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太上皇您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
再怎麽說,朱祁鎮也是當了十幾年的皇帝的,見過的大臣,經曆過的奏對不計其數。
隻一瞬間,他便察覺到了朱鑒的遮掩之意。
當下眉頭一皺,他越過朱鑒等人,直接望向了後頭的袁彬,問道。
“袁彬,此次回京,你可見了太後和皇後?剛剛朱卿說皇後身體抱恙,到底是怎麽回事?”
這話問的口吻嚴厲,帝王威儀盡顯。
袁彬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敢欺瞞虛言,隻得老老實實道。
“回陛下,臣回京後,曾蒙聖母及端靜皇後召見,皇後娘娘她……她現下左眼近盲,腿腳也不甚靈便……”
這話說的含含糊糊的,卻讓朱祁鎮越發的著急,從座上霍然而起,厲聲問道。
“怎麽回事?朕出京時,皇後明明一切安好,如今怎麽會左眼近盲,還有,腿腳不靈又是何意思?郕……宮裏的那幫奴婢,怎麽伺候的?”
朱祁鎮和錢皇後的這樁親事,雖是張太皇太後一手安排的,但是朱祁鎮自己,對此卻並沒有任何異議。
相反的,他和錢皇後頗為情深。
這一點,和他的父親宣宗皇帝,簡直大相徑庭。
當初,朱祁鎮剛一出生,宣宗皇帝在高興自己終於有了長子之餘,立刻就著手開始準備扶正孫貴妃。
朱祁鎮自己,是宣德二年十一月出生,當年十二月,宣宗元後胡氏就在宣宗敕令下,主動上表辭去中宮之位。
轉過年來,朝廷剛一開印,宣宗就命禮部開始準備冊封儀典,二月賜名入玉碟,三月正式冊封太子。
於此同時舉行的,還有孫氏被冊封為皇後的儀典。
整個過程,以朱祁鎮出生為起點,加上朝廷封印的將近一個月時間,也就是一百天的時間。
可到了正統朝,直到朱祁鎮決定禦駕親征之時,他的庶長子朱見深,已經快兩歲了,他依舊不肯冊立東宮。
所為者,就是心心念念的,希望錢皇後能為他誕下嫡子,不要重蹈胡皇後的覆轍,可見二人的夫妻之情。
尤其是在這個時候,麵前還放著錢皇後一針一線,寄托著情思的衣袍在麵前,睹物思人之下,朱祁鎮更是心緒難平。
一時之間,差點脫口而出要怪罪“郕王”,所幸,他到底還是最後收住了口。
但是這股怒意,卻是實實在在的。
見此狀況,袁彬身子一顫,立刻跪了下來,叩首道。
“陛下息怒,娘娘的身子,太醫已在盡力醫治,宮裏聖母也數次吩咐,要好好侍奉娘娘。”
“隻是無奈娘娘憂心陛下,自去歲陛下北征,娘娘便夜夜難以安寢,土木軍報傳回京師之後,娘娘更是憂思慮重。”
“為了讓陛下早日歸朝,娘娘一邊為陛下縫製各種冬衣靴帽,一邊在佛前日夜誦經祈福,常常一跪就是一夜。”
“冬季殿中寒涼,娘娘因憂心陛下在迤北的近況,又時常哭泣,日子久了,眼睛便視物模糊,右腿也……不良於行。”
越說到後頭,袁彬的聲音越小。
朱祁鎮愣愣的聽完了這些話,神色一陣複雜,跌坐在低矮的墩子上,身子都微微有些發顫,雙手扶著案幾,久久無言。
帳中就這麽安靜下來,朱鑒等人也識趣的底下了頭。
不知過了多久,這位太上皇的情緒總算是恢複了一些,拿起身旁錢皇後親手縫製的龍袍,輕輕的撫摸著,閉著眼睛道。
“是朕之過,迤北親征,皇後曾勸過朕,朕未能聽諫,皇後毫無怨言,命其嫡親兄弟二人,隨朕出征,護朕左右。”
“土木之時,錢欽,錢鍾二人,冒死為朕突圍,遭虜所殺,朕在迤北,又令皇後憂心至此,實為朕之過也。”
直到這個時候,朱鑒等人才敢稍稍舒了口氣,對視一眼,朱鑒上前道。
