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帝震怒
禦書房內,
武則天倒剪雙手立於桌案之上,臉色鐵青,手中的奏折不停的抖動。
下站的宰相張柬之等重臣各個屏氣凝息,眼望皇帝。
禦書房中一片寂靜,呼吸之聲可聞。
氣氛異常緊張。
門外,工部侍郎封可言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停地來回走動。
他時而停下腳步,側耳傾聽禦書房內的動靜,時而雙手連搓,口中念念有詞。
這時,狄仁傑、王莽、李元芳和曾泰四人身著官服,快步走了進來。
封可言一見狄仁傑,一個箭步竄上前去,拉住狄仁傑的手,顫聲道:“閣老,出大事了!”
狄仁傑驚道:“封大人,怎麽了,為何如此驚慌?”
封可言剛想說話,隻聽禦書房內傳來武則天嚴厲的問話:“怎麽,狄懷英還沒有到?”
狄仁傑一驚,抬起頭來。
封可言登時渾身一抖,輕輕噓了一聲,伸手向禦書房內指了指。
狄仁傑點點頭,朗聲領喏道:“臣狄仁傑、王敬暘、李元芳、曾泰、封可言候旨!”
門內承旨的力士高唱:“狄仁傑、王敬暘、李元芳、曾泰、工部侍郎封可言覲見!”
狄仁傑五人走進書房,撩袍跪倒:“臣狄仁傑、王敬暘、李元芳、曾泰、封可言叩見陛下。”
武則天轉過身來:“眾卿平身。”
五人站起身來。
武則天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懷英,涼州案朕已看過你的奏折。非常好,你們幸苦了。”
狄仁傑、王莽、李元芳和曾泰躬身道:“謝陛下勉慰。”
武則天點了點頭,目光望向了下站的封可言,臉色登時像罩上了一層寒霜,冷冷地問道:“下站的可是工部侍郎封可言?”
封可言神情緊張,說話也有點哆嗦:“正、正是微臣。”
武則天雙目如電,射向封可言,緩緩舉起了手中的奏折。
王莽望著武則天的臉色,又側目看了看身旁渾身顫抖,麵如土色的封可言,不解的與狄仁傑和李元芳等人對視了一眼。
殿中一片寂靜。
猛地,武則天將奏折狠狠摔在桌案上,厲聲喝道:“江淮鹽鐵轉運使鹽船又一次在邗溝覆沒,二十萬石食鹽無蹤,轉運使常風、副使趙徹、押運軍卒及船工全部喪生!
鹽鐵轉運乃國家之命脈,每年食鹽專售之盈額達一千七百萬貫,占據天下殖貨半數以上。”
“朕屢次強調,鹽運之中,重於泰山!
然爾工部卻玩忽懈怠,竟致大運河邗溝水段一年之內連續發生十五次覆船事件,爾工部何以治河瀆?何以行漕權?
爾身為工部侍郎,總理部事,如今噩耗頻發,數百萬石食鹽損折,船毀人亡,爾以何麵目見天子,又以何由謝天下!”
王莽頓時吃了一驚,餘光望向了狄仁傑、李元芳和曾泰,三人也被皇帝的話驚呆了。
這時,狄仁傑看了看身旁的張柬之,張柬之輕輕點了點頭。
封可言‘撲通’跪倒,顫聲道:“臣封可言有負聖望,罪該萬死!”
武則天怒道:“派去揚州查察此事的工部官員一批又一批,均是無功而返,而邗溝沉船的異事卻是一次緊似一次。
更有甚者,此番出漕的水部郎中李翰,竟然在任上自縊身死,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在他的書房的夾壁中發現的二十萬良白銀憑信又是怎麽回事?你說!”
封可言渾身顫抖著說道:“臣已行下符牒,命揚州刺史崔亮嚴加查察。日前,他回閣部,刺史業已查清,李翰收受賄銀二十萬兩,因邗溝又起波瀾,他自知罪責難逃,畏罪自戕。”
狄仁傑與張柬之交換了一下眼神,心中疑竇頓生。
王莽眼中露出了一絲疑惑,若有所思。
隻聽武則天厲聲喝道:“爾工部所用都是這樣的人嗎?難怪河渠不保,鹽船傾覆,真真可恨之極!”
封可言連連叩首道:“微臣用人不明,有失按察,請陛下降罪責罰!”
武則天重重的哼了一聲:“責罰?責罰你能夠挽回朝廷的損失嗎?
責罰你能夠令邗溝罹難的將士複生嗎?你身領侍郎,位極人臣,行事卻如此昏聵,真是該死,該死!”
封可言嚇得渾身顫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武則天深吸一口氣:“柬之。”
張柬之趕忙躬身向前:“陛下。”
“即刻下旨,罷封可言工部侍郎之職,交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及禦史中丞三司共議,核定其罪!”
張柬之頓了頓,說道:“是,臣立刻擬旨。”
封可言顫抖著叩下頭去,冷汗滾滾而下。
張柬之輕輕咳嗽了一聲,衝狄仁傑使了個眼色。
王莽等人的目光也望向了狄仁傑。
狄仁傑會意,踏前一步,說道:“陛下,且請息怒。”
武則天沉了沉氣,問道:“懷英,你有何話講?”
狄仁傑說道:“邗溝覆船之事,工部官員查察之下可有結果?”
武則天冷哼一聲:“結果?結果就是,覆船慘案比不查之前多出幾倍!
漕運本是以江南嘉興、海陵、鹽城等鹽監中的食鹽中轉神都,而後再由神都調劑西北各道。
今歲,西北各地軍民所用食鹽已呈緊張之勢,本指望南鹽北調能解眉之急,誰料想,漕運竟連發怪事!
而今,邗溝渠道已成死地,北運停止,調劑更無從談起!”
狄仁傑說道:“也就是說,工部派出的官員幾番查訪均無結果。”
武則天怒容滿麵,望著封可言,冷冷地說道:“封可言,你來說吧!”
封可言戰戰兢兢地抬起頭來道:“是,是。工部前後派出幾位巡河官員查察邗溝覆船案,得到的結果就是邗溝水段淤泥過厚,暗礁叢生,罹難的鹽船均是觸礁沉沒。”
王莽微微皺了皺眉,認真地聽著。
狄仁傑說道:“那麽,揚州漕運衙門為何不派纖戶疏浚河道,清除暗礁呢?”
封可言說道:“部查官員們回奏說,邗溝渠段兩旁的纖戶多刁鑽頑劣之徒,拿了朝廷的護渠銀兩卻躲懶貪猾不肯出力,這才致使河道長期壅塞。”
王莽、李元芳和曾泰聞言,三人對視一眼,微微皺了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