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異世歡妍> 第二百二十九章. 蛇羹湯

第二百二十九章. 蛇羹湯

  清玄子更是驚訝,問道:


  “唔?不會吧?陌塵又寵幸誰了?這才新婚第一天就膩味了?”


  褚歡妍沒好氣道:

  “人家屋裏原放著嬌妻美妾呢,真人不也是巴巴想把藍姑娘往裏送嘛,真是的,把人藍姑娘當什麽了。”


  清玄子這下猜到是怎麽一回事了,不禁哈哈大笑。


  他本來是想過,要把藍玉托付給林陌塵,讓她給林陌塵做個側室的,可後來跟隨林陌塵的大軍一路從南嶺郡回到楚州城,親眼見證了林陌塵跟褚歡妍黏黏糊糊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的膩歪,壓根沒有別人啥事。


  再想到藍玉那丫頭性情冷肅,也不善言語,就算嫁進了將軍府,隻怕也是獨守空房的命,於是,也就打消了這一念頭。


  現在,他忽然看到持寵而嬌的褚歡妍被林陌塵的妾室給打敗,哭喪著臉,還被氣得跑了出來,哪有不趁機揶揄她一番的道理,於是笑道:

  “真正喜歡此書的讀者正版,”


  “讀者,很抱歉,盜版太快,很鬧心,無奈之舉,晚些再發正文。”


  “可惜人們習慣於主觀的妄想執著,不能從客觀的真實上來看問題,因此便不明白這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貌,並且錯認這狹小的假相為我,而發生了我貪、我癡、我見、我慢的四種迷惑,


  而以一切身、家、事、物為我所有,外惑於境、內迷於見,因此指鹿為馬,變白為黑,侵占非我、攻擊非我。”


  這樣由迷惑所引起的身、口、意三方麵的顛倒活動的力量,在佛法叫做“業力”。起初是隨著外境而轉,後來熏習日久,力量增大,便隨著內習而轉,被動於不自覺知,且它的力量必後後勝於前前,種種痛苦煩惱,遂不可勝道!


  說到苦,就不免令人感慨!人們的身世、遭遇、智愚、強弱雖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苦”卻是共同的感覺。有的痛骨肉的流離,有的苦怨仇的相會,有的有願難遂,有的病骨支離,因細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橫遭虐待,因爭產而兄弟鬩牆,悲歡離合,窮通得失。


  真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輕則神經衰弱,重則癡癲瘋狂,在幾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無時不在煩惱之中!《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也許有人認為“我並沒有苦”,其實是習慣了而不自覺,譬如久嚐辣味,忘其為辣,實際上他的苦正多著呢!何況世事無常,人身難久,還有一個“生死”的痛苦存在啊!

  苦是自心的一種感覺,是由自心的分別造作而來,譬如心不怨憎,哪裏有怨憎相會的苦;心不貪戀,哪裏有失戀自殺的苦;乃至心不造業,也便沒有生死流轉的苦;而分別造作,又是因迷惑不覺而來,這叫做“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佛法教我們應從知苦的觀點出發,用堅毅奮發的精神,積極地打破對於世間和一切現象主觀上所起的偏執成見,轉痛苦為安樂,轉煩惱成菩提;並放開心量,做自利利人的工作,為人民、為眾生而服務,來充實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這樣便形成了佛法活潑、積極、圓滿、平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統一的。)

  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所以在應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實相、本來麵目等,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想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就它們的體方麵來講,水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


  所以心性是不一不異。人們對於心,比較的尚能理解,因為它終日就象在波濤之中;至於性就無法見到,這譬如波濤本身還沒有停下來,就無法見到它自己靜時的水的相貌,因此人們就不肯承認有這個東西。但是波濤停時,是不是水也沒有了呢?這就不難理解了。


  從上麵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動念的源泉。


  但人們一定都說,思想是大腦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質神經細胞的功能;有的認為思維現象,是更深層次神經活動的表現。


  但正像七十四期《覺訊》月刊發表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問到:“我們有生以來所經曆的無數事件的影片,它貯藏在哪裏呢?是否一個細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還是幾個細胞共同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舊細胞要退謝的時候,它又怎麽把千千萬萬事情的印象,移交給新生的細胞?新細胞又用怎樣的方法接收舊細胞所遺傳的一切印象呢?


  還有反映進去的印象有先後,而發射出來的思想,並不一定照攝收進去時的次序,這又是什麽緣故呢?”這樣,我想你一定也會啞然失笑。實際上,腦神經不過是意識的工具而已!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為止。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眾生習氣無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於六度:一、以布施度慳貪,二、以持戒度放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禪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癡。六度又可約而為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個總的法則。戒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


  欲使自心清淨,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汙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定。


  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為前導。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為三者本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這麽大一條,全煲了湯也不合適,還得留出一部分烤了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