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三)
由《左傳》裏記載,春秋時期諸侯逐步放棄了龜占,而用“八卦”筮術來卜筮(即後稱的“算卦”)。按《係辭》裏的“大衍之數”章說法,大抵是揲蓍成卦方法,即用蓍草來起卦。用蓍草揲蓍起卦是與“數”理有關。揲蓍之法裏加進去數目,這又是古人習慣於天地物象比類思維有關。蓍草是一種植物的莖,古人作為起卦的推演工具,是因古人認為蓍草與龜是一樣的神物,是能夠通神的東西。我們先來聽聽古人對蓍草的神秘說法:
《洪範·五行》曰:“蓍之言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莖。此草木之壽,亦知吉凶者,聖人以問鬼神。”
《說文解字》:“蓍,蒿屬,從草,耆聲。生千歲三百莖。”許慎把蓍草解釋的猶如天上的蟠桃樹,蓍草生長千年長出了三百個莖,能不神麽。
《論衡·狀留篇》:“蓍生七十歲生一莖,七百歲生十莖。神靈之物也,故生遲留,曆歲長久,故能明審。”
《史記·龜策列傳》:“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蓍,斷以蓍龜。”又說:“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上有搗蓍,下有神龜。……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白虎通義》:“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
《春秋繁露·奉本》:“其猶蓍百莖而共一本,龜千歲而人寶,是以三代傳決疑焉。”
《博物誌》:“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這古代裏的大學問家把一種植物說得如此神秘,而一般人能不迷信這種神物呢?蓍草被卜筮者看做神明之物,而用於卜筮上的演算工具(即起卦工具)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左傳》裏記載的筮例的起卦法,現在的“易學”研究者就是依照《係辭》裏的“大衍之數”章和朱熹與蔡元定合撰的《易學啟蒙》裏的說法,而再現春秋時期以揲蓍起卦的方法。
由《左傳》裏的筮例知,卜筮時不但運用八卦“取象”而且把“數”運用到筮術裏。“大衍之數”說法就是通過揲蓍起卦以“數”的加減演算與象征而得出某一“卦”,“數”在古人眼裏也有一種神秘感。
我們也通過“大衍之數”章裏的說法以及結合朱子的《啟蒙》來演示《左傳》裏所記筮例的起卦方法。
“大衍之數五十”,後人研究應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認為是轉抄時脫去了“有五”二字,不管五十或是五十五,但隻用四十九(無論是四十九個蓍草莖還是其它四十九個替代品)就可推衍起卦了。
《係辭》裏雲:“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大衍之數”裏出現的三個數字,即“五十”、“五十五”、“四十九”,這三個數字成為謎語,使後人產生了很多猜想。後人對於“五十”之數的說法,認為是轉抄是脫漏掉了“有五”二字。但也有人認為“五十”說法是有來曆的,如馬融的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馬融也不過是一種聯想,這種聯想的說法還有多種。而《係辭》裏所言的“天地之數”是“五十有五”,而這“五十”之說,是有脫漏之嫌。因古人的思維方式是比喻聯想式,不懂得邏輯推理,而習慣於把“天地人”比類聯想在一塊。“大衍之數”章裏把一至十的數說的很神秘,把一至十裏的奇偶之數說成為“天”、“地”之數。把天數相加(一、三、五、七、九)共二十五,地數相加(二、四、六、八、十)共三十,天地數共為五十五,五十五就是所謂的“天地之數”。“天地數”大抵是取自十進製的十個基本數,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一至十之數相加之和為五十五。古人所認為卜筮是通神的一種渠道,而卜筮又離不開“數”。揲蓍之法完全與“數”相關聯。是通過“數”聯想比類到天地萬物,“數”是通神的神秘力量,古代裏的“數”也就披上了神秘色彩。
古人沒有科學的“數”學觀念,特別是早期對數目變化之規律,不能科學的去認識,就以為“數”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古人不能正確揭示“數”之原理,隻能用神話和迷信來代替。古人認為“萬物莫逃乎數”、“一切皆有定數”,古人對“數”的迷信於崇拜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知,《係辭》裏所言的“五十五”(天地之數),正是把十進製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做是支配“天地人”的神秘力量。所以十進製裏的十個基礎數字符號就是“天地之數”的理論依據。而對於大衍之數“五十”的說法,也有人認為“五十”是“大衍之數”,而“五十五”是“天地之數”,兩者不是一回事。那麽,“大衍之數”五十,有沒有依據呢?也卻有說法,也不過多是聯想之說,如馬融的說法。但有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是從占卜的烏龜身上的龜甲塊數聯想啟發得出的塊數正好與“大衍之數”五十相同。“大衍之數”是占筮之數,“衍”在這裏解釋為開展、排列的意思。殷商時期是用烏龜殼占卜(“卜”是灼龜為兆,取象兆紋之變,以為神示之兆,以此聯想、比類、附會卜問之事之吉凶。而“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推斷卦,以得神示的卦辭,按照卦辭來聯想、比類、附會所問人事的吉凶)。有卜到筮,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用蓍草來代替龜甲殼占問吉凶,但是要用多少根蓍草才能通神呢?巫史長期用烏龜占卜,大抵觀察到烏龜甲殼的上甲塊數數量為38塊組成(龜甲邊裙塊數是25,中間塊數是13,共38塊),和烏龜殼內甲有12塊甲板組成,整個烏龜甲殼的塊數相加就是50片。大抵“大衍之數”五十是從烏龜的身上的塊數啟發而來,因認為用烏龜占卜能通神,那麽比照烏龜身上的塊數來起筮豈不同樣可通神麽?古人經過比類聯想就找出了根據。
至於“五十”不用,而用“四十九”是何根據呢?前人也有說法“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太極也。”
看到了吧,這古人筮卜時,如何起卦是有講究的,是有依據的,這就是學問。
總之,無論“五十五”或“五十”,但在起卦時隻用四十九個數,即隻用蓍草莖四十九根來作為起卦的推演工具。
我們也通過“四十九”說法,來排演一下起卦的方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