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郭城之定鼎門街西各坊
定鼎門街西,從南第一曰【寧人坊】。〈本曰寧民,避太宗諱改。其後多曰寧仁。〉
龍興寺。〈《名畫記》:寺有【展子虔】畫八國王分舍利。穆員有《東都龍興寺均上人功德記》。〉
並州大都督府長史、贈吏部尚書、荊州大都督【崔日用】宅。
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宅。〈孫逖《韋虛心碑》:薨於東都寧仁裏私第。〉
次北【寬政坊】。〈隋有於仲文宅。坊有《興禪師碑》,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胡霈然書。〉
河南縣廨。〈河南縣本漢舊縣,後魏靜帝改為宜遷縣,周宣帝複為河南,隋仁壽四年遷都,移縣治於此坊。〉
駙馬都尉【裴巽】宅。〈本舒王元名宅。〉
駙馬都尉【鄭萬鈞】別宅。
太常卿、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崔日知】宅。
榆柳園。〈俗傳隋煬帝置,垣牆內外多植榆柳,亦曰西禦園,與師子園隔街相對。〉
次北【淳風坊】。〈隋有圓行寺。〉
同東西台三晶、贈汴州刺史楊弘武宅。
駙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風坊】。〈隋有衛文升宅。〉
安國寺。〈寺舊在水南宣風坊,本隋楊文思宅,後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嶺南,為【節湣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建為崇因尼寺,複改衛國寺,景雲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後複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
儉校文昌左丞、東都留守李嬌宅。
北街之西,中書令【蘇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時稱巧絕。〉
次北【觀德坊】。〈隋於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義,因以名坊。又有園子監。唐初唯內臣所居,長壽中赦不許他人居止。〉
景福寺。〈本【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業坊徙景福尼寺於此,會昌中廢。〉
次北【積善坊】。〈北至雒水。隋有周法尚宅。《文昌雜錄》曰:後唐同光三年,雒京蕃漢馬步使朱守殷,於積善坊役所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文曰得一元寶。四百四十文曰順天元寶。〉
太微宮。〈天寶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廟於此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改太微宮。杜光庭《曆代崇道紀》雲:街州為建觀宇,穿地得魚一頭,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微帶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鐫,殆非人功所成也,扣之甚響,遣使來獻。帝呼為瑞魚磐,命懸於太微宮。〉
明皇舊宅。〈本高士廉宅,聖曆初玄宗兄弟出合,五人分院同居此坊,號【五王子】宅。明皇八分書院額。〉
右金吾衛【韋機】宅。〈後為丘神積宅,神積誅,以賜【張易之】。易之誅,為將作監。〉
河內縣尉陳該宅。〈陳子昂《陳該石人銘》:遇疾,於神都積善坊考終厥命。〉
司禮卿、贈幽州都督【崔神慶】宅。
李及宅。〈《廣異記》:李及性好飲酒,所居在京積善坊。〉
坊北月陂。〈《河南圖經》曰:雒水自苑內上陽官南,彌漫東注。隋宇文愷版築之,時因築斜堤,東令東北流,當水衙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其西有上陽、責翠、月坡【三堤】。明皇闔元末作三堤,命李適之撰記,永王璘書。其記雲:及泉而下巨木,飛輪而出伏水,然後積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銳上。餘皆殘闕不可辨,記之背列明皇諸子及當時公卿名位。世傳安淥山陷雒陽,觀之雲:此多有賢士之名。蕃音訛為鹽豉,遂號鹽豉碑。〉
