】憲宅。〈本安樂公主宅。〉
明威將軍梁待賓宅。〈楊炯《梁待賓碑》:終於東都旌善裏私第。〉
李翱宅。〈李翱《來南錄》:元和四年正月,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於漕,乙未去東都。〉
定鼎門街東【第三街】,〈北當雒水之中橋,又當東城之承福門。〉從南第一曰【尚賢坊】。
天官侍郎張錫宅。〈父子五人列戟,時號萬石張家。〉
建安王【武攸宜】宅。
檢校納言、兼肅政台禦史大夫【狄仁傑】宅。
大理卿【裴談】宅。
崔明窨宅。
河東節度使韋湊宅。
左衛將軍、範陽郡公、張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司農寺。
司竹園。〈本周思茂宅。〉
吏部尚書裴漼宅。
鄴郡太守、長垣縣子、恒王傅吳兢宅。
滄州刺史鄭孝本宅。〈以致仕終於此裏,見孫逖所作墓誌。〉
裏肆。〈《杜牧集》: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裏肆,有題壁十韻。〉
次北【崇改坊】。
秋官尚書杜景佺宅。
弄部尚書王誌愔宅。
李伯潛宅。〈按李伯潛未知何人,常袞有《讚善大夫李君墓誌銘》雲:君諱某,天寶十四載終於東京崇政裏之私第。載此俟考。〉
太子賓客、贈禮部尚書崔沔宅。〈顏魯公《崔孝公宅陋室銘記》:公既留司東都,遂鬻所乘馬,就故人監察禦史張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買宅以製居,建宗廟於西南。維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儉而不陋,淨而不華,六十餘年,榱棟如故。堂東嫂盧夫人所居,堂之東北鄭氏,李氏姊歸寧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建瓦堂三間以居之。〉
次北【宣範坊】。
半坊為【河南府廨】。〈西北去宮城七裏。古監洛城,即古之甘城也。隋置都,平之。按《禹貢》:豫州之域,秦始立三川郡,三川者,伊、洛、河也。漢改河南郡。曹魏時,以司隸校尉所掌置司州,領河南等五郡。晉穆帝時,桓溫入雒陽,複置河南郡。宋武帝複置司州。後魏都雒陽,為河南尹。隋文帝置河南道行台省,煬帝建新都,改雒州為豫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河南郡,十四年複置雒州。王世充又為司州。武德四年複為雒州,開元元年改雒州為河南府。〉
太子賓客元行衝宅。
次北【恭安坊】。〈隋有馮慈明宅。〉
太子仆寺。
右散騎常侍、舒國公【褚無量】宅。
禮部侍郎【賈曾】宅。
魏奉古宅。
王怡宅。
次北【勸善坊】。〈隋有李圓通宅。〉
東北隅,太子太師鄭公【魏徵】宅。〈《太平禦覽》:魏徵宅山池院有進士鄭光乂畫山水,為時所重。後王方庚居之。〉
開府儀同三司、畢國公【竇希罐】宅。
戶部尚書【畢構】宅。
次北【惠訓坊】。〈北至雒水,隋有翻經館。〉
【長寧公主】宅。〈按公主為中宗第四女,降楊慎交,後降蘇彥伯。《新書長寧公主傳》:東都廢永昌縣,主丐其洽為府,以地瀕洛,築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東西盡一坊,瀦沼三百畝。泰薨,以與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縣廨在道德坊,道德與惠訓相接,故兩坊皆有長寧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間,東與兩坊相屬,長寧因丐得之也。〉
岐王山亭院。
密亳二州刺史鄭仁愷宅。〈崔融《鄭仁愷碑》。薨於東都惠訓裏第。〉
坊北舊中橋。〈隋大業初造,名【立德橋】,唐上元中【韋機】徒於東街。〉
半已西【道術坊】。
〈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裏,以此偏居裏外,既【技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貞觀】中並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頃,號魏王池。泰死,後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並人【惠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複舊。《通鑒》:大業三年劫河南諸郡送一藝戶陪東都三千餘家,置十二坊於洛水南以處之。按此則道術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定鼎門街東【第四街】,〈北隔雒水,當外郭之升安門。〉即【長夏門】之西街,從南第一曰【歸德坊】。
