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華夏軍
第八十四章華夏軍
時間來到九月一日,進入秋季以後的天氣開始漸漸轉涼。
龍川河北岸的龍川平原中部區域,占地近十平方公裏的鄒平鎮已經恢複以往的生機。
作為曾經的王薄勢力中心,整個鄒平鎮城內擁有著超過3萬的常住人口。
城內街道上人流如梭,各色的行人和來往商隊不斷穿梭其中。
吱嘎吱嘎~
此時,鄒平鎮外寬闊的官道上,一支上百輛馬車組成的隊伍正緩緩前行。
在這支隊伍的前後兩側,數百名身著鎧甲的士兵護衛而行。
鄒平鎮南門外,趙安早已在本多忠勝帶領的一眾近衛簇擁下等候在那裏。
“屬下拜見主公!”
車隊緩緩靠近城門,位於隊伍前方的一輛馬車上,一襲文士儒衫打扮的陳群看著親自出城迎接的趙安,臉上也不由閃過一抹激動,當先跳下馬車,朝著趙安躬身一拜道。
當初在拿下鄒平鎮之時,趙安就已派人前往征調陳群前來。
不過,隨後陳群在得到消息後卻並未第一時間趕到鄒平鎮,而是派人送來了一封諫書。
隨著王薄勢力的覆滅,眼下男爵府所統治的地域已經從龍川島南岸延伸至龍川島中部,土地麵積多達6000多平方公裏,下轄十鎮四十三村,治下總人口超過16萬人。
若是再算上名義上已經正式宣布投效的東川鎮,整個華夏男爵府的人口將超過17萬人。
眼下,趙安的勢力初成,在這片地廣人稀的地域裏,如果繼續將統治中心設立在掉角的華夏鎮,將極不利於各地的統治。
為此,陳群向趙安建言直接將統治中心遷移至鄒平鎮。
這樣一來,也有利於快速穩定新納入統治的龍川河北岸地區。
同時,也能向北麵的五鎮勢力擺出積極進取的態勢,以爭取主動。
對此,趙安在略一考量後也就欣然接受了陳群的建言。
勢力中心的搬遷自然不是小事,陳群留在華夏鎮一直忙活了多日,今日才終於帶著整個男爵府現有的管理機構抵達鄒平鎮。
“哈哈,長文你終於來了!
有長文在,我也終於可以鬆一口了!”
趙安見狀,連忙大笑著上前扶起行禮的陳群,朗聲道。
趙安這話並非客氣和恭維,而是出自真心的感歎和讚賞。
這十多天來,由於陳群等人沒有到位,一直親自坐鎮鄒平理政的趙安深切體會到了處理政務的繁瑣和不易。
當初,王薄憑借著強硬的武力手段,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就統治了龍川河北岸中部平原這大片區域,治下人口超過10萬,聲勢看似浩大,但其實內裏統治並不穩固。
不管是鄒平鎮這座統治中心,還是臨水、丹州等各鎮各村,王薄勢力治下各地的行政機構並未搭建完善起來,完全是靠著擁有兵權的幾大總管在鎮壓和管理,治理地方的人才也多以他們的心腹為主。
而隨著王薄勢力的覆滅,幾大總管在地方上的權威也幾乎土崩瓦解,日常政務幾乎完全處於癱瘓狀態。
這十多天時間來,趙安所做最多的事情就是親自指揮調配各地物資和就地臨時任命地方官員以安撫百姓。
每天連軸轉地處理各種政務,他已經有好長一段時日沒能抽時間聯係武藝了。
現在陳群來了,趙安一下就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鬆了許多。
“主公謬讚了!
主公此番一戰而盡滅龍城賀拔和王薄兩大勢力,其用兵之妙,著實令屬下敬佩!”
聽得趙安如此誇讚,陳群也是滿臉笑意,口中也是不吝讚美之言道。
“哈哈!長文,此話可是過了!”