定鼎門街之西【第二街】,〈北隔雒水,當皇城之右掖門。〉從南第一曰【從政坊】。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贈戶部尚書李傑宅。
次北【大同坊】。〈本曰植業坊,隋大業六年徙大同市於此,凡周四裏,市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資貨六十六行,因亂廢。唐顯慶中,因舊市以名坊。〉
洛汭府〈見《地理誌》。〉
次北【承義坊】。〈“承”或作“永”氣非。〉
【申王】揚宅。〈後為王毛仲宅。〉
刑部尚書【韋抗】宅。〈蘇廷《韋抗碑》:薨於雒之承義裏第。〉
次北【明義坊】。〈本曰顯義,避中宗諱改。隋有蜀王秀宅。〉
左右教坊。〈崔令欽《教坊記》雲:東京兩教坊,俱在明義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門外即苑之東也,其間有頃餘水泊,俗謂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尚書左仆射、郇國公【韋安石】宅。〉
次北【教義坊】。
武後母【榮國夫人】宅。〈後立太原寺。武後登上陽宮,遙見之,輒淒感,乃徒於積德坊。此坊與禁苑連接。〉
次北【洛濱坊】。〈北至雛水,垂拱中築人苑。〉
定鼎門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裁門第一街,從南第一曰【西市】。〈《河南誌》引韋述記曰:厚載門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隋有眺辨宅、甲弩坊,天經宮乃文帝寢廟。《朝野俞載》:則天磔【閻知微】於西市按唐以隋之東市為南市,故不置東市,而於隋南市之西置西市。〉
望仙橋。〈南對厚載門,北對右掖門。〉
次北【廣利坊】。〈《河南誌》引韋述《記》曰:廣利坊其北抵苑,即隋富義坊。隋有陳叔寶宅。〉
定鼎門街之西【第四街】,即厚載門第二街,從南第一曰【通濟坊】。〈《河南誌》引韋述《記》:通濟坊即隋懷義坊。〉
次北【淳和坊】。
其西【南裏】。〈《河南誌》引韋述《記》:南裏、北裏在淳和之西。〉
次北【北裏】。
吳少微宅。〈吳少微《哭富嘉謨詩序》:河南富嘉謨卒,予時寢疾於雒陽北裏。〉
雒水之北,東城之南,承福門之東,從西第一曰【承福坊】。〈坊南新中橋,南當長夏門。〉
次東【玉雞坊】。〈按《水經注》:含始受玉雞之瑞於雒水,故坊以為名。李庾《東都賦》:左掖通東,右掖洞西,籠故地之銅駝,抱舊裏之玉雞。〉
次東【銅駝坊】。〈《通鑒》:晉懷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駝街。《水經注》:雒陽城中太尉、司徒兩坊閑謂之銅駝街。按此坊蓋取銅駝為名,而非魏晉之銅駝街也。
次東【上林坊】。
次東【溫雒坊】。
右雒北、漕南二水之閑,五坊。
雒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北當徽安門西街,承福坊之北,從南第一曰【立德坊】。〈在宣仁門外街南。〉
胡襖祠。〈《四庫提要西學》下雲引宋敏求《東京記》載,寧遠坊有襖神廟。注曰:《四夷朝貢圖》雲:康國有神名襖,畢國有火襖祠,或曰石勒時立此。按東京無寧遠坊,而《會要》與此皆有襖祠,未識所引《東京記》見於何書,俟考。〉
王本立宅。〈後為都水監,吏部選院。〉
監察禦史裴氏宅。〈穆員《裴府君墓誌》:終於立德裏之第。〉
水陸轉運判官孟郊宅。〈孟郊有《立德新居詩》。〉
寫口渠。〈《通鑒》:陳懷文引槊刺世充,世充衷甲不能人,懷文走趣唐軍,至寫口追楚,殺之。〉
次北【清化坊】。〈隋有鄒王楊慶宅、許道進宅。《河南誌》引《河洛記》曰: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儉送降款,以清化裏紀洪政宅為賓館,以處儉。《通鑒》:羅士信帥勇士,夜入雒陽外郭,縱火焚清化裏。〉
左金吾衛。〈按《朝野俞載》:天後永昌中,有宿衛十餘人於清化坊飲。當即金吾衛士也。〉
弘道觀。〈有老君像,明皇、肅宗二像侍立。〉
恒州刺史、建昌公王義童宅。〈楊炯《王義童碑》:磊於雛陽之清化裏。〉
