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九)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四十九篇《周易·革》文譯解
(原文)
“(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
鞏用黃牛之革。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征凶,貞曆,革言三就,有孚。悔亡,有孚,改命吉。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征凶,居貞吉。”
(譯文)
“四十九、變革,要遵循規律,抓住時機,以愛為本,堅守正道,利於未來,沒有悔恨。
用黃牛的皮革捆紮東西堅固牢靠。改革要抓著時機,乘機向前推進,吉利,沒有過失。 改革過程中,會遇到風險和挫折,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要對改革的道理做好各方麵的宣傳,更要以愛為本。有了成熟的改革方案,沒有後顧之憂,以愛為本, 推陳出新,變革就能成功。有了偉大的領導者,以威如猛虎之勢推行變革,不用占問,就會得到百姓的信任與擁護。若靠一般的領導者推行改革,老百姓變革在表麵上,這樣的改革推進會有危險,應處於穩定,守正道才正確。”
(解說)
“革”:改革,變革。“已日”:無論天幹裏的“已”(ji),或是地支裏的“已”(Si),都排在第六位。上古人重視周期循環,在《周易》裏出現過不少這種認識觀。這裏的“已”(ji),已然是講變化規律的,認為七日來複是一個自然變化規律,故無論幹支裏的“已”與“已”,都是第六位,即轉變的時期,“已日”也就是轉變的時機,或叫抓住變革的時機。“已日乃孚”,指抓住有利的變革時機,才能使民眾信從與信服,這裏的“孚”指信服講。這題目意思是:“變革既要遵循規律,抓著有利時機,才能取信於民,才是利國利民,利於發展的事情,也沒有什麽悔恨與過失。”
“鞏用黃牛之革。”
“鞏”:用皮革捆紮東西。“黃牛之革”:指黃牛皮。
這句話是用黃牛皮所做的皮繩捆紮東西堅固牢靠。這是用牛皮繩捆紮東西堅固來比喻改革要隨時做好鞏固工作,不至於改革付之東流。因改革不是一凡風順的事情。
“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已日乃革之”:指要抓著改革的時機。“征”:乘機向前。這一段還是強調要抓著有利旳時機把改革向前推進,不能半途而廢。
“征凶,貞曆,革言三就,有孚。”
“征凶”:指推進改革會遇到危險或挫折。“貞厲”:指前進的路上還會遇到不少的困難或磨厲。“革言”:指變改的學說與言論。“三就”:指多種。“革言三就:”指對變改的道理,要做好方方麵麵的鼓勵與宣傳。這一段的“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意思是:“變革過程中會遇到風險和挫折,要堅定信心,要做好變改各方麵的宣傳,更要施愛於民”。這講的很有道理,確實在變革中是要麵臨很多不曾有的禁區,還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觸與反對,變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既要堅定信心,深化改革,又要充分做好對變革意義上的室傳工作,其目的是施愛於民。
“悔亡,有孚,改命吉。”
“悔亡”:指按既定的改革方案進行,就沒有後顧之憂。“命”:規律。本段意思是:“堅持按既定的方針改革推進,沒有後顧之憂,是取信於民,並做到改革順應天時地利與民心,這樣的改革就會取得勝利”。
“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大人”:有才德的大人物。“大人虎變”:指有才德的大人物以威如猛虎之勢推動社會的變改。“未占有孚”:指不用占筮問卜,而應依靠的是愛民為本。這一段體現了作者對上層,即最高的統治者所寄於的希望,社會的變革來自於高層的推行,才能推動變革的局麵。如同當年施行的經濟體製改革,同樣是來自上層的決策。上層推行如同猛虎之勢,才有威力,底下百姓才公雷厲風行。
這段裏的“未占”,體現了作者理性的識識,表現了作者反對占卜迷信。推行社會的變革應建立在理性的認識與決策上,而不能建立在盲目與迷信上。占卜是曆來的一種迷信傳統,想獲得事物的先知先覺上的一套非科學的迷信活動。這裏《周易》作者是明確反對占卜,倡導的足“未占有孚”的思想。既不用占卜筮問,而依靠的是愛民為本,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隻有建立在正確的解決民生問題,而不是靠占卜來決定國家的命運前程。這是《周易》一書的偉大思想體現。然而確被曆史誤解誤用,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把汙水倒在《周易》頭上,成為千古冤案,誰來昭雪,誰來平反。隻有中國人不再迷信,隻有人們會理性的思考問題,《周易》就不會再被誤認為是卜筮之書。
“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征凶,居貞吉。”
“君子豹變”:這是對於上一段“大人虎變”的對比而論。這裏表明一般者推行改革,沒有大人物出現推行變革有威勢。“小人”:指百姓,勞動者。“革麵”:表現在表麵上。本段意思是說“君子推行改革沒有偉大人物那樣的威勢,百姓表麵上順應,這樣的推進變革,就有風險,應處於穩定守正的局麵,才是吉利。”這裏表明了推進變革應因人而異。既強調時機的重要性,還應與人物角色地位發動變革的重要性有關。這裏的“大人虎變”,而並未直接說是“王”或“天子虎變”,這表明的“大人”是有才德有威信的人物。如同現在講的有號名力、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故不能理解為“君王”。這裏的“君子”或沒有達到“大人”的地步和威信的統治價層,不足以領導革命。這體現了作者對偉大人物出現的向往,寄希望國家的進步與改緊在於精英人物(大人)的出現。