一時間,主從二人把手言歡,從容豪邁地朝著鄒平鎮城內而去。
隨後幾日,陳群抵達鄒平鎮以後,就開始立刻在趙安的安排下著手整個勢力的整合事宜。
此次先後擊敗賀拔家和王薄勢力,趙安麾下的勢力雖看似如同吹氣球般快速膨脹了幾番,但內裏的統治基礎也同樣極為薄弱,特別是新到手的龍川河北岸區域。
所以,快速地穩定民心,宣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成為了擺在趙安他們麵前的頭等大事。
經過與陳群、俞大猷等一眾重要文武的商議討論,趙安最終決定整個勢力正式對外自號為華夏軍,趙安自任統領,並改鄒平鎮為夏都。
在改鄒平鎮為夏都的同時,原來的華夏鎮也正式更名為南浦鎮。
夏朝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製朝代,開創了中國近四千年世襲朝代的先河。
夏朝滅亡後,後世人也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所以,自號為華夏軍,改鄒平鎮為夏都,都是可以對內對外拉攏以華夏文明為正統的百姓民心的絕佳手段。
商定了勢力稱號之後,第二件大事就是搭建起完善的行政機構。
以華夏軍現有的實力,原有的男爵府班底已經無法勝任統治中樞和各地的重任。
為此,趙安下令在夏都設立楊武將軍府為最高統治機構,趙安自封楊武將軍,統管一切軍政事宜。
在行政方麵,楊武將軍府中央下設尚書省,命陳群為尚書令,負責統管華夏軍一切政務。
尚書省之下則設立六曹,以輔佐尚書令處理政務。
原本,按照陳群的建議,六曹是準備沿用東漢所設置的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兩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不過,擁有著後世記憶的趙安卻是在結合了他所知曉的三省六部製,將六曹改為了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工曹,這也是為了便於以後勢力擴大之後直接推行三省六部製。
六曹職權分工明確,各掌政務要職。
三省六部製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檢驗和完善的。
趙安大約記得,三省六部製其似乎是起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其大體製度幾乎是一直沿用道清末,在古代冷兵器的封建時代,這套製度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這六曹之中,吏曹主掌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戶曹主掌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等一切財政事宜;禮曹主要負責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以及管理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和對外往來之事;兵曹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刑曹主管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工曹則主管營造工程等事項。
地方上,整個華夏軍治下則劃分為四縣之地。
在南麵沿海區域,以南浦鎮為中心,囊括周邊龍騰村、海港村、關島村等地800多平方公裏的地域,設立南浦縣,治下百姓2萬餘人。
在龍川河南岸,以龍城為中心,囊括周邊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和整個奔馬原地區的3400多平方公裏的地域,設立南原縣,治下百姓2萬3千餘人。
在龍川河北岸,以丹州鎮為中心,囊括周邊臨水鎮、王莊鎮等大部分靠近龍川河的1200多平方公裏地域,設立北原縣,治下百姓5萬8千餘人。
在整個中部平原,以夏都為中心,囊括北至東川鎮,南抵下沙鎮的剩餘1100多平方公裏的地域,設立夏縣,治下百姓7萬3千餘人。
而在四縣之中,則分別設置縣衙門,置縣令一人,縣丞一人,縣尉一人。
縣令乃一縣最高行政官員,負責總掌一應事宜,縣丞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則掌刑獄和治安。
各縣之下則設鎮、村兩級,置鎮長和村長負責政務事宜。
在軍事方麵,楊武將軍府中央則下設七營一衛,皆歸趙安直接統管。
在七營之中,陸軍方麵有六營,分別是原有的長風、胡騎、虎賁、驍騎、近衛五營,以及新設立的羽林,最後一營則是水師錦帆營。
陸軍六營全部以原有的老兵為基礎,擴編至2000人。
六營中,長風營為步兵營,主將依舊是杜平,鮮於修禮副之。
胡騎營為步騎混合營,騎兵500人,步兵1500人,主將為賀拔度拔,衛可孤副之。
虎賁營為步兵營,俞大猷任主將,賀拔勝副之。
驍騎營為純騎營,由原驍騎營將士和賀拔家騎兵組成,孔雀為主將,賀拔嶽副之。
近衛營為步兵營,本多忠勝為主將,多哈副之。
羽林營為步兵營,竇山為主將,周正平副之。
水師錦帆營則擴編至1000人,依舊是甘寧為主將,九鬼嘉隆副之。
一衛則是內衛,由原來的百戶編製擴編至千戶,由洪熙官任千戶,童千斤、胡惠乾、方世玉、方孝玉、方美玉五人則任百戶,目前內衛整個編製600餘人。
地方上,則設立警備四營,每營各500人,共計2000人。
警備四營由兵曹負責管理和調動,一般情況下四營分別駐紮四縣,負責拱衛四縣安危,緊急時候可由兵曹調遣至各地防守和平叛。
經過這番整編,整個華夏軍的兵力則達到了15000之眾。
為了滿足整編後的各營將士的軍械裝備要求,在龍城和武川鎮,因為擁有充足鐵礦的緣故,趙安特意下令征調民夫在兩地興建了十多家官辦大型鐵匠鋪,借鑒後世流水線的模式,開始批量培養鐵匠和製作軍械。
而除此之外,在華夏軍的軍隊序列中,東川鎮則還有趙丹這一特殊存在,其麾下則帶領著原有的2000士兵,名義上雖是已宣誓投效華夏軍,但實質上卻依舊是處於擁兵自重的狀態。
通過這一連串的行政和軍事上的整合,整個華夏軍勢力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