廢宅。〈《博異誌》:天寶巾,金陵陳仲躬擋數千金,於雒陽清化裏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命匠淘之,得一古銅鏡。次日移居立德坊,後三日,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廷及堂隅東廂,一時陷地。〉
旅舍。〈《定命錄》:袁天綱初至雒陽,在清化坊安置,朝野歸湊,人物常滿。〉
都亭驛。
次北【道光坊】。〈隋有元壽寺。〉
昭成寺。〈《名畫記》:寺有張遵禮、程遜畫,西廊障曰《西域記圖》,楊廷光所畫。《朝野愈載》:雒州昭戍佛寺有【安樂公主】造百寶香爐,高三尺,用錢三萬。〉
韓氏宅。〈《逸史》:太學博士鄭還古向東洛,再娶李氏,於昭戍寺後假宅拜席,宅主姓韓。〉
次北【道政坊】。〈本曰元吉坊,永徽中改。隋有楊義臣宅。〉
千金堨。〈《水經注》:《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裏有千金堨。《雒陽記》曰:千金堨,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後張方人洛破之,大和中修複故堨。〉
東城之東,第二南北街,北當徽安門東街,從南第一曰【歸義坊】。〈坊南即玉雞坊,瀘水自北來,東南合洛河。〉
太平寺。〈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
秘書監致仕穆寧宅。〈按寧與夫人裴氏皆終於此宅,見穆員所撰《元堂誌》。〉
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大中時人。〉
次北【思恭坊】。〈《河南誌》引韋述《記》:思恭在歸義之北。〉
張大安宅。
右羽林軍大將軍、遼陽郡王【李多祚】宅。
駙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
歙州刺史邢群宅。〈杜牧《邢群墓誌》:卒於東都思恭裏。〉
唐參軍宅。〈《廣異記》:雒陽思恭裏有唐參軍者,立性修整,簡於接對。〉
王廣宅。〈杜牧《故平盧軍節度巡官李戡墓誌》:卒於雒陽友人王廣思恭裏第。〉
朱七娘宅。〈《廣異記》:東都思恭坊朱七娘者,倡嫗也。有王將軍素與交通。開元中,王遇疾卒,已半歲,宋不知也。其年七月,莊忽來朱處,久之日暮,曰:能隨至溫柔坊宅否?不獲已,以後騎載去入院,歡洽如故。明且,王氏使婢收靈被,見一婦人在被中,問其故,送還家焉。〉
次北【履順坊】〈隋有牛弘宅。〉
沙苑監。
杜康祠。
次北【進德坊】。〈北抵城。隋有辛公義宅。〉
郟酈府〈見《地理誌》。〉
東城之東,第三南北街,北當安喜門西街,從南第一曰【景行坊】。
拜洛壇。
華嚴寺。
江州刺史鄭善果宅。〈在拜洛壇北。〉
都亨睾。〈前臨瀘水。唐製,駕在京有馬九十匹,在都一百五匹。按京謂西京,都謂東都。〉
次北【北市】。〈本臨德坊,顯慶中立為北市。《廣異記》:張仁壹幼時貧乏,恒在東都北市寓居。〉
次北【敦厚坊】。〈隋有觀王楊雄宅。〉
試大理評事裴君宅。〈柳宗元《裴君墓誌》:終於河南敦厚裏。〉
次北【修義坊】。〈北抵城。坊有晉司空裴楷墓。〉
東城之東,第四南北街,北當安喜門東街,從南第一曰【時泰坊】。〈隋有通遠橋,跨漕渠,橋南通逮市,周六裏,市南臨雒水,有臨寰轎。〉【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
其東【時邕坊】。〈隋有蘇威宅。〉
【郯王】宅。〈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園之地。〉
戶部尚書致仕崔俊宅。〈按元稹有《贈太子少保崔俊慕誌銘》雲:薨於雒陽時邕裏。疑“伎”即“俊”之誤。〉
旅舍。〈張說《故瀛州河閑縣丞崔漪碑》:奉使上都,遘疾,終於時邕裏之旅館。〉
次北【立行坊】。〈隋有宇文述宅。〉
大聖真觀。
上東門草場。〈其東北有土台,俗傳雲晉石崇寵姬【綠珠墓】。《河南誌》言韋述記不載,疑非是。〉
次北【殖業坊】。〈坊有晉司空【王戎】墓。封演《聞見錄》曰: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其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元君王公之銘。俗傳為朱買臣墓,非是。〉
衛國寺。〈神龍二年,【節湣太子】建,以本封為名。會昌中廢,光化中複建,有小院十一。〉
趙仁獎宅。〈《禦史台記》:唐【趟仁獎】,河南入也。得販於殖業坊王戎墓北,善歌黃摩,與宮官有舊,因所附托,景龍中負薪詣闕,遂得召見,雲負薪助國家調鼎,即日台拜焉。【睿宗】朝左授上蔡丞,時崔宣一使於都,仁獎附書於家,題雲:西京趙禦史書,附到雒州殖業坊王戎墓北第一鋪,付妻一娘。宣一以書示朝士。〉
