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易學”評論》(十八)

《“易學”評論》(十八)

  上卷:先秦"易學"評論

  ——《周易》一書在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學"派別

  第四章


  先秦"易學"匯集《易傳》對《周易》的學術研究

  第二講:《彖傳》對《周易》的解釋

  第一節

  那麽按今本《周易》讀本裏《彖》文排在最前,我們就先引述《彖》文來看是如何解釋所謂《周易》每一卦的基本觀念的。


  《彖傳》是隨《周易》分上、下兩篇,共六十四條,四千多字。所謂釋六十四卦之卦名及卦辭,在《周易》與《易傳》被尊奉為"易經"後,《彖》是附在今本《周易》卦辭後麵的。


  西漢前《周易》本不分上下篇,考古上所發現的帛書《周易》還沒有分上下篇(西漢早期)。


  "彖"是什麽意思呢?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劉轍曰:“《彖》者,斷也。”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褚氏、莊氏雲:“《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彖》也。”


  我們看《彖傳》的內容。


  《乾》(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坤》(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屯》(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


  《小過》(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既濟》(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未濟》(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從《彖》內容來看有取象說和陰與陽說法,那麽《彖》是何時產生的《周易》學術文章?現人們認為《彖》是解釋《周易》卦名與卦辭的,因今本《周易》格式是:卦符號十卦名十卦辭十爻辭。那麽,我們知道春秋《周易》文本格式,雖沒有改用數字做爻題,但每篇也已分為:符號十名稱十準卦辭十繇辭。《左傳》裏記載春秋時期也有以"取象"卜筮和說理,從《彖》文裏並不涉及《周易》格式內容,是不以春秋文本《周易》做為研究對象,已無法考證。《彖》文已從"取象"、"陰陽"、"天道地道"、"聖人"、"消息盈虛"等說法,應是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產生的。雖然帛書《易傳》裏不見有《彖》,唯此就證明《彖》文是西漢初期產生是不妥的。


  無論今本或是春秋本《周易》裏的《乾》,都有一句卦辭是“乾元亨利貞”。我們看《彖》文是如何解釋這句話的。


  “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姓名。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威寧”。


  (譯文):《彖》說:“偉大啊天道!萬物依靠它開始產生,它統領著天。雲雨運行甘霖散布大地,眾多物種生長變化形成新的形體,日月周而複始地運行,六位各居其位季節形成,季節輪流交替及六龍運行在駕馭天道變化。適應天道運行變化,各得其屬性之正。天能保持和諧融洽的太平景象,乃能普利萬物。天道始生萬物,萬國都可以獲得安寧。”


  這就是《彖》文對《乾》裏所謂的卦辭和全卦的解釋。這做《彖》者是多麽的詩意啊,四言絕句,讀來朗朗上口,真美文也。


  不過這《彖》文說的真的就是“乾、元、亨、利、貞”及《乾》卦內容的基本觀念了嗎?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因為曆史上本沒有對《周易》一書真正的解讀清楚過。無論如何解釋也就沒有人質疑過,因為無法質疑。就是現在所出的眾多對《周易》的注釋本並沒有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讀出過邏輯性。自然把每篇文章注成的是頭上一句,腳下一句,讓人讀來不知所雲是何。讀不出邏輯性自然就認為是堆砌的占卜辭。就是這《易傳》進行了一番解釋人們還不明白《周易》是什麽,否則現今的眾多學者不會一口同聲的認為《周易》原本是占卜(算卦)之書了。


  就拿這附在《乾》裏的《彖》文來說吧,說是解釋“乾、元、亨、利、貞”的。那麽《彖》文說的,是否就是這所謂卦辭的含義呢?

  我們還記得《左傳》裏記述的春秋時期穆薑也曾對“元亨利貞”從四德上進行過一番論述。雖說這《彖》文並不是從“四德”上來解釋所謂《乾》的卦辭,可《彖》文像《詩》句那樣四字一句的格式與音韻。且氣勢磅礴,從天,萬物,龍,雲雨,道,性命,萬國等來論述了一個天地神話與人間的大道理來,真是天馬行空般的語言。但到底說的是什麽呢?闡述的是個 什麽邏輯關係呢?這似乎與“乾亨利貞”沒有什麽關係。而《乾》內容裏也卻有"龍"字,不過那是以龍比喻事理,也是讓君子學"龍"的變化之道。


