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0章
PS:章節防盜,明天更正…………………………………………………………
而是掉頭而去。
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胡奮依然還是心有餘悸,這一戰蜀軍和司馬軍損失慘重,蜀軍那邊不但折了主將張翼,而且一萬蜀軍幾乎是全軍覆滅,根本就沒有幾個生還者。
司馬軍這邊雖然情況稍好一點,但也只是五十步比百步而已,出征前兩萬餘人,回來時不足七千,損失高達六成以上,死傷慘重。
不過對於胡奮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打這樣的敗仗了,在并州,在冀州,在中原腹地,司馬軍吃的敗仗比現在可大得多,損失的人馬海了去,光是在冀州一戰之中,司馬軍損失兵馬就高達三四十萬,黃土坡這一戰,司馬軍損失一萬多人,不過是小兒科罷了。
但現在的形勢,司馬軍實力衰微,再也經不起任何的損失了,那怕是一萬多人的傷亡,都讓胡奮為之哀嘆,司馬家最後的這片疆土,恐怕也難以保全了。
雖然胡奮退守回了街亭,而街亭的那些防禦工事可以勉強地護他一時平安,但僅僅憑著七千人馬,想要把守住街亭,依然是困難重重,儘管這些壕塹能夠擋住魏軍騎兵,但如果魏軍派步兵前來攻擊的話,整個街亭防線必將會不堪一擊。
而且蜀軍張翼全軍覆滅之後,柳城那邊的防禦便空虛了,蜀軍如果繞過柳城,從背後襲擊街亭的話,街亭更無法守得住。
而司馬軍如果再分兵去守柳城的話,原本捉襟見肘的兵力就越發的緊張了,所以僅憑這點兒兵力,胡奮無論如何也是守不住街亭的。
當胡奮出兵陳倉的時候,並不知道蜀軍已經在黑水原吃了敗仗之事,直到他逃回街亭之後,才得到了這個消息,胡奮不禁哀嘆,兩路援兵都敗了,陳倉失守已成定局。
果然,胡奮很快便得到了州泰在青泥溝全軍覆滅的消息,原來州泰看到胡奮他們的援兵抵達黃土坡之後,便立刻出城接應,試圖與胡奮他們會合,但沒成想,等州泰抵達黃土坡的時候,張翼已經戰死,援軍早已全線潰敗了,只留了下滿地的屍體。
但此時的州泰已經沒了退路,身後就是魏軍的追兵,他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陳倉了,只能是沿著向前的道路一直向前。
但州泰剛走到青泥溝,就一頭撞上來撤軍回來的越騎營,腹背受敵之下,州泰徹底地悲劇,被亂箭射死,手下的軍隊非死即降,全軍覆滅,無一生還。
這些年來,司馬軍頻折大將,將星凋零,這次更是折了州泰,軍中幾乎快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了,缺兵少將已經成為了司馬軍的一種常態。
而黑水原之戰也證明了,司馬倫就算是投靠了蜀國,也是無濟於事的,陳倉已經丟了,隴西還能保得住嗎?
而且陳倉的失守,令隴西是門戶大開,魏軍完全可以循著渭河西進,直抵上邽冀縣,胡奮再堅守街亭也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而且魏軍一旦進入隴西之後,胡奮在街亭將會陷入到孤島的狀態。
考慮再三之後,胡奮決定趁著魏軍還沒有攻來,立刻是撤軍南下,儘早地與司馬倫進行會合,而一旦魏軍前來攻擊的話,想走他也走不脫了。
副將有些擔憂,畢竟放棄街亭責任重大,一旦上峰追究下來,那他們可就都是臨陣脫逃之罪,那可是要掉腦袋的。所以副將提議不如先派人給司馬倫送信,得到撤軍的命令再撤軍,這樣他們就沒有任何的過錯了。
胡奮卻不敢拖延,從街亭到雞鳴山,來回至少也得兩三天時間,現在隴西的形勢可以說是一日千里,時時刻刻都存在變數,在街亭多拖延一日,就多一分危險,形勢不等人啊!
所以胡奮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將者,就應當審時度勢,臨機權變,如今死守街亭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即刻南下,與司馬的主力會合,尚有一線的生機,如果稍有遲疑,他們便是下一個州泰了。
於是胡奮不顧疲憊,立刻撥營起寨,向南奔雞鳴山而去了。
……………………………………………………………………
雖然蜀軍兵退雞鳴山,在雞鳴山構築了臨時的防線,算是止住了頹勢,避免了一潰千里的糟糕局面,但隨著各路失利的消息不斷傳來,形勢已經變得芨芨可危了。
嚴格來說,雞鳴山算不上什麼要隘,而且蜀軍也只是臨時性地在這裡構築了陣地,根本就沒有什麼過強的防禦工事,如果魏軍傾盡全力來進攻的話,雞鳴山根本就守不住。
如果雞鳴山失守的話,蜀軍只能是一退再退,退守上邽或冀縣,可一旦被魏軍深入到隴西之後,蜀軍困守孤城,遲早也是敗亡之局。
隴西之地,大多也是平川,根本就無險可守,唯一的屏障也就是隴山了,可陳倉一失,隴山的地利之勢蕩然無存,此次的陳倉之戰,蜀軍和司馬軍損失慘重。
蜀軍方面,姜維北伐之時帶來了五萬人,後續各郡太守到位,又帶來了將近一萬人,合計蜀軍總共六萬人,而此役在黑水原折了包括無當飛軍在內的兩萬人,在黃土坡折了張翼的一萬人,蜀軍損失過半,只剩下了三萬人馬,此役也是自諸葛亮北伐以來最為沉重的一次損失了。
而司馬軍方面,也同樣是損失慘重,黑水原折損了一萬多人,胡奮的街亭兵馬折損了一萬三千人,州泰的陳倉守軍三萬人全軍盡墨,十萬大軍目前也僅存四萬五、六千,折損更是超過了半數。
陳倉之戰的慘淡收場,也讓隴西戰局蒙上了一層陰雲,無論是姜維還是司馬倫,對隴西的命運其實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就是隴西守不住了,以他們目前的力量,確實是沒有任何的希望了,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現在必須要做出一個重大的決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