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買一贈一
有了劉知遠鄭重其事的承諾之後,張璉這才率領部下投降。
然而當他們出來後,劉知遠立刻下令將張璉在內的數十名幽州軍官誅殺,隻把剩下的幽州士兵釋放。
這隊幽州兵在即將離開魏州地麵時,在邊境一帶打砸搶燒,隨後才跑回幽州。
郭威向劉知遠建議誅殺杜重威的心腹親信,共計一百多人,並沒收杜重威的全部家產,用以賞賜將士、貼補軍用。劉知遠欣然采納。
隨後,任命杜重威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封楚國公。沒有實權,一大堆虛銜,財產沒了,黨羽也被連根兒拔。
杜重威雖然活著,但他在政治上已經被判了死刑,屬於他左右橫跳的時代結束了。百姓們終於可以發泄對他的憤怒了,據記載,每當杜重威出現在大街上,路上的行人都會撿起地上的磚頭瓦塊兒,一邊砸他,一邊對他破口大罵。而他打不敢還手、罵不敢還口,隻能抱頭鼠竄。
戰後,劉知遠任命高行周為魏州留守、魏博軍節度使。但高行周因慕容彥超是澶州節度使,不願與之相鄰,於是堅決上疏請辭。劉知遠便把慕容彥超移鎮到鄆州,仍然讓高行周坐鎮魏州,為後漢帝國鎮守北大門。
12月6日,劉知遠起駕回京,走到半路途中,汴州傳來噩耗:皇太子劉承訓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12月11日逝世,享年26歲。
12月13日,劉知遠回到汴州。
劉承訓的英年早逝,對劉知遠的打擊非常大,以至於買一贈一,直接把劉知遠也一波帶走。
劉承訓是劉知遠的長子,“少溫厚,美姿儀”,長得帥氣,人品還好,劉知遠“尤鍾愛”,最疼愛這個兒子。劉知遠離開太原南下時,任命他為太原大內巡檢,入汴後,立即召他入京,授予開封府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當繼承人的節奏。
劉知遠在劉承訓身上寄予了厚望,努力把他打造成皇位繼承人。劉承訓出殯的時候,劉知遠悲痛欲絕,“哭之大慟,以至於不豫”。隨後,廢朝三日,追封劉承訓為魏王,歸葬太原老家。
白發人送黑發人,劉知遠在兒子的葬禮上哭得死去活來,直接“不豫”。
幾天後,今年的最後一天,大年三十這天,宿州上奏:境內大饑,餓死867人。
次日,便是天福十三年(948)新春佳節,大年初一,劉知遠不受朝賀;正月初五降製,大赦改元,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
正月十四,劉知遠病情加重;
正月二十七,劉知遠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他的嫡係親信們知他大限將至,於是私下裏加緊新政權的內部維穩工作。
劉知遠的堂弟劉信,目前的工作崗位是侍衛親軍騎兵總指揮(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同時還掛職許州忠武軍節度使,其地方節度使一職隻是遙領。如今劉知遠病危,其嫡係親信樞密使楊邠就命令劉信趕緊去許州赴任。
按照慣例,京官外放,是要跟皇帝辭行的。劉信請求向劉知遠辭行,被楊邠駁回,“少廢話,趕緊走,麻利兒的。”
劉信大概就明白了其中的道道,於是放聲痛哭,淚如雨下,從汴州哭著去了許州。
劉知遠緊急召見了他的親信,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宣布了自己的遺詔。病床上的劉知遠已經氣若遊絲,聲音微弱而斷斷續續,“我快不行了,現在,連喘氣兒都費勁。承祐年紀還小,你們要好好輔佐啊!”
幾人眼含熱淚,用力點頭。
劉知遠微微閉了眼,非常費力地喘了兩口氣,忽然又把眼睜開,微弱卻堅定地補充了一句:“善防杜重威!”
“我們明白,哥,安心上路吧。”
當天,劉知遠駕崩於萬歲殿,享年54歲。
蘇逢吉等人嚴格封鎖消息,繼續以劉知遠的名義發號施令。
正月三十,用劉知遠的名義下詔:杜重威父子在朕生病期間,****、造謠誹謗、煽動群眾、動搖軍心……判決如下:杜重威及其子杜弘璋、杜弘璉、杜弘璨,斬首;杜重威的妻子石氏(石敬瑭妹)及其他親朋好友,不受牽連。
乍一聽,犯罪嫌疑人杜重威簡直是十惡不赦,但仔細一看判決書,就會發現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莫須有指控。總之,杜重威必須死。
斬首後,將杜重威的屍體拖到街市上,砍下四肢,向百姓展示。百姓們爭相上前,撕扯杜重威,以表達對他的痛恨,現場的官兵攔都攔不住,不一會兒,杜重威就隻剩下了一副骨架。
2月1日,“劉知遠”再下詔:授皇次子劉承祐為特進、檢校太尉、封周王、同平章事。
幾天後,才正式對外宣布劉知遠駕崩的消息,同時宣讀“遺詔”:由周王劉承祐於柩前即位,承繼大統。劉承祐隨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坐上皇帝寶座,成為後漢政權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後漢隱帝”。
劉知遠滿打滿算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而且前四個月隻是控製著河東一隅,名為晉天子,實則節度使。6月才入主汴州,算是名義上擁有了天下,實際上仍然未對全國取得有效控製,直至半年後的去世。
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並不高。
“趁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啟。”劉知遠的帝位是趁火打劫,撿來的,主要是運氣好,趕上了契丹消滅後晉的大動蕩。
“素虧物望……未厭人心……急於止殺,不暇崇仁。”劉知遠並未獲得天下人民廣泛的支持,“俊傑派”們各懷鬼胎,人們歸附他就如同契丹將領歸附耶律阮一樣,哪裏是什麽眾望所歸,隻不過是政治投機。而劉知遠集團在處理一團亂麻般的內政時,又比較急功近利,魯莽武斷,給人的觀感非常差,後文還會詳細展開,後漢政權以“嚴苛殘酷”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