客舍。〈陳子昂《孫虔墓誌》:遇暴疾,卒於雒陽殖業裏之客舍。〉
酒家。〈《朝野分載》:兵部即中【朱前疑】貌醜,其妻有美色。天後時,雒中殖業坊西門酒家有婢,蓬頭垢麵,偃肩皤腹,寢惡之狀,舉世所無,而前疑大悅之。〉
次北【豐財坊】。〈北抵城。〉
中書令、汾陰公【薛元超】宅。〈楊炯《薛振行狀》:振字元超,薨於雄陽豐財裏之私第。〉
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從南第一曰【毓材坊】。〈隋雒陽縣廨在此坊。西去宮城八裏。又有李雄宅。〉
大雲寺。〈本後魏淨土寺。隋大業四年,自故城徙建陽門內。貞觀三年,複徙此坊。天壽二年改大雲,會昌中廢。〉
秘書監、常山縣公馬懷素宅。〈《馬懷素墓誌》:終於河南之毓材裏第。〉
郎中李敬彝宅。〈《北夢瑣言》:彭城劉山甫,自雲外祖李敬彝為郎中,宅在東都毓材坊,土地最靈,家人張行周事之有應。未大水前,預夢告張求飲食,至其口,率其類遏水頭,並不衝圮李宅。〉
郭大娘宅。〈《廣異記》:雒陽郭大娘者,居毓材裏,以當爐為業。〉
某氏宅。〈白居易有《重到毓材宅有感詩》雲:軒窗簾幕皆依舊,祇是堂前欠一人。未知誰氏之宅,俟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洛陽縣廨。〈《元和郡縣誌》:洛陽本奏舊縣。貞觀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內毓德坊。〉
晶富台。〈洛人相傳石崇、王愷築會之所。《河南誌》言韋述記不著,疑妄。〉
陸渾尉崔泳宅。〈穆員《崔泳墓誌》:卒於洛陽毓德裏之私第。又有《崔少尹夫人盧氏墓誌》:終於洛陽毓德裏之私第。按盧氏即泳之母。〉
次北【審教坊】。〈北抵城。〉
戶部尚書、朔方軍節度使王唆宅。
禦史大夫、贈右丞相程行謀宅。〈蘇頒《程行謀碑》:疙於洛陽審政裏第。按政即“教”之訛。〉
陳憲宅。〈《陳塞墓誌》:薨於東都審教裏第。〉
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從南第一曰【積德坊】。〈隋曰遊藝坊,盡一坊為楊素宅,宅有沈香堂。坊南即溫洛之地。〉
太原寺。〈自教義坊徙於此。崔融《代皇太子賀天後芝草表》雲:伏承芝草生於東都太原寺舍利塔屋下。〉
司農寺輸場。
長鬆營。
太平公主園。
次北【教業坊】。〈隋有長孫熾宅。〉
天女尼寺。〈貞觀九年建景福寺,武後改天女,會昌中發。〉
金吾將軍裴休貞宅。〈《記聞》:休貞微時與弟元休居教業裏。〉
次北【興藝坊】。
金穀府。〈見《地理誌》。〉
鱗趾尼寺。
次北【通遠坊】。〈北抵城,“遠”或作“達”。〉
樂工【李龜年】宅。〈《明皇親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恃承顧遇,於東都通遠坊大起第宅,僭侈臉於公侯,中堂製度,甲於都下。其後裴晉公度講得之,移於定鼎門別虛,號綠野堂。〉
【雒渠】
雒水〈在雒陽縣西南三裏,河南縣北四裏。〉西自苑內【上陽宮】之南,流入外郭城。
東流經【積善坊】之北,分三道,當【端門】之南立橋。〈南枝曰【星津橋】,中枝曰【天津橋】,北枝曰【黃道橋】。《玄宗紀》:開元二十年四月,改造天津橋,毀星津橋,合為一橋。〉
過橋,又合而東流,經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為【魏王池】。〈與雒水隔堤,初建都築堤,壅水北流,餘水停成此池,下與雒水潛通,深處至數頃,水鳥翔泳,荷芰翻覆,為都城之勝也。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號魏王池。泰黜後,賜東宮,屬家令寺。〉
又東北流,經【惠訓坊】之西,分為漕渠。〈分流處置鬥門,上有橋,橋上有屋,水勢峻急,激湍百餘步。穆員有《新修漕河石鬥門》及《新修漕河石鬥門亭》二記。〉鬥門之西舊【中橋】,〈隋名立德橋,北當徽安門,因水溢壞,顯慶中建都後置。中橋,上元中司農卿韋機移入東街。〉過鬥門又東,流經【新中橋】。〈南當長夏門,北飛通進漕。橋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橋,尋廢,韋機乃徙中橋於此。後漕水複壞,永昌中,敕將作監少匠【劉仁景】修繕,李昭德統其事,殊為堅壯,號永昌橋,尋廢其名。〉又東經安眾、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橋】。〈隋造,名【利涉橋】,北抵通逮市南壁之西偏門。王世充平,橋市俱廢。顯慶中複置,南當南市之北壁東偏門,北當北郭之安喜門。乾封中又廢,後乃私造,以舟為梁。〉又東流經詢善、嘉猷、延慶三坊之北,出郭城。