黃門侍郎、抉陽縣子【韋承慶】宅。
尚書左丞相、徐國公【劉幽求】宅。
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
中書令【韋嗣立】宅。〈張說《逍遙公墓誌》:薨於歸裏。〉
盧言宅。〈《唐語林》:盧言舊宅在東都南街,廳屋是杏木梁,西壁有韋冕郎中散馬七匹,【東壁】有張旭草真跡數行。宅之東果園,《兩京新記》雲是【馬周】舊宅。〉
旅舍。〈《補錄紀傳》:李固言初未第時,寓歸德裏。〉
長夏亭。〈門內客亭〉,水南倉。〈製度甚雄敞,倉南有土塚,俗傳是蔡邕墓。〉水南草場。
次北【康俗坊】。〈俗或作裕,非。〉
左丞相、燕國公【張說】宅。〈張說《先府君張騭碑》:夫人長樂縣太君馮氏,傾背於東都康俗裏第。按騭即燕公父,馮氏即燕公母。張九齡《張燕公墓誌》:薨於東都康俗裏第。又張說《李氏張夫人墓誌》:臨淄李伯魚妻範陽張氏女,伯魚卒,夫人寡居無子,以歸宗焉,傾逝於康俗裏。按張夫人即燕公之姊。〉
太子詹事陸餘慶宅。
尚書右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劉知柔宅。
前亳州刺史盧瑗宅。〈《通幽記》:貞元九年,前毫州刺史盧瑗家於東都康俗坊,瑗父正病卒,後兩日正晝,忽有大鳥色蒼,飛於庭,巡翔空間,飛入西南隅井中,久而飛出,人往視之,井水已竭,中獲二卵,大如鬥,將出破之,血流數鬥,至明,忽聞堂西奧有一女人哭,出就東間,卻往西間,拽其戶,如糜散之,出門而滅。〉
成都功曹蕭公宅。〈穆員《蕭公墓誌》:終於康俗裏第。〉
次北【敦化坊】〈本名基化坊,景雲初避明皇名改。隋有永昌公主宅。〉
麟跡女道士觀。〈《劇淡錄》:東都敦化坊有麟跡見於興慶觀,殿宇悉皆頹毀。鹹通中畢誡相國別令營造,建基址間,得巨甕,皆貯白銀。〉
雒州刺史賈敦頤宅。〈後為【郯王】府。〉
突厥【阿史那斛瑟羅】宅。
尚書左丞相、兼侍中【源乾曜】宅。
戶部尚書【陸象先】宅。
嗣【許王】瓘宅。
桂州觀察使李勃宅。〈《酉陽雜俎》:東都敦化百姓家,大和中有木蘭一樹,色深紅,後桂州觀察使李勃看宅人以五千買之,宅在水北,經年花紫色。〉
河南府法曹參軍盧貽宅。〈韓愈《盧府君夫人苗氏墓誌》:卒於東都敦化裏。按貽與苗氏即昌黎之妻父母。〉
鄂縣尉劉刺夫宅。〈《三水小牘》:彭城劉刺夫,大中年授鄂縣尉,卒,妻王氏歸其家,居雒陽敦化裏第。〉
汝州魯山縣令皇甫枚宅。〈按枚撰《三水小牘》雲:餘在雒敦化裏第,渤海徐公讜為餘言王知古事。是枚宅在此坊矣。〉
次北【道化坊】〈道化一作遵化,隋有王邵宅、趙才宅。〉
【定安公主】宅。〈公主為中宗第三女,降王同皎,後降韋濯,三降崔銑。〉
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贈禮部尚書皇甫無逸宅。〈本隋蕭琮所居,後為唐臨宅。〉
右領軍府大將軍【房仁裕】宅。〈本隋郡學。〉
中書令【崔湜】宅。〈張說《榮陽夫人鄭氏墓誌》:終於雒陽之遵化裏。按鄭氏即湜之母。〉
次北【溫柔坊】。
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盧光祚】居焉,後為【秦國公主】宅。睿宗第七女曰蔡國,或形近而訛。〉
【瓊山縣主】宅。
合門使薛貽簡園。〈號薛氏奉親園,園內流杯石,傳自平泉徙致。〉
次北【擇善坊】。
率更寺。
太尉、英國公李勣宅。
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韓國公【張仁願】宅。〈本隋來護兒宅。〉
【宣城公主】宅。〈宣城公主為憲宗第五女。按雒陽第宅,多是武後、中宗時居東都所立,中葉以後;不得有公主宅。考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降裴巽,“宣”蓋“宜”之誤也。〉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譙縣子【婁師德】宅。
次北【道德坊】。〈本曰道訓坊,北至雒水。隋有秦王浩宅。〉
東南隅,【永昌縣廨】。〈永昌中析河南、雒陽二立永呂縣,洽此坊。神龍元年省。按《紀聞》,唐衛州司馬社某為雒陽尉時,有賊在雒陽城南午橋人家殺人,將財至城,舍於道德裏,欲出外,不能去,乃出道德坊南行,忽空中有火,遮其前,不得南出,因北走入縣門。蓋是未省縣時也。〉
武成王廟。
景樂龍女道士觀。〈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處焉。按公主為睿宗第九女。〉
長寧公主宅。
內史史務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