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南楚亡國2
邊鎬甩鐙離鞍,轉述了李璟的勸勉。隨後便與馬希崇從東門進入潭州城。南楚的全體官員集結祝賀,等待邊鎬的發落。邊鎬給每一個人都準備了賞賜,勸他們勿驚勿擾。
當時南楚也遭遇了自然災害,遍地饑民,邊鎬下令開倉放糧,潭州百姓歡欣鼓舞,整個南楚國從上至下,毫無亡國之痛。
史籍記載了南楚亡國的情景:“湖南將畢賀……楚人大悅”。
潭州投降歸順後,淮南派鄂州武昌軍節度使劉仁瞻,率戰艦二百艘攻陷嶽州。結果嶽州百姓同樣是“人忘其亡”。
邊鎬催促馬希崇舉族遷入淮南,朝覲李璟。馬希崇全家人哭成一片,然後重金賄賂邊鎬,請他多多美言幾句,允許馬氏留在南楚。
邊鎬冷笑一聲,用譏諷的語氣說道:“淮南與湖南是世仇,恩怨已經存在了六十年!六十年來,我們淮南始終不敢圖湖南,今日是你們兄弟相爭,走投無路,主動要求淮南庇護。如果此時三心二意、想耍花招的話,恐有不測之憂!”
馬希崇嚇得當場忘記了怎麽哭。
11月3日,馬氏全族跟文武百官共計一千餘人,一麵痛哭流涕,一麵登船入淮。前來送行的人也是嚎啕大哭,“響振川穀”。楚人終於從狂喜中清醒,自己不是被解放者,而是亡國奴。
衡山馬希萼竟然異想天開,上疏淮南李璟,請求李璟仍然任命他當潭州武安軍節度使,繼續統治湖南地區。
據史籍記載,潭州百姓對馬希萼的統治恨之入骨,聯名要求邊鎬同誌坐鎮潭州,於是李璟順從民意,任命邊鎬為潭州武安軍節度使。
這裏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請求讓邊鎬留下的,真的是潭州人民嗎?或者說真的出自潭州人民的本心嗎?
李璟當然不希望馬氏死灰複燃,讓馬希萼回潭州是不可能的。邊鎬率領大軍,不費一兵一卒吞並潭州,手裏有兵馬、有錢糧、有地盤,也是李璟不敢得罪的。如果是邊鎬有點兒小想法,慫恿潭州人民、或者聘請一幫群演(這種事很常見)的話,也不是沒這種可能的。
邊鎬派先鋒官去衡山,命令馬希萼入淮覲見。
馬希萼很聽話,帶著自己的一萬多部眾,於12月抵達淮南,覲見李璟。
李璟對兩位馬氏兄弟還是很照顧的,仍冊封馬希萼為楚王,授予江南西道觀察使、守中書令;任命馬希崇為永泰軍節度使兼侍中。
二人雖都有觀察使、節度使之銜,卻並不能赴鎮,而是被軟禁在京師(今江蘇省南京市)。幾年後,馬希萼病逝,而馬希崇則熬到了淮南滅亡,與兄弟十七人遷入後周,其後便不見載於史冊。
李璟高度讚賞了彭師暠、廖偃的忠於舊主,給予了非常優厚的待遇;南楚境內各州刺史都要來淮南覲見述職,向新主子表忠心。隻有王贇很不情願,最後一個來報到,被李璟毒死。
籠統地說,公元951年,淮南吞並了南楚。但是如同它吞並閩國一樣,仍有殘餘勢力沒有完全歸附。比如朗州劉言,除此之外,還有桂州靜江軍沒有歸附。
桂州靜江軍節度副使是馬希隱,是馬殷最小的兒子,在馬希萼與馬希廣內鬥時,南漢劉弘熙曾派軍隊駐紮在邊境地區,伺機入侵。馬希廣派大將彭彥暉駐紮在桂州西南,加強戒備。後來馬希萼在衡山東山再起,將彭彥暉則被提拔為桂州監軍,主管桂州事務,實際上就與桂州節度副使馬希隱產生了權力爭奪。
馬希隱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呼喚同樣被流放到蒙州的許可瓊。前文提到,許可瓊出賣馬希廣,卻沒有得到馬希萼的垂憐,不僅沒有賞賜,反而被外放到蒙州。
許可瓊一方麵對當局充滿怨恨,一方麵也畏懼南漢劉弘熙的侵襲,在得到馬希隱的召喚後,立即放棄蒙州,率領部眾投奔到桂州,隨後便與馬希隱一起攻擊彭彥暉。彭彥暉戰敗,逃到衡山,投奔馬希萼。
馬希隱、許可瓊遂割據桂州,而南漢則白撿了蒙州,然後繼續向前推進,蠶食南楚的土地。馬希隱、許可瓊對此束手無策,每天隻會借酒消愁,喝醉了就一起放聲大哭,宣泄情緒。
南漢劉弘熙給馬希隱寫信勸降,說你爹馬殷多牛叉呀,南楚享受了五十年的和平與繁榮,近幾年因馬希廣與馬希萼手足相殘,才把先王辛苦打拚的基業拱手送給世仇淮南,如今,淮南占領了潭州,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你們桂州,南楚與南漢世代友好,又有婚姻關係,兩國是甥舅之國,我豈能見死不救?我已經派出大軍,要擁護你重新奪回父兄的基業!
話說的好聽,其實根本的意思就是讓馬希隱攜桂州靜江軍投降南漢。
馬希隱權衡利弊,決心投降南漢,隻有幕僚潘玄珪大呼不可。
正當群臣激烈討論時,南漢北伐軍統帥吳懷恩已經率領大軍出現在桂州城下。馬希隱、許可瓊率領部眾緊急出逃,逃往全州(今廣西全州縣),桂州群龍無首,陷入混亂,吳懷恩遂率軍接管。
隨後,吳懷恩一口氣占領了宜州、連州、梧州、嚴州、富州、昭州、柳州、龔州、象州等大片領土,自此,南漢擁有了嶺南全境。
淮南滅楚,最大的受益人是南漢。
幾乎兵不血刃地吃掉了嶺南,劉弘熙仍不滿足,又派大軍深入湖南腹地,進攻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想借機把南漢的觸角伸向內地。
淮南命邊鎬救援,雙方展開激戰,淮南軍戰敗,南漢軍乘勝占領郴州。
淮南的閩國項目賠本賺吆喝,南楚項目也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我們來簡單看一下吃掉南楚後的淮南境遇:
1,朗州劉言,懸而未決;
2,桂州等嶺南地區,全部落入南漢手中;
3,潭州兵變,繼而潭朗合流。
在三年前(949),後漢境內三鎮連叛,淮河北岸很多地區出現了“衣冠南渡”,大量百姓逃往淮南,李璟派軍在邊境駐紮、接應,當時,後漢的蒙城守將鹹師朗率部投奔淮南,李璟將其部隊改編為“奉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