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天下大戰(十三)
中都的科舉終於在一片抗議和不滿聲中結束,抗議原因是唐朝士子沒有經曆郡試便可直接參加京試,這令很多周朝士子深感不滿,當科舉名單公布後,來自唐朝各郡的士子竟然占到榜單的三成,也就是六十人左右,這更加令周朝士子抗議聲一片。
而接下來太學的錄取中,唐朝士子竟然占去一半的名額,終於點燃了十萬周朝士子的怒火,最後爆發了十萬士子的抗議大遊行,但遊行的後果卻十分嚴重,士子們沒有改變朝廷的決定,甚至也沒有得到朝廷的一絲安撫,卻使得子為之震怒。
張鉉用十分強硬的態度來回應士子們的訴求,直接剝奪了十三名遊行組織者的功名,包括他們在郡試中考上的舉人資格,其中四人還在京試中上榜,但他們也同樣被剝奪了進士資格,不僅如此,朝廷責令各郡取消進京趕考的舉人糧食補助一年,作為對他們參加遊行的懲罰。
朝廷毫不留情地打擊使周朝士子從狂熱中清醒過來,失去了每個月三鬥米的補助,令人很多士子懊悔不迭,尤其四名被削去進士資格的士子更是難以承受這個打擊,當晚上便灑淚離開中都回鄉了。
聲勢浩大的遊行在麵臨朝廷堅決而強硬的抵製後,隻進行了一便偃旗息鼓了,尤其當晚上有消息傳出,第二還要參加遊行的士子一律革去舉人功名,五年內不準參加郡試和縣試,這讓所有的士子都害怕了,他們刻苦讀書就是為了考上功名做官,如果五年內不準參加科舉,他們將無顏麵對家人。
第二大街上冷冷清清,再沒有人敢上街遊行,士子們紛紛收拾行裝返鄉,唯恐被其他饒遊行連累,一之內,十萬士子便走掉了大半,而數萬唐朝士子也跟著返鄉潮離開了中都,就在科舉結束幾後,大周帝國的第一次武舉也拉開了序幕。
參加武舉的人數要遠遠低於科舉,隻有近萬人參加,一大半都是來自軍隊,也有各郡推薦的郡兵將領,還有數百人是剛剛參加完科舉的士子,他們也有資格參加武舉。
武舉隻要通過資格試和兵部試兩關便可拿到武舉饒功名,武舉人前五百名則有資格參加最後的軍考,軍考錄取五十人,通過軍考則獲得武進士稱號,同時升為鷹揚郎將,散官錄為正五品定遠將軍。
資格試很簡單,隻有舉重和射箭兩項,舉重要求舉五十斤鐵棍走一裏,而射箭是開八鬥步弓,五十步外十射七中,舉重問題不大,絕大部分士子都能通過,但在射箭上卻意外地淘汰了近一半人,這主要是緊張造成士子射箭脫靶,沒有能做到十箭七中,大部分人都是十箭五中或者六中,在資格試慘被淘汰。
兵部試在兵部大校場內舉行,隻有一項,那就是騎射,要求士子在一通鼓結束前奔出一百五十步,並要射出三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三箭兩鄭
兵部試稍微寬容,每個參加考試的士子都有兩次機會,以讓那些因緊張而發揮失常的士子有一次補救機會。
不過如果第一次因緊張而發揮失常,即使通過第二次補救終於獲得武舉人功名,但他們還是沒有機會參加最後的軍試了,隻有前五百名士子才有機會參加軍試,這就要求一氣嗬成,而且成績要好,首先是沒有失誤,心理素質穩定,也就是一次性完成,其次是看奔完一百五十步的耗時長短,最後是看射靶命中率,憑這三個成績來進行排名,前五百名便可以參加軍試。
軍試是在城外大軍營內舉行,由兵部和軍機台聯合進行考試,考試分為策論和兵器兩項,錄取前五十名為武進士。
還沒有亮,五百名武舉人便在十座大帳內開始鄰一項策論考試,這是文試,要求士子們在兩內完成卷子答題。
每座大帳內燈火通明,大帳內十分安靜,隻聽見筆頭在紙上沙沙作響,兩名監考官在大帳內來回踱步,監視著每一個士子的一舉一動。
這時,主考官兵部尚書李景陪同著身穿常服的張鉉走進了大營,李景一邊走一邊介紹道:“這次考生一共九千八百五十人,五千六百人通過了資格考,參加兵部考,最後兩千五百七十四人獲得了武舉饒功名,按照事先規定,可升官一級,最高升為鷹擊郎將,授遊擊將軍散官,排名最前麵的五百人則參加今的軍考,十人中能考中一人。”
“有沒有不識字而棄權的?”張鉉問道。
“還有有!”
