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離去
司馬倫回營之後不久,郭淮就已經派人過來了,司馬倫本以為郭淮會糾結比較長的時間,沒想到一轉身的工夫,郭淮就已經做出了決定,司馬倫立刻將來人傳入大帳,詢問其來意。
郭淮派人完整地表達了他的意思,自己和蜀國打了一輩子的仗,臨近暮年,卻要投降蜀國,這一點他是萬萬做不到的,他不能讓自己晚節不保,讓後世之人去戮他的脊梁骨,所以郭淮懇請司馬倫準許自己帶著司馬炎和司馬攸離開冀縣,前往涼州,將隴西之地交給司馬倫,從此雙方井水不犯河水。
如果司馬倫和薑維不肯答應,那他便是繼之以血,死戰到底,與冀縣共存亡。
這是郭淮最終的決定,顯然郭淮也清楚,司馬倫惦記冀縣,並不是冀縣城內的一萬多守軍,而是冀縣城內屯集的大量糧草,現在司馬倫手中並不缺兵,缺的是糧草,所以郭淮最後的那一句共存亡就是有些威脅司馬倫的意思了,你不放我走,那我便死戰到底,那怕城破之際,郭淮也是有機會把城中的糧草付之一炬的。
現在冀縣的糧草可以說是司馬倫的命脈了,如果得不到這批糧草,這個冬天司馬倫根本就熬不過去,十萬大軍也必然會土崩瓦解。
所以司馬倫隻是略微的沉吟了一下,便答應了郭淮的要求,其實說實話,不到萬不得已司馬倫是不會選擇和郭淮開戰的,郭淮可是他們司馬家的老臣了,對司馬家一直都是忠心耿耿,那怕司馬昭已然身死,但郭淮依然不忘托孤之事。
他們司馬家內部的兄弟鬩牆,讓郭淮麵臨著一個站隊困難的問題,究竟支持誰才是忠於司馬家,這似乎是很難做出決定的。
不過郭淮也有自己的原則,那就是他寧可逃亡,也決不降蜀。蜀國是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敵人,可臨老卻要投降蜀國,從情感上來講,這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
盡管司馬倫也希望郭淮可以留下來幫他對付曹亮,畢竟在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人能比郭淮更熟悉的了,但人各有誌,不能勉強,司馬倫同意了他的請求。
但是有一點必須是明確的,那就是郭淮人可以走,但屯積的糧草必須要留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
最後,司馬倫又親筆寫了一封書信給郭淮,對他多年來忠於司馬氏的行為表達了感激,同時也希望郭淮到了涼州之後,雙方也可以做到守望相助,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
畢竟放眼天下,隻有曹亮才是他們所有人的敵人,如果他們各自為戰的話,最終也隻能是被曹亮逐步蠶食,各個擊破。
郭淮讀到了司馬倫的信,也不禁是惆悵萬分,說實話,當初司馬師將大位傳給司馬倫的時候,郭淮也是真心擁護的,希望以司馬倫的聰明才智,能挽救危局,將司馬家的大業發揚光大。
但半中間突然殺出一個司馬昭來,不按常理出牌,一下子將關中的局勢給攪了個天翻地覆,結果也是地覆天翻的,司馬昭最終把司馬家僅存的一點家底也給折騰沒了。
和司馬倫為敵,自然是郭淮所不希望看到的,他效忠了一輩子司馬氏,又如何能與司馬懿指定的繼承人兵戎相見呢?
如果不是現在司馬倫已經投降了蜀國,郭淮恐怕是心甘情願地為司馬倫所驅策,死而後已。可是郭淮最為能接受的便是投降蜀國了,或許別的人並沒有什麽體會,他們將曹亮視為頭號大敵,但郭淮卻是從來也沒有和曹亮交過手,他一生的對手,都是蜀人,所以他寧可去死,也絕不可能降蜀。
逃往涼州,這恐怕也是郭淮迫不得已的一個選擇了,既然司馬倫已經同意了,那麽郭淮便準備立刻啟程,唯恐夜長夢多。
雖然他也知道司馬倫說話一言九鼎,既然答應了他便不會反悔,但畢竟司馬倫的身後,還有一個薑維,薑維如果不同意的話,那他還是走不了的。
郭淮傳令下去,所有的軍隊都立刻收拾行裝,每人隻帶十日的口糧,其餘的糧草全部封存於府庫之中,一粒也不容許輕動,將這些糧草,全部留給司馬倫。
郭淮知道,司馬倫就是衝著這批糧草而來的,司馬倫沒有為難他,給了他自行離去的機會,自己也算是投桃報李,做到仁至義盡了,主臣一場,雖不能始終,但也算是好聚好散吧。
和司馬倫派來的人辦理完交割之後,郭淮便率軍離開了冀縣,往涼州方向而去了。
蜀軍的探馬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飛報於薑維,眾將聽聞之後,頓時大為興奮,一個個摩拳擦掌,紛紛地向薑維請命,請求前往追擊。
郭淮可是蜀軍的頭號大敵,這麽多年來,也不知道有多少的蜀軍將士死在了他的手中,可謂是血債累累,蜀軍諸將,恨不得誅之而後快。
但如果郭淮投降的話,他們還真沒辦法去對付他,現在郭淮拒不投降,棄城而逃,蜀軍諸將自然是不準備輕易地放他離開的。
但薑維卻輕輕地擺了擺手,因為冀縣的事,他和司馬倫有一個約定,那就是全權交給司馬倫來處理,薑維這邊不再插手,很顯然,郭淮的離開是司馬倫授意的,如果司馬倫不同意,郭淮那是插翅也難飛,而司馬倫同意了的話,薑維這邊再派人追擊,顯然就不合時宜了。
盡管薑維對郭淮也是恨之入骨的,但他從大局出發,還是需要尊重司馬倫的決定,畢竟他和司馬倫有約在先,如果違約的話,難免讓司馬倫是心懷芥蒂。
司馬倫歸降之後,雖然讓蜀軍的實力是暴漲,但同時由於司馬倫的兵力遠多於蜀軍,也有一種尾大不掉之感。
所以薑維下令,放郭淮離去,諸將不得追擊,諸將雖有不滿之意,但也不敢違抗薑維的軍令,隻能是眼睜睜地看著郭淮帶領著雍州軍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