本篇是論述改革的問題,作者是讚揚變革,而不是如後儒那樣的保守思想。作者倡導進行社會改革。本篇圍繞著變革而展開的理論論述,變革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和進行廣泛的宣傳,一旦推行變革,既要雷厲風行,迅猛推進,又要做好變革中的鞏固工作,才能確保變革的成功。
《革》篇所論述的變革思想,是一個係統化的理論論述,從改革的準備到宣傳工作,再到鞏固完善。從時機的把握,到領導人物的號召力,和取信於民,依靠民心。這是一篇具有係統論述社會改革的論述文章。
我們來看一看明代李贄著的《易因》一書裏對《革》卦的注釋。
“‘離下兌上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誌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誌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征凶,居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麵,順以從君也。’
澤火革:
方時之革,不患之事不可輕也,而況變革之大事乎。如商君非不變革也,非不頃令秦疆。然行之期年而秦民之言不便者,以千數至於刑,其傳鯨,其師卒,致車裂而民不哀,則以民心未孚而遽欲變革,以驚其民。民且驚矣,誰其信之。故曰:己日乃孚,革而信之。言己日乃孚,已革乃信也,則未孚而遽欲變革,人其不驚乎。蓋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雖聖人亦不能不順之也。既順而孚,是以可革。及其已革,自然乃孚。孚之者,孚聖人之非喜革也。孚其不得已而革之當也。思之審籌之熟,元亨而利貞焉。革而當,故其悔乃亡耳。人但見聖人之革而人孚之,而豈知其慮悔之心與?革實相終始乎。故六爻皆言革,皆言孚。
初九一爻未孚而不敢革也。六二以下,已革而人乃孚也。初九居下,在初雖當革時,不敢言革,故為鞏用黃牛之革焉。其革堅實,若黃牛之鞏,固不可有為。若牛革之難動,則雖當革之時,人誰見吾之能革,而知吾之欲革也哉。
六二處離之中,已日之象也。已日者,已可革之日也。已日乃革之,其征吉,無咎。行有嘉,固宜所謂如驚烏,疾如迅雷不及掩耳是也。二應五,故言有嘉。夫二已可革矣。至於三則又為革,言三就之日矣。有孚如此,不革又何之乎。雖曰過剛,不免有征凶、貞厲之戒,亦慮其或悔於後,欲其當之,又當故也,非不可以革也。若四則正當改革之際,人鹹信誌,安得不吉?夫四日有孚,則五未占而有孚,尤可知也。非開創大定,製作一新,大人虎變,天下文明之時而何?蓋以其順天應人之舉,行四時變革之事。其時則為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之時,其革則為文明以說,大亨以正之革。
故至上六而革道遂大成矣。其君子禮樂以相先,有豹文之蔚,其小人回麵而稽首,有從君之順。苟複征焉,不亦凶乎。居貞自吉,元為而化成也。卦象離火居下,兌澤居上。夫火能勝水,則水為火所息;水能勝火,則火亦為水所息。是為水火相息,天道之所當革也。又兌以少女居上,離以中女居下,少長易位,既同居而誌不相得,人事之所當革也。故唯聖人能上順天道,下應人心,獨能革之而當焉,故曰元亨、利貞、悔亡。由此而言己日,而乃孚。已革而人信,其又何疑也?
附錄:
鄭康成曰:革,政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故謂之革。
王輔嗣曰:夫民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以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己日乃孚也。
蔡子木曰:元亨利貞,乾道也。隨者,隨物革者改物。物不可以妄隨,故必元、亨、利、‘貞,乃得無咎;亦不可以妄改,故必元、亨、利、貞,乃得悔亡。於令升曰:鞏,固也。離為牝牛,在革之初未可以動,故曰鞏用黃牛之革。
劉長民曰:五為革命之主,是威武宣而文德著也。三革,言三就命,令已申。四改命,信誌物盡從化,至五則大亨,以正不假;占而有孚也。長季長曰:虎變威德,折衝萬裏,望風而信,以喻舜舞於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獻雉,故曰未占有孚矣。
王德卿曰:虎文煉而著日炳,豹文密而理曰蔚。
蘇氏曰:易稱風,從虎,虎有文而能神,豹有文而不能神。
楊子雲曰:狸變則豹,豹變則虎。
王畿曰:水火相息為革。革者,變也。四時之變,革之大者。帝王之治,天下莫先於授時。君子觀變革之象以治曆數,明四時之序,曆日月五緯之踱次,時春夏秋冬之代遷,推日月考中星而後可以定四時,故治曆所以明時也。因革象得治曆之法。曆須年年改革,不改革則天度漸差。此歲差法也。定曆元特其統體耳。”
李贄是明朝後期的官員與思想家,其著述多成禁書,到晚年入獄而自殺於獄中。他著的《易因》一書是對今本《周易》的注釋。《易因》,又名《九正易因》。書成於萬曆年間。《明史?藝文誌》著錄作四卷。今《道藏》本六卷,收入《萬曆續道藏》。此書是解釋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內容。其注釋體例是每卦先列經文,然後總論八卦取象義理,並附錄有前人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