【通濟渠】
自苑內支分穀、雒水,流經都城【通濟坊】之南,故以名渠焉。過通濟坊,又東北流經【西市】,東折而東流至【河南縣】之西,又北流至【寬政坊】之西北隅,東流過【天門街】,經宜人、正乎坊,北流至【崇政坊】西,過河南府、宣範、恭安坊西北,又東北抵【擇善坊】西北,東流經道德、惠和、通利、〈按渠至通利、慈惠之北,有浮橋。《通鑒》雲:洛水逕端門、左右掖門前,有天津、永濟、中橋三橋。按橋無名永濟者,疑即通濟之浮橋“通”誤作“永”耳。〉富教、睦仁、靜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過【官藥園】、廷慶坊之東,入雒水。天寶中,壅蔽不通,渠遂涸絕。
【通津渠】〈按通津之名,蓋以通天津橋也。〉
隋大業元年開。於午橋莊〈在長夏門南五裏。〉西南二十裏分【雒堰】〈分雒堰北十裏有重津橋,見《宋會要》。〉引雒水,又於正南十八裏龍門堰引【伊水】,〈伊水在河南縣東南十八裏。〉以大石為杠,互受二水。雒水一支西北流,名【千步磧渠】。又東北距河南縣三裏,名【通津渠】。由【厚載門】入都城,經天街北、天津橋南入於雒。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經歸德之西,折而東流,又北經正俗、永豐之西,又折而東南流,經修善、嘉善南,合於東支。東支東南人城,經興教坊西,又折而東流,經宣教、集賢之南,又折而北,經履道之西,以周其北,又東經永通之北,又折而北徑利仁、歸仁、懷仁之東,以入於運渠。
【運渠】
自都城之東,西北流至外郭之東南隅,屈而北流,經永通、建春門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經【仁風坊】南,又西經從善坊南,分為二流,屈曲至臨閩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永磴,又北流經延福、富教、詢善坊西入雒。〉
【漕渠】
本名【通遠渠】。〈隋開。〉自鬥門下枝分雒水〈當雒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餘水然始東下。時令官奴捺此堰,亦號【蜀子堰】。初隋煬帝以為水灘泄多石磧,不通舟航,乃開此渠。下六十餘裏至偃師之西,複與雒合。〉東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為【新潭】。〈長安中司農卿【宗晉卿】開,以通諸州租船。四麵植柳,中有租場,積石其下,於上布土。潭立【石柱】,馬吉甫為其文,鍾紹京書。後潭中水淺,租船不能至。〉又東流至【歸義坊】之西南,有【西槽橋】。〈南當中橋,乾封中造。〉又東流至【景行坊】之東南,有【漕渠橋】。〈大業初造,初曰通濟橋,南抵通遠市之北西偏門。白此橋之東,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又東流經時邕、毓財、積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穀渠】
渠在雒水之北,自苑內分穀水東流,至城之西南隅入雒水。渠南隋有石瀉,後人【上陽宮】。〈《玉海》載《宋會要》雲:政和四年宋升奏:西京端門前,考《唐洛陽圖》舊有四橋,曰【殼水】、曰【黃道】,在天津橋之北。則上陽宮、皇城之閑,渠上當有橋也。〉
【瀘渠】
瀘水〈《元和郡縣誌》:濟水在河南縣西北六十裏。按“西北”疑當作“東北”。〉自修義坊西南流人外郭城,南流經進德、履順二坊之東,又東南流,穿思恭坊,通【宣仁門】南流,經【歸義坊】入漕渠。〈開成五年七月,避武宗諱,改瀘水為吉水。〉
【泄城渠】
渠自【含嘉倉】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門】南,屈而東流,經【立德坊】之北,至東北隅遙其坊,屈而南流人漕渠。
【寫口渠】
渠自【宣仁門】南,枝分泄城渠,南流與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立德坊之西南隅,透其坊,屈而東流入潛渠之西,有司農官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