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改旗易幟
當然降蜀的話,並不意味著司馬倫會將自己的兵權給交出去,降蜀之後,名義上也隻不過是旗號的改變而已,但實則軍隊和隴西的權力依然還是牢牢地掌握在司馬倫的手中,司馬倫還沒有愚蠢到放棄兵權,任人宰割的地步。
其實司馬倫內心之中還是有自己的計較的,現在受形勢所迫,司馬倫為求自保,投降蜀國,等於是給自己安排了一條退路,將蜀國的軍隊和自己綁在了一起,共同來抵禦曹亮的進攻。
將來如果真能擊退曹亮的進攻,讓司馬倫在雍涼一帶站穩腳跟甚至有了謀奪中原的基礎,司馬倫倒也不妨將蜀國一腳踢開。
隻要兵馬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日司馬倫可以降蜀,異日同樣可以反蜀,進退自如,誰也束縛不了他。
司馬倫這個計劃也不完全是突發奇想的,從蒲阪津撤離的時候,司馬倫就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退路了,就算他真得逃到隴西,逃到涼州,就能躲得曹亮的追擊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曹亮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斬草除根的,那怕司馬倫逃到天涯海角,曹亮也能派兵追得上,對於司馬倫來說,曹亮就有如是附骨之蛆,會死死地咬著他不放,不死不休。
所以別看司馬倫手中還握著十餘萬的大軍,但是跟曹亮軍隊相比,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單憑司馬倫的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戰勝曹亮,司馬倫想要生存,想要立足,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靠山。
涼州一帶倒是有不少的胡族,比如鮮卑、羌、氐等族,可這些力量過於薄弱,參考曹亮滅匈奴滅鮮卑的戰例,司馬倫也不認為這些胡族會對曹亮形成什麽威脅,也就是說這些胡人是靠不住的。
那麽與雍涼毗鄰的最大勢力自然是莫過於蜀國了,盡管蜀國兵力也有限,但做為和魏國抗衡了三十多年的一個政權勢力,有還是有著他的生存之道的,蜀國有著號稱天險的蜀道,才得已偏安於西南一隅之地,而且還時不時地派兵出來滋擾一下魏國的邊境,雖然難有斬獲,但一直以來也算是魏國的一大邊患。
不過司馬倫從蒲阪津撤退的十分的倉促,而蜀國遠隔重山崇嶺,想要和他們聯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倫總不至於率十萬大軍南下進入漢中吧,在沒有說明意圖之前,蜀國方麵也隻會把他當做一個入侵者,當然就算是他聲稱是來投降的,蜀國方麵估計也不會相信,隻怕司馬倫使詐。
所以就算司馬倫投降蜀國,也必須要有一個契機,一個合適的機會。
就在司馬倫還在考慮怎麽辦才好的時候,便在陳倉得到了薑維出兵攻打冀縣的消息,司馬倫不禁大喜,真是柳暗花明啊,他苦尋機會不到,沒想到機會卻在前麵等著他,真是一個天大的驚喜啊!
胡奮請命出兵去救冀縣,但司馬倫則是另有打算,想要投靠蜀國,那這個時候就不能得罪薑維,但同時司馬倫又不能這麽堂而皇之地派人去和薑維講和。
司馬倫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妙計,那就是不與薑維交戰,但卻要切斷他的歸路,給薑維那邊製造一些緊張空氣,然後再派人下書給薑維,說明自己的意圖,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對於薑維來說,這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麵,司馬倫找到了蜀國當靠山,而薑維則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隴西之地,這樣雙方合作的基礎是有了,接下來,就是需要去商談細節了。
司馬倫將諸將召集起來,宣布了他的這個決定,眾將驚訝地差點沒把下巴掉地上,司馬家和蜀國那也算是世仇了,司馬倫卻想著要去投降敵人,這無疑讓人在情感上很難接受。
不過鍾會對司馬倫的這個計劃卻是比較讚同的,在他看來,司馬倫做出了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投降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存自己的力量,能在殘酷的戰爭之中存活下去。
晉國已經隨著司馬昭的身死而覆滅了,司馬倫根本就沒有必要繼續地維護晉國的正統地位——而且,所謂的大晉王朝,隻存活了百日的時間,早已淪為了天下人的笑柄。
投靠蜀國,改旗易幟,借助於蜀國的力量,這才是司馬倫唯一和曹亮相抗衡的機會,別人認識不到,但鍾會頭腦敏銳,也許司馬倫剛提出來之時,他也是很是驚訝,但細細品來,這恐怕是司馬倫的唯一出路了。
所以鍾會率先地對這個決定表示支持,其他將領雖然在情感上還是很難轉過這個彎來,但也都紛紛表態,誓死追隨司馬倫,不管司馬倫做出什麽決定來,他們都無條件地支持。
如今他們的生死榮辱都和司馬倫是綁在一起的,都是一條蠅子的螞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管司馬倫更換什麽樣的旗號,向什麽人效忠,他們隻管追隨便是。
司馬倫的部下這些人,和司馬倫一樣,對所謂的晉國,都沒有什麽認同感,他們生而為魏人,一直以來都是以魏臣魏將自居的,那怕是司馬家如日中天之時,名義上的皇帝也曹芳和曹髦。
直到他們遷都到了長安,司馬昭突然弑帝自立,廢魏立晉,自己當上了皇帝。
許多的人在一片茫然之中,就被迫地改換了身份,從魏人成為了晉人,可還沒有等他們適應這個新的身份呢,晉國又覆滅了,眨眼之間,他們又成為了亡國之臣,這身份的急轉,還真讓人無法適應。
現在司馬倫決意投降蜀國,而蜀國是以漢為國號的,晉國存在了一百來天,魏國也隻存在了三十七年,也就是說,三十七歲以上的人,出生之時便是漢人,就算是三十七歲以下的,雖然生在魏朝,但是他的父輩祖輩卻是漢人,世代以漢人自居,四百年的香火延祀,以漢為正朔,恐怕早已是深入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