“太上皇當保重龍體,娘娘心心念念,便是太上皇能早日回京,和娘娘重逢,當此關鍵之時,陛下更當保重,方才對得起娘娘日夜為陛下誦經祈福。”
深吸了一口氣,朱祁鎮總算是將心緒慢慢平複了下來,停了一停,開口道。
“前日袁彬回來,已將京中諸事對朕說明,去歲朕率軍出京,非為遊獵私己之事,乃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迤北。”
“不意兵敗垂成,被留在此,實因王振、陳友、馬清、馬雲所陷,前次許彬等人來談,也先有意送朕回京,卻被喜寧所阻。”
“如今喜寧既被淩遲,朕亦深有所慰,朕弟祁鈺,受命於危難之時,得登大位,守朝局安民心,實乃社稷之君,宗廟之福。”
“爾等此番迎朕回京,朕當不預朝務,待見了聖母與……與皇帝,著朕守祖宗陵寢也好,做百姓也好,都是妥帖安排。”
“若朕久在迤北,大明瓦剌必再起戰事,十數年間必難安寧,朕身不惜,祖宗社稷天下生靈卻重。”
很明顯,長達一年的迤北生活,已經磨平了這位驕傲的正統皇帝。
冷靜下來之後,朱祁鎮依舊清楚地明白自己真實的處境。
在他看來,自己歸朝最大的阻力,恐怕正來自於當今的天子。
因此,麵對著朱鑒等幾個使臣,他再次表示了自己的態度。
不過這番話,朱鑒早已聽袁彬在武英殿中轉述過,沉吟片刻,便道。
“太上皇放心,來時今上曾囑咐我等,務要竭盡全力,迎上皇歸朝。”
於是,朱祁鎮略略放下心來,問道。
“昨日伯都王來說,你們已經和也先談了,他怎麽說,什麽時候安排送歸?”
提到這樁事情,朱鑒等人的神色有些為難,似乎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片刻之後,一旁的羅綺開口稟道。
“回太上皇,一切都好,隻在貢使人數上,我等和也先略有分歧,已約了過幾日再談,此事一旦談妥,也先說不日即可送歸。”
這一下,太上皇的臉色頓時有些難看,不過還是壓著脾氣,道。
“既然如此,你們就不要過分堅持,貢使多少不是什麽大事,早日讓也先同意迎複,才是大事。”
這……
羅綺躊躇片刻,不敢答應下來,朱鑒也有些猶豫。
見此情況,李實想了想,上前道。
“來時,聽袁將軍說,也先每五日進牛羊各一,以為上皇所食,殊無米菜。”
“昔者陛下居於九重,錦衣玉食,珍饈美饌,迤北服食惡陋不堪,想必上皇甚不習慣,臣此次前來,攜有大米數石,欲進之。”
這話題轉移的未免有些過於生硬,朱祁鎮的臉色越發不好看了,擺了擺手道。
“飲食之類皆小節也,現今要緊的,是迎複大事,需得好好商議。”
聞聽此言,李侍郎抬起了頭,神色也變得鄭重起來。
見他這個樣子,朱鑒和羅綺臉色一變。
無他,昨天李實跟也先吵架(劃掉)辯論的時候,恰正是這副神情。
果不其然,李實長長一揖,俯身三拜,然後肅然道。
“太上皇既言大事,則臣有一言,不可不諫!”
“先時大明與瓦剌開戰,所為緣由,便是瓦剌屢次虛報貢使名單,蒙騙賞賜,我大明稍有所製,也先便屢起邊釁,劫掠軍民。”
“此本非大事,我大明兵精糧足,太上皇遣一勳臣,領兵十萬,當可蕩平邊境,然太上皇一意親征,仿效父祖討伐不臣。”
“銳意進取本是好事,但陛下偏聽偏信,不納諫言,王振本深宮一宦官,陛下寵之如此,終致傾危國家,聖駕北狩,有蒙塵之禍。”
“試問陛下若肯聽納諫言,慎獨為國,節製心性,勿隨意妄動,焉能有如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