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識勢場
沈見忍不住問道:“今年是哪一年?”
大長老被問住了,思索道:“先師曾說帶我入山時,正值大周天子午王十二年,我入山百年,那便延後再計百年。隻是我族離世久矣,周王午早就不在啦,如今年號幾何,哪位天子當朝,實不知曉……還請貴客賜教,如何可使靈器恢複舊觀?”
沈見聽得頭大,腦袋嗡嗡地亂響,按大長老肥利的意思,百年前是周王午十二年,這個大周天子午王是誰他雖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百年前是一九一八年啊!那時候的老大肯定不是什麽周王午,更沒有什麽大周朝。這一幕仿似在網絡裏見過,瑪德這種胡編亂造的情節也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問題出在雲夢山的爆炸,還是驚門亂門後的光幕。這個順序應該是從雲夢山到了山洞,再到了驪山族祭壇,要想回去,得先研究一下那個高台,有沒有回到山洞的線索。
沈見裝作閉目思考,其實回想了一下陽符五術,確認沒什麽問題,便道:“既然靈器用於大祭,想必與祭壇有關,先去看下祭壇再議吧。”肥利和周木當即起身帶路,幾人上山往祭壇行去。
沈見昨天被挾持下山,哪有心思看光景,今日有了閑心,順帶欣賞山花爛漫綠樹成蔭,終於確信自己真的蹦到了古代某個時候:“這空氣質量也太好了哇!”
他經曆過雲夢山的野生草原,那也算天然氧吧了,在2018年的中國,雲夢草原的空氣質量肯定能排進前幾,但和眼前的驪山一比,那就是霧霾啊。沈見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泥土的清新芬芳,氧氣因子的輕快歡暢,渾身細胞都變得舒爽起來,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連陽符第六術也有鬆動的跡象。
沿途時而碰到驪山族民,有的砍柴打獵,有的采摘野果,見到大長老都恭敬行禮,沈見用陽符探查,這些山民對大長老的心態超乎敬仰,近乎崇拜,簡直比親爹還要親,隨口問起,大長老理所當然的道:“祭祀乃世間第一大事,太祝自然最受敬重,自三皇五帝以降天子諸侯哪家不如此?”沈見立時捕捉到一個信息點,結合陽符判斷,肥利沒有說謊,這時候的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比娶妻生子養家糊口還重要。
“師尊仙去之後驪山再無太祝,我道行尚淺,忝代司祭百年,愧對族人。”肥利臉色凝重,續道:“隻盼當真能夠恢複靈器,令我族重生興旺。”
沈見倒沒有什麽壓力,據他用陽符多次探查總結,這世界的大多數事物都籠著一層薄薄的紗,當然肉眼是看不見的。他的《本經陽符七術》已修煉到第五術鷙鳥散勢法,散勢需先凝勢,凝勢需先知勢,知勢的入門便是觀勢。沈見此時對勢已有自己的見解,這層如霧如幻的紗他理解為精氣神一類的東西,代表事物本身的一種無形的能量場,他認為這即是“勢”。而世間所有的事物均有自己的勢場。
比如他看到好多五顏六色的野花,其勢場俱都淺白明淨,屬同一顏色,這便是野花的勢場;再比如大長老的骨飾,其勢場黯黃破損,給他一種風燭殘年的感覺,這都是觀勢。而他從觀勢到散勢俱已嫻熟,昨日機緣巧合下,他的短劍折射夕陽之力,刺激骨飾煥發一絲神采。現在他把金符修成陽符,不知強大了多少倍,大有陽符在手天下我有的氣概。
一行人來到高台前,沈見仔細打量這個所謂的祭壇,實在簡陋的很,就是高一點的土堆嘛。他施出陽符,吃驚的發現這祭壇看似不起眼,勢場卻是光華流動色彩繽紛。
這一路走來他探查了許多事物的勢場,包括花草樹木,包括山民老幼,勢場顏色或有不同,但個體顏色都偏向單一,像祭壇這等奪目的彩色還是獨一例。這關係到他回家的路線,沈見不敢怠慢,盡可能多的放出陽符,圍繞祭壇細細探查。
祭壇外部的黃土毫無異樣,如果和山洞的光幕有關,那麽祭壇的勢場一定有某種聯係外部的觸角,這一點沈見莫名的肯定。現在祭壇的勢場自成方圓,沒有連通其他事物的端倪,那麽問題可能出在山洞的光幕上,想必那麵光幕是單向通到這處祭壇。
外部沒有線索,沈見又將陽符印入黃土內部,祭壇內部用實土填積,沒有其他東西,但陽符在他腦海中形成強烈的反饋,描繪出一個有形的勢場。
這是一個巴掌大小的古鼎造型,相比高大的祭壇顯得小巧玲瓏,但其勢場之強令人無法忽視,就像一盞高度燈泡照亮了祭壇的整個內部空間,而祭壇像一個巨大的封印倒扣,罩住了古鼎的勢場,不讓其向外界擴散。這還是沈見頭一次感應到沒有實體的、純粹的勢場。
“怪不得驪山族把祭壇視為禁地,原來這裏麵還藏著小秘密。”
沈見沉思起來,這回他不是裝的,是真的在思考。
按《本經陽符七術》的經義,煉體盛神,神依體而存,體消則神散,沒有體的神從哪來的呢?除非一種可能,這小鼎的神和體是分開的,神被禁錮在驪山祭壇,而鼎的真身在別處存放,可能由於原來的小鼎勢場太過強大,導致兩者分開後,勢場還沒完全消散殆盡。
看這小鼎隻有巴掌大小,別忘了大長老這一代就主持了近百年祭祀,也就是說這小鼎的勢場至少苟延殘喘了百年,可想而知百年前它有多麽強大!
沈見皺眉問道:“這裏平時祭祀什麽物事?是否與一座古鼎有關?”。
大長老和周木明顯被這句話震住了,倆人表情奇怪的迅速對視,肥利盡力裝作平靜道:“確曾有大鼎現身,近年來已不多見。此鼎乃我族興盛之兆……可能將其喚出?”
沈見點了點頭:“嗯,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