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當年往事
為了調查當初定遠王逆謀的案子,刑部尚書一連幾天都沒有休息好,有空就去查閱當年的案宗,還真就讓他查出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當初,定遠王率領一眾定遠軍收複國土,最終奪回了被金國占領的幾個府城。先皇為了表彰定遠王,將自己最疼愛的嫡親長公主嫁給他。由此可見,定遠王當年所受的恩寵。
後來先皇駕崩,傳位給賢妃所出的大皇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皇帝剛上位的時候也算是一位讓百姓稱讚的好國君,隻是身邊有太多奸佞小人挑撥,導致他越來越忌憚兵權在握的定遠王。
當時的定遠王不僅有功在身,又手握重兵,皇帝沒辦法從定遠王手裏奪走兵權,就算強行收回兵權,恐怕邊關的戰士也不會服氣,所以才一直放任定遠王的存在。
定遠王既然能從那麽多戰爭中活下來,絕對不是個沒有腦子的人。他也想過要將手裏的兵權上交上去,以免自己功高震主,惹的皇上猜忌。可無奈邊關一直有金國虎視眈眈,實在沒辦法將兵權上交。
不過定遠王也不是個蠢得,知道皇帝對自己忌憚,狠心拋下妻兒去鎮守邊關,一年最多回來兩次,可即便是如此也依舊不能打消皇帝對他的懷疑。
就在三年前,定遠王突然收到傳令,說皇帝召見於他。
這麽多年以來,定遠王還是第一次被皇帝召見,還以為皇帝出了什麽事情,立刻帶著三萬人馬回京。
皇帝這邊聽說定遠王突然回京,還帶上了這麽多兵,心裏難免被嚇了一跳。偏偏這時候有人說定遠王帶著那麽多人馬回京圖謀不軌,為了江山社稷著想,請皇帝出兵捉拿反賊。
身處京城的長公主一聽說此事,立刻進宮求見皇帝。可惜這時候的皇帝已經聽信那些人的話,調集了京城附近的兵馬,湊足了五萬人馬去捉拿定遠王,還下令將長公主困在皇宮,不讓她給定遠王報信。
當朝的長公主都被皇帝找借口困在了皇宮,更不要提在宮外的長公主和定遠王的兒子歸南鈺了。
很快,皇帝派去的五萬人馬將定遠王當場捉拿,在押送回京的路上,馬上就要進京城的時候,定遠王莫名其妙的死在了路上。
定遠王死的蹊蹺,肯定是有人背後操作,隻可惜當時的皇帝並沒有想要調查此事的意思,反而順水推舟地覺得定遠王是畏罪自殺。
長公主是定遠王的枕邊人,就算夫妻兩個聚少離多,依舊感情深厚,她不相信自己的丈夫會做出逆謀的事情來,重進了金鑾殿上與皇帝對質。
皇帝已經將定遠王給定罪了,怎麽可能會聽信長公主的話?再加上有心人的挑撥,長公主以死明誌,在金鑾殿上割喉自殺了。
身為定遠王世子的歸南鈺剛得知父親死了的消息,還沒來得及查清楚怎麽回事,又得知了長公主自刎在金鑾殿上的消息。
雙重打擊之下,歸南鈺病倒了,而那個時候的虞錦扇被人暗示,對臥病在床的歸南鈺下毒,導致他雙目失明。
即便是這樣,有些人還是不肯放過歸南鈺,甚至還派人過來刺殺他,在歸南鈺失勢又失明的情況下傷了腿,差點丟了一條命。
要不是皇帝突然想起了來,定遠王和長公主還有歸南鈺這個兒子,恰好救了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歸南鈺,這才讓他撿了一條命回來。
可是因為沒能及時得到救助,歸南鈺的雙腿落下了殘疾,從此隻能在輪椅上度日。
曾經風光無限的定遠王府落得二死一傷的下場,讓京城的人們都唏噓不已,可是卻沒人敢出頭為歸南鈺說話,甚至還有落井下石的,請求皇帝降罪於歸南鈺,隻因他是定遠王的兒子。
朝廷上雖有一些奸佞小人,可也有一些忠良之臣,他們記著定遠王曾經立下的赫赫戰功,也不忍心看定遠王斷了最後一絲香火,出言勸告皇帝留下歸南鈺的性命。
能夠除掉心頭大患,皇帝已經很滿意了,他也知道不能做的太絕,以免傷了那些臣子的心,最後將歸南鈺流放西北算是懲罰。
那時的歸南鈺得知自己將被流放西北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反應,而是很平淡的接受了這個結局,身子稍稍好轉一些,就帶著虞錦扇上路。
虞錦扇本以為自己聽從沈複的話給歸南鈺下毒,她就能夠獲得自由之身,與表哥雙宿雙棲。誰知一切都是她想的太簡單了,不僅沈複沒有出麵幫忙,就連尚書府都沒人搭理她,再加上歸南鈺雙目失明,無法寫下休書,她隻能隨著歸南玉一同被流放到了西北。
再後來她還在不斷的作死,直到現在的虞錦扇醒來,替代了她。
當然了,刑部尚書根本沒辦法調查出那麽多詳細的經過來,但是其中不對勁的地方他還是能看出來的,就比如當年定遠王是怎麽死的,再比如定遠王當年為何突然進京,就算真要謀反又怎麽隻會帶領兩萬兵馬。
種種的疑問連在一起,越發讓人覺得蹊蹺。刑部尚書查到這些不對勁之後,也不敢耽擱,立刻就寫了折子進宮麵聖了。
就在刑部尚書剛遞了折子,皇後這邊就得到了消息,氣的皇後當場又摔碎了一套珍貴的瓷器。
當年的事情,皇後也是知情人之一,因為有很多事情就是她的娘家從中操作的。
要問皇後為什麽針對定遠王,無非是當年愛而不得,再加上定遠王擋住了父親兄長的仕途,新仇加上舊恨這才下手。
定遠王當年年僅二十歲歲,就在邊關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加上他長相俊俏,一回京就勾走了不少規格少女的芳心,其中就包括當時還未嫁人的皇後。
為了追情郎,當時的皇後可是豁出去了,可她的熱情換來的卻是定遠王的冷漠。不過隻是這樣也就罷了,偏偏定遠王和長公主成親之後很是恩愛,這才讓她由愛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