李景很遺憾地道:“有五十四人因不識字而棄權了,補了兩次才補足五百人。”
這時,張鉉走進了一頂大帳內,兩名監考官嚇得連忙躬身行禮,張鉉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驚動考生,他直接在後麵的監考席前坐下,展開了試卷,試卷一共有六道題,其中前麵五道題是軍隊常識題,比如斥候夜間探查注意事項,駐營規則,軍糧運輸,作戰鼓語和旗語,軍法處斬條例等等。
最後一道大題是張鉉親自出的題目,《試論當前攻奪太原城之策》,這個題目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目前周軍正在太原和唐軍對峙,雙方的兵力情況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隻要稍微關心都會了解到,但需要考生了解並州的局勢,比如唐軍是否會有援軍、唐軍的軍糧儲備等等。
這個題目張鉉是借鑒了羅士信當年在燕郡攻打燕城時采用的辦法,讓士兵們各抒己見,隻是張鉉的題目更大,甚至要考慮到周唐兩國的戰爭實力,泛泛而談很容易,但真的要寫深寫透卻不是那麽容易了。
張鉉沉吟片刻,他也提起了筆,在最後一道大題下麵寫了起來,他給主考官李景寫出了自己的攻城想法,張鉉在壽陽縣和大將們反複推演,又在軍機台和房玄齡詳細探討過,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標準答案,越接近這個答案,獲得的分數就越高。
……
就在中都參加軍試的士子們奮筆疾書太原攻城方略之時,太原城外的十一萬大周帝國的軍隊已經部署到位,周軍是從東麵和北麵同時向太原出兵,所以兩支大軍一支駐紮在東南方向的榆次縣,一支駐紮在西北方向的交城縣。
東南方向是尉遲恭率領的八萬主力,兼顧東麵和南麵對太原的包圍,同時也方便接受從東麵源源不斷送來的糧食補給。
而西北方向是裴行儼率領的三萬騎兵,他們不僅要配合八萬主力與太原唐軍的對峙,同時還負責截斷唐軍向西麵的退路。
這兩支軍隊任務都是一樣,拖住太原的唐軍,給其他戰場的勝利創造條件。
這上午,太原東城門緩緩開啟,一支十人組成的唐軍騎兵隊從城內疾奔而出,他們快馬加鞭,向榆次縣方向疾奔而去,不到半個時辰,他們漸漸抵達了縣城,這時,一支鳴鏑從他們頭頂‘嗖!’地射過,發出尖利的聲響,緊接著兩支周軍巡哨騎兵從兩邊樹林殺出,片刻將這支唐軍騎兵團團圍住,上百支弩箭對準了他們。
十名唐軍士兵連忙舉起手,為首士兵道:“我們是奉命去給尉遲將軍送信,別無他意!”
周軍為首校尉打量他們一下,看他們確實不像斥候,便喝令道:“收走兵器,蒙上頭,押他們進城!”
周軍士兵將十名唐軍騎兵的戰刀和匕首都收走,又用繩索將他們雙手從前麵捆住,用一隻黑色布袋罩住頭,巡哨騎兵帶著他們向縣城中而去。
將頭罩住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為了防止唐軍騎兵進城後看到一些不能泄露的軍事秘密,十名唐軍士兵被帶進一間大屋子內等候,片刻,為首士兵被尉遲恭的親兵領進了房間。
“你們屈突將軍要對我什麽?”尉遲恭坐在桌案背後問道。
士兵從懷中取出一封文書,恭恭敬敬遞上,“這時我家將軍的戰書,希望和將軍在城外一戰,兩軍決一死戰。”
尉遲恭笑了起來,屈突通終於忍不住了,難道屈突通還看不出自己的策略嗎?
或許是他想激怒自己出戰攻城,破掉周軍的對峙太原的戰略。
尉遲恭連文書都沒有拆開,便直接提筆在後麵寫了兩個字,‘不戰!’扔給了士兵。
“把他們送回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