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二安之叛5
直到這時,安從進才恍然大悟,原來高從誨這家夥從一開始就在給自己下套!這個高賴子,套路太深了。黃泥掉進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了。
安從進急忙上疏辯解,指責高從誨表裏不一,提醒石敬瑭不要被他呆萌的外表所蒙騙,他才是隱藏最深的大反派,自己反而是被他利用的小角色而已。
高從誨再上疏,賊咬一口、入骨三分啊!正因我拒絕了從賊附逆,才招致賊人血口噴人,陛下明鑒啊!另外,我荊南願意出兵,幫助朝廷平叛,以證明我的清白。
高從誨這一次真的出兵了,因為他有別的打算。不用動腦子,我們也知道,就憑高季昌、高從誨父子一脈相承的尿性,他們絕對不會學習**的,無利不起早。至於何種目的,後文詳解。
給高從誨出這個主意的謀士王保義,也因此被同僚們鄙視,認為此人簡直毫無底線,有才而無德。然而亂世中的諸侯爭霸,是不需要道德模範的。
王保義的兒子王貞範、王惠範、王延範皆仕荊南。其中王惠範迎娶了高從誨的女兒,王延範在北宋時期官至廣南轉運使。
也是經過荊南高從誨的攪合,使得“安從進也要謀反”迅速登上後晉熱搜榜首位,搶掉了安重榮的風頭。也就有了上文節點,安重榮秘密接觸安從進,商討南北夾攻石敬瑭的謀反戰略。
安從進何許人也,他究竟有什麽底氣支撐他的野心?
安從進是索葛部人,出自中亞九姓胡地區,與粟特族淵源頗深,索葛部與沙陀、安慶並稱為“沙陀三部”。他的父祖兩代全是沙陀部族的騎兵將領,效力於朱邪部,其中安從進追隨李存勖。
李嗣源稱帝後,一直沒有軍功的安從進被提拔為節度使,因為弱宣稱的李嗣源要搞統一戰線,培植黨羽,出於政治需要而已。
後來安從進奉命征剿夏州李彝超,結果無功而返,迫使李嗣源承認了黨項人對夏州的高度自治。這是安從進第一次獨立指揮作戰。
李從珂鳳翔起兵時,安從進在中央禁軍供職,被李從厚任命為城防司令,負責組織洛陽保衛戰。然而他見風使舵,殺掉樞密使馮贇,歸順李從珂。李從珂進入洛陽時,安從進率領文武百官在郊外跪迎。
李從珂遂任命他為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以示酬謝。
石敬瑭登基後,給他加宰相銜,以示拉攏。
就這,這就是安從進前半生的簡曆。雖然位列藩鎮,坐鎮帝國重鎮,卻幾乎未曾領兵作戰,唯一的一次戰績就是夏州之敗。
範延光謀反時,安從進就萌生了向前輩學習的意思。仗借地勢險要,招兵買馬,擴充軍力,與安重榮暗中勾結,互為表裏。不僅截留南方來的貢賦,還把強行扣留過往商旅,給人家臉上刺字,充軍。
他的兒子安弘超在京師供職,作為人質,他上疏求歸。石敬瑭為了安撫勸慰,就放回了安弘超,隻求安從進知恩圖報,不要搞事情。
與安重榮一樣,安從進把石敬瑭的妥協退讓當成軟弱無能,不但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安從進有兩個親信,王令謙、潘知麟,他們追隨安從進的時間最久,對安從進忠心耿耿,苦苦勸諫,讓他打消謀反的念頭。安從進便讓兒子安弘超與王令謙一同郊遊,趁機把王令謙灌醉,然後推下懸崖摔死。
聽聞石敬瑭北幸魏州之後,安從進又誅殺潘知麟,正式宣告謀反。
麵對南北二安的夾攻危險,石敬瑭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盡力安撫感化,卻不會對敵人抱有幻想,在妥協退讓的同時,石敬瑭也做好了相應的部署,做好了武力平叛的準備。
先前,以“分割魏博”為引子,推進了一場“乾坤大挪移”,暫時消除了魏博楊光遠的隱患,順手削弱了鎮州安重榮的勢力,這隻是初步的布局。
隨後的駕幸魏州,可以看做是升級版的終極部署,針對性非常強:
1,魏州留守與太原留守對調。
以魏州留守劉知遠為太原留守,兼河東節度使,並把遼、沁二州重新從潞州昭義軍劃割出來,隸屬河東;以太原留守李德珫為魏州留守。
河東地區意義重大,必須由一個能獨當一麵的、值得信任的同誌來坐鎮,因此,石敬瑭把“實力派”劉知遠安置於此,而讓妹夫、軟飯男杜重威跟在自己身邊,護駕隨營,去鎮州戰場刷經驗、混資曆,躺平帶飛。
劉知遠年輕時貧賤,入贅到太原一家姓李的人家當上門女婿,一日,劉知遠到郊外牧馬,馬兒受驚,踐踏了寺廟的農田,和尚們一擁而上,把他捉住,獻給住持老方丈,老和尚慈眉善目,雙手合十,高打佛號,“阿彌陀佛,善了個哉的,給老衲往死裏打!”
一群和尚把劉知遠打了個半死。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如今,劉知遠以河東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的身份重新回到太原,史籍記載,劉知遠來到太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召見當年的住持老方丈。
老和尚嚇得麵如土灰,對當年以理服人的壯舉悔恨不已,認為自己今天肯定要圓寂當場了。
不料,劉知遠命人給他賜座,然後送給他厚重的禮物,好言相慰,大意是讓他放心,自己不計前嫌,以往之事一筆勾銷。
劉知遠以德報怨的故事被老和尚傳出來,河東人民歡天喜地,道路相傳,太原府來了一位寬厚仁慈的大帥!
快速穩定了民心之後,劉知遠派人聯係了盤踞在北麵的吐穀渾部落酋長白承福。被他派去的這個人,叫郭威。
白承福受到安重榮的引誘,叛離契丹,並與安重榮沆瀣一氣。
實際上,白承福的這支吐穀渾部落實力非常弱小,總共才千餘帳,無論是兵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他的政治價值確實無比巨大的,這也就是安重榮在奏章和檄文中屢次提到的,說吐穀渾、韃靼、契苾等部落不堪契丹壓迫,紛紛請求內附,回歸中原,為安重榮營造出了一副“天命所向、眾望所歸”的美好畫麵,給石敬瑭的後晉政權施加了巨大的輿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