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十八)
第十八篇 《蠱》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幹母之蠱,不可貞。 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裕父之蠱,往見吝。幹父之蠱,用譽。 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譯文)
“十八、事業處理得當,大亨通,並利於大業的完成;但這非是一日之功,應有一個過程。
繼承父親的事業,是有兒子在父親故後所繼承,沒有過失。鞭策努力,最終事業是吉祥的。若繼承母親的事業,是不應當那樣做的。繼承父業,雖有小的悔恨,但沒有大的害咎。豐富光大父業,向前發展會出現一些困難;但繼承父業,會得到讚賞。不謀取王侯的地位,敬重與崇尚所繼承的父業。”
(解說)
“蠱(gú)”:《廣雅·釋詁》蠱,事也。這與《易傳·序卦》裏說的一樣,“蠱者,事也。”“事”:事情,職務,從事,侍奉等意。本篇裏的“蠱”當事情,或從事講,不是“蠱”的本義。
本篇題目內容是“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從“蠱”的判詞來看,是好事情,好結果。說明“蠱”是值得去做和稱頌的事情。這裏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借題比喻,從“幹支”來說,是個“七日”時間。古人認為七日是一個周期,這裏是寓意完成事業非一日之功,要經過一個過程,也表明前後工作不可中斷性。
本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是“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這裏的“幹”是求取之意。“幹父之蠱”意是接替或從事父親的事業。“考”:父親死後為考。“厲”:鞭策,激勵。本段意思是“繼承父親的事業,父親故去後有兒子接替,沒有過失,努力進取,最終是吉祥的。”
“幹母之蠱,不可貞。”
這一段內容反映了男女主事有別的社會意識,兒子繼承父業是吉祥的,若像母親那樣操持家務,就“不可貞”。這“不可貞”,意思是不可以的行為。在西周時期,男女分工已很明確,男主外,女守內,已成社會的意識。
“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本段意思是“繼承父業,雖有小的悔恨,但沒有大的害咎。”為何有“悔”呢?這是認為兒子繼守父業,是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但子承父業,會與誌在四方有衝突,所以是“小有悔”。然而,承家守業而沒有野心,就不會帶來災禍,即“無大咎也”。這就是儒學的思想意識。
“裕父之蠱,往見吝;幹父之蠱,用譽。”
“裕”:豐富,使富足。“往”:去,與“返”相對。“用譽”:受到人們的讚譽。 本段意思是“豐富光大父業,向前發展會出現一些困難;但繼承父業,會得到人們的讚賞。”
“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本段裏的第一個“事”,是指“謀取”,“從事”之意。“不事王侯”:是指不去謀取王侯這些顯貴的位置。第二個“事”,是指父親的事業。即繼承的事業。“高尚其事”,這裏的“高尚”,不同於後來所指道德情操上的含義,這裏還不能當成一個成語來解釋。這裏的“高”,是指敬重,看重。而“尚”的意思是崇尚,尊重。“高尚其事”,就是說“敬重與崇尚所繼承的父業”。這裏的“其”,是代指父親的事業,這才是“不事王侯”的目的與根本。
總之,“蠱”文是圍繞著子承父業,不可學母親所從事的事情而作出的論述,已顯示了西周時期男女做事有別的社會意識。“蠱”的本義是指害蟲,而本篇裏是指子承父業。從最後一段內容來看,“不事王候,高尚其事”,也表露了作者對現實政治的不向往。這種思想也確實對後世“道學”產生了影響。正是《周易》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無疑是博大而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