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1章 大發國難財
以前姜維也是屢戰屢敗,北伐之戰打了那麼多年,雖然略有小勝,但始終卻是未得寸土,未立寸功的,這一點上,姜維倒是步了諸葛亮的後塵,雖然是鞠躬盡瘁,但也只能是望北興嘆。
不過屢戰屢敗始終也沒有消磨掉姜維的鬥志,從一個有志的青年熬到了皓首老者,依然不墮青雲之志,一次次地被敵人所打倒,但他卻依然能一次次地頑強站起來。
這就是姜維,一個矢志不移的人。
不過這一次的失敗,卻讓姜維有了一種深深的危機感,這是一種來自於靈魂深處的顫慄,本以為,自己已經是年過花甲,時日無多了,但沒想到他卻依然還要在有生之年見證蜀國的滅亡。
這讓一生都勵志於興復漢室的姜維情何以堪。
不過姜維始終都是一個不肯輕易服輸的人,在他的人生字典之中,從來沒有放棄兩個字,那怕現在局面變得如此的艱難,姜維都依然不會輕言放棄。
永安和劍閣的失守對蜀國而言,確實是一個最為沉重的打擊,整個成都都彌散在一片悲觀絕望的情緒之中,亡國之論甚囂塵上,人人自危。
姜維遠在南安,對於成都的事他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成都的那幾苗人,歷來就和姜維不對眼,不管姜維做什麼,這些人都會跳出來唱對台戲,上本彈劾那就跟家常便飯似的,姜維自然是對這些人懶得理會。
劍閣和永安的失守,這個責任毫無疑問又得讓姜維來背鍋,此刻後主劉禪的龍案之上,彈劾姜維的都奏章堆積如山了,不過劉禪看都懶得去看。
今天的早朝之上,又有大臣站來了叭叭了,劉禪一句話就把他們給懟了回去:「你行你上啊,朕現在就任命你為大將軍,有什麼退敵之策先給朕瞧瞧。」
朝堂上頓時是鴉雀無聲,眾大臣個個都不吭氣了,他們只擅長做彈劾和漫罵別人的事,真正讓他們去辦實事的話,一個個便都成了縮頭烏龜。
如今魏軍已經快兵臨城下了,可沒有一個人能拿下出什麼退敵之策來,劉禪也是冷哼一聲,拂袖而去,只留下群臣是面面相覷。
劉禪當皇帝向來以和善和懦弱而稱著,很少在群臣面前發脾氣,而且他歷來對軍國大事不怎麼上心,唯一的動怒就是斬劉琰的那一回。
當皇帝嘛,好點女色也很正常,要不然搞那麼個三宮六院幹什麼,擺好看嗎?要怪只能是怪他劉琰娶了一個漂亮的老婆,偏偏又被劉禪給看上了,其實這對劉琰來說也是一個好事,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就得頂點綠,只要他能噹噹忍者神龜,說不定以後還有飛黃騰達的機會。
只是劉琰是一個死腦筋的人,被人綠了之後,立刻是暴跳如雷,那鞋底來抽其妻的臉。
他的這一舉動徹底地惹怒了劉禪,不就是睡了一下你老婆嗎,用得著這麼大的反應嗎,劉琰雖然是打了他老婆,但卻是實實在在地打他劉禪的臉,天子一怒,劉琰自然沒有什麼好下場,被腰斬於市。
除此之外,劉禪還真得沒有和誰發過脾氣,常常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對宦官黃皓更是言聽計從。
退朝之後,黃皓一臉諂媚地對劉禪道:「陛下,臣倒有一計,可退逆魏之敵。」
劉禪大喜,便問計於黃皓,黃皓乃道:「成都城中有一師婆,供奉一神,能知凶吉禍福,陛下不如召之,問一問國運如何?」
劉禪自幼生活在宮中,天生又十分的慵懶,反正在他當政之初,有諸葛亮一攬大包干,事無巨細,都辦得井井有條,劉禪自然也就不用他操什麼心了,諸葛亮之後有蔣琬,蔣琬之後有費禕,再往後還有董允、姜維這些人內外文武大臣,個個志慮忠純,也沒有諸如像司馬懿孫綝這樣的權臣當道,所以劉禪的這皇帝當得還是滿愜意滿舒服的,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柜,蜀國的朝政,讓他這麼一甩,就甩了幾十年。
至於這巫蠱之術,歷朝歷代都也盛行不衰,本身劉禪對黃皓就十分的信任,此刻他推薦的,劉禪當然沒有理由來拒絕,而且反正現在都這個局面了,也就死馬當活馬醫了。
於是黃皓在後殿陳設香花紙燭享祭禮物,用小車將那師婆請入到了宮中,坐於龍床之上。
後主焚香祝畢,那師婆忽然披髮跣足,就殿上跳躍數十遍,盤腿坐於龍案上,跐牙裂嘴,口中念念有詞。
黃皓道:「此神人降矣。陛下可退左右親禱之。」
劉禪盡退侍臣,再拜祝之。
師婆神神叨叨地道;「吾乃西川土神也,如今西川兵禍連天,乃是爾等不敬本神之故,陛下如果肯為本神立祠祭祀,香火供奉,本神定可保西川免受刀兵之苦。數年之後,魏國疆土亦歸陛下矣。陛下切勿憂慮。」言訖,昏倒於地,半晌方蘇。
劉禪大喜,命人厚加賞賜,不過那師婆卻斷然拒絕,擺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清高模樣,雲淡風輕地道:「吾神只為解蒼庶黎民之難,金錢於吾神如糞土矣,斷不能受。」
劉禪聽罷,不禁連聲讚歎,不慕錢財者,乃是真神也,劉禪對此深信不疑,於是命人在成都設下土神祠堂,命官民焚香拜之,凡不前去叩拜者,官員祿降一級,罰俸半年,百姓則是加賦三成,有言語侮慢土神者,處鞭刑一百,如有破壞神像及祠堂者,斬無赦。
一時之間,前往土神祠參拜的官民是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土神祠的香火極為旺盛,財源滾滾而來。
這師婆果然是十分精明,皇帝的賞賜她不要,但卻在土神祠大肆斂財,所賺到的數目都不止超過賞賜的十倍。
而且有皇帝的支持,土神祠的香火自然也是越來越興旺,以後賺得錢只有越來越多。
不過吃水不忘挖井人,那師婆將香火錢的半數都悄悄地轉送給了黃皓,兩人大發國難財,賺得是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