  這《彖》文能認為是解釋“元亨利貞”的嗎?是《彖》文作者通過這幾個字而聯想出自己要表述的思想與道理吧。但這種道理似乎太深太神了。不過這《彖》文通過對所謂的“乾卦”與“卦辭”類比聯想發揮出的一番道理決不是回答《周易》是如何算命,還為什麽能算命的。而是從義理中聯想發揮出一番新的義理而已。這就是有學者認為的中國文化超越的一種方式,在解釋經典時發揮出新的哲學思想來。《彖》文作者是通過《乾》名取象“天”與內容而生發出的一番天道思想。認為《乾》代表天的象征。在春秋時期史巫就是通過八卦取象。“三”畫為乾卦符號取象為天。《彖》文作者看到《乾》名就聯想到天,又見《乾》篇裏的“龍”字又聯想在天上的雲雨,無論是從六個繇位或爻位、聯想到“六位時成”。但《乾》篇隻出現了五次龍,即潛龍、見龍、飛龍、亢龍、群龍。而《彖》文作者還認為有“躍龍”,就聯想出“六龍以禦天”了。這種生發出一番道理的思維方法,似乎與《左傳》裏的卦例中的斷卦聯想類比思維方式一樣。都是通過類比聯想來推論出一種認為的“理”來。不過《左傳》裏比類出的是卜筮人事吉凶的“先知來”,而這裏是聯想出天道來,兩者是有區別的。通過《乾》以類象為“天”,而又通過“天”聯想出一番道理。這種比類聯想出的道理之間是沒有邏輯關係的,既不是通過邏輯思維推導出來的,而是比類聯想出的東西,這正是原始思維的連續性。這是思維方法與習慣所造成的這種推論,無論占卜筮問還是言說天道理論。


  《彖》文作者通過《乾》的取象與《乾》裏的文辭而闡發出一番天道之理,這與原創《周易》裏《乾》篇本義就不是一回事了。當然也不是解釋如何算卦的,而《彖》文的確是從義理角度闡述《乾》的,隻是已與《乾》的本來意思不是一回事了,已超出了《乾》文的本來意思。這正是中國傳統注疏學上的思維模式。中國古代創新學說大多是通過“注疏”而闡發出來的。《彖》傳並不是注釋《周易》裏的文詞字義,而是在“疏解”過程闡發出一種新的學說。單從《乾》名與辭文的幾個字上也是看不出在說占筮的。也許認為《周易》是筮卜之書的學者們看到那個外在的“六爻”形式和所謂卦辭裏的一個“貞”字,就認為是貞卜的那回事了。還會有根據的說,甲骨卜辭上“貞”就是貞卜的。但“貞”字後來不也演變成“堅定”、“操守”、“正”的含義了嗎?別以為出現了“貞”字就聯想到是占卜的那回事。


  我們來看《周易·乾》文原本無天道思想,《乾》文出現一個"天"字,是以"飛龍在天"做比喻事理,不是講天道思想,也與後出把《乾》按八卦取象為"天"不相同。


  《乾》原文是:() 乾,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


  (譯文):“一 、(君子)應努力進取,自強不息。即開始通達,有利,前途光明。


  潛伏時期的龍,還不到升騰的時機,不可隨意妄動。龍嶄露了頭角,有利造就偉大人物。君子終日努力不懈地進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這樣去做,不斷地磨練自己,就沒有害咎。龍能升騰起來,又能潛回淵裏,沒有害咎。龍升騰到天空上,有利於造就偉大的人物。龍飛升到過高之處,將有悔恨。出現了群龍,都不爭當首領,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周易》第一篇原初並無篇名,“乾”做為篇名是後人從《乾》文首字抽出的。《乾》題目內容是“元亨利貞”。篇名和題目內容構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題。“乾元亨利貞”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表述是“君子應自強不息,就通達順利的發展下去。”《周易》裏的“乾”並未表述或象征為“天”,從“君子終日乾乾”(帛書為“君子終日鍵鍵。”),這“乾”(或“鍵”)是指自強不息或努力進取之意。即君子應具備一種精神。“貞”也不能看做是貞卜,這裏的“貞”與甲骨卜辭上的“貞”其意是有區別的。甲骨卜辭上的“貞”是向卜史問卜的人,即稱“貞人”。“貞人”多是代王去問卜的官。“貞”的初意有著對未來事情,或未知事情的問詢之意。故《周易》一書裏的“貞”不是問卜的意思,而是“未來,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時期,語詞還不發達,字的借意是慣例。《周易》裏“貞”是指對未來,前景趨勢的看法。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學,“乾”文的內容是講“君子”之道,即為有國有家者講為政之道,或叫統治之道。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上的比喻,其結果是“有悔”。即免於“有悔”,作者的政治向往是“見群龍無首吉”。這可從兩個方麵去理解;一是從個人角度理解,即在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龍有悔”。而另一方麵應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那麽,就是象征國家(諸侯國)間應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現群龍”(隱喻眾諸侯國),“而沒有首領(隱喻著都不爭當霸主)才吉祥太平”,來表述其政治觀。


  《乾》是《周易》裏的第一篇文章,所論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問題。即“天下”如何來治,有什麽人來治的問題。作者站在時代的前沿把脈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群龍無首吉”。也隱含著反對霸權,向往的是“君子”之間和平共治,達到天下太平。


  所以,我們看到《彖》文所對《乾》名取象,卦辭及所謂全卦內容做的解釋,自然與《周易·乾》的本初之義不相同,隻能說是隨著時代新的思想學說而發展了《周易》的新思想與新學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