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天心難料
“什麽?”陳無雙也有點忐忑。
這是個什麽卦象?凶中帶吉,吉中含凶?能夠讓老祖宗如此吃驚的的卦象肯定了不得。陳無雙雖然沒有占卜的天分也沒有鑽研過卜卦一道,但是一些占卜的基本常識還是知道的。
凶吉不定的卦象也不是沒有,原因也就那麽幾個。一般而言不外乎占卜之力不濟、天機紊亂擾亂或是遇到了傳說中的變數。當然,有時候會是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即便是其中任何一種原因,也是不得了的大事件。
陳無雙乃是大啟國的皇帝陛下,他敏銳的發現,這次的卦象恐怕會關乎大啟國的國祚。身為一國之君,陳無雙可不想大啟國斷送在自己手裏也不想沒過幾代便將江山拱手於人,對於大啟國的國祚他當然十分上心。如果卦象真的關乎大啟國的國祚,即便充滿不確定性,他陳無雙恐怕也會竭盡全力做些事情。
剛剛老祖宗說了什麽?君?軍?均?鈞?隻是一個讀音,皇帝陛下陳無雙自然不會知道老祖宗所說的君究竟是什麽,更不可能隻是根據一個字的讀音便猜到所有的東西。
他陳無雙本就是大啟國的君王,若是君王的君,這個君字指的是他也說不定,難道自己是這次劫難的應劫之人。他又突然想到一人,大將軍王也姓君。
君姓,乃是國姓。大啟國第一代君主為何會將君姓定為國姓一直是一個謎團。君,君主的君不是皇室之主,天下之主才有的稱呼嗎?就算是以強力推動改姓也不無不可,可是大啟國太祖皇帝就是這麽大氣,沒有半點猶豫的就把君姓定為了國姓,與國同休。
說是與國同休,隻是說實話就算大啟國亡國了,君姓也一樣屹立不倒。陳無雙不會怪太祖皇帝陛下為何會如此。要知道,開國至今,君姓出現的最多的也就是一些文人騷客,特別出名的也沒有。隻是在十幾年前才有了大將軍王君成慶這個變數,能夠以一己之力攬得一個異姓王的位置,雖然還不是世襲罔替,但也算是蠍子拉屎獨一份了。
難道是禍起蕭牆,自己的江山要斷送在君家君成慶之手?這也是不可能的。陳無雙突然覺得一身冷汗,他居然會在潛意識裏把君成慶當成一個憂患,自己身為君王的傲氣和胸懷究竟跑哪裏去了?
陳無雙一直想要超越太祖皇帝成為大啟國有史以來一個不是太祖卻勝似太祖的明君。難道以大啟國現在的底蘊和實力竟然也不能讓自己的胸懷足夠廣大麽?他一直認為自己的胸懷足以囊括九州四海,隻是老祖宗的一句話便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不管從什麽角度來說,他陳無雙即便不能勝過太祖,也能媲美一代明君。
如果說是軍隊的軍,那可做的解釋就太多了。他陳無雙可不能亂設限製,動搖自己的軍事實力。
“老祖宗,究竟是什麽卦象?還請老祖宗費心解惑。”陳無雙說道。
老祖宗沉默,沒有說話也沒有給出任何暗示或者提示。
良久之後,老祖宗才開口說道:“不可說!不能說!不是我故意隱瞞不想說,而是確實不能說。卦象涉及到一個變數,不,一堆變數。說得越多,變得越多。不說,若是順應天意還有一線生機,甚至得到更多。但若是說了,有可能失去天機甚至可能會陷入死胡同越走越錯直至身死道消,國破山裂。”
“這麽嚴重?”陳無雙的眉心越發皺起,顯得更加緊張了。
“放心!你隻要做到真正的問心無愧就能轉危為安!切記!千萬不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便斷送了得到可期的搖籃。”老祖宗鄭重說道。
“不要以為老祖宗我是在開玩笑,你可要多努力啊。我們大啟國的國祚有可能是再延續幾百年或是一命嗚呼。”
陳無雙連連點頭表示讚同,隻是他的心中已經翻起了滔天巨浪。果真與國祚相關?陳無雙心血來潮之念居然就命中目標。陳無雙獨坐太極殿思忖著對策。
陳無雙知道涉及命數或者變數,任何人自以為是的的動作都會成為變數利用的資源,往命運之中既定的路線行事。
以不變應萬變似乎才是最為正確的事情。而當前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不要做任何多餘的事情。
陳無雙不知道的是,他的對麵一牆之隔的密室之中,那個所謂的老祖宗時而愁眉緊鎖,時而麵露喜色,時而表情震驚……
老祖宗的手裏有不同的占卜之物,牛角、竹節、龜殼和一個棋盤。不用說,都不是凡塵之物,就算是普通人也能看到這些占卜之物上似乎不斷發散出一些難以言說的光輝,顯得明麗驚人,充滿神聖之感。
“君家,或者說君姓居然是這些如麻纏繞,剪不斷理還亂的變數之中最大的變數。太祖皇帝不愧是太祖皇帝,果然厲害,不愧是雄才大略之主,他居然在很早以前便預料到了今天的事情,更是早早將君姓設為大啟國的國姓。讓君家這個變數跟大啟國的命數相聯,即便變化得太多也不會傷害大啟國的國祚。”
“朕不如太祖甚也!”老祖宗喟然長歎,自愧不如。他居然自稱朕,難道也是一名皇帝?能夠讓陳無雙叫他老祖宗的難道還是大啟國的某位皇帝陛下?
如果陳無雙聽到他的話一定震驚莫名。大啟國的皇帝都是壽終正寢,全部都駕崩入了皇陵,這位老祖宗又是哪位皇帝?
“究竟這變數是君家的哪位?君成慶還是君成慶的那三位麒麟兒?”老祖宗不時擺弄自己的占卜道具,隻是半天之後他便放棄了,望著一地狼藉的道具,他隻得重重歎了一口氣。
“天意難測,天心難料啊。”老祖宗自言自語道,“算了!既然沒法算知未來,便就順其自然吧。天地尚且不恒一,王朝變幻又怎能出其右,成為例外?大不了以身殉國,做到與國同休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