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江山戰圖> 第1209章 雍縣遇襲

第1209章 雍縣遇襲

  就在張鉉視察青州的同一時刻,大唐子李淵也在扶風郡一帶視察,關隴貴族的清算足足進行了半年時間才徹底結束,上百座莊園,數十萬頃良田全部被朝廷沒收,利用這些土地,唐朝也效仿大周建立起了土地軍功製,將土地封賞給有功將士。


  首先獲得土地的便是參加和關隴聯軍作戰的數萬將士,每個士兵至少都獲得了十畝土地,一時歡聲雷動,士氣高漲,而沒有獲得土地的士兵則心急如焚,渴望著作戰立功。


  應該唐朝的土地軍功製度十分有效,大大振奮了軍隊的士氣,更加凝聚軍心,使士兵們願意為保護自己的財產作戰,取得了和周軍推行土地軍功製一樣的效果。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推行土地軍功製度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主要是關隴貴族各家莊園的佃農,這些土地雖然歸各大家族所有,但具體耕種者卻是千千萬萬佃農,這些土地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一但被朝廷沒收,準備封賞給有功將士,這些佃農也就失去了耕種的土地。


  周朝不存在關隴貴族這樣的壟斷的階層,周朝封賞的土地都是因戰亂形成的無主之地,被官府收為官田,或者變成軍屯田,大多是擱荒土地,所以不存在唐朝這種土地新舊使用者的矛盾,而唐朝地域狹窄,官府拿不出多餘的土地安置這些失去土地的佃農。


  朝廷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相國劉文靜又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將沒收的一部分土地劃歸地方官府,由官府將土地租給這些佃農,以解決土地原有佃農的生存問題,但李神通為首的軍方卻堅決反對這個方案,這些土地已經全部劃給兵部,用來作為實施土地軍功製度的基礎,軍方又怎麽能容許地方官府再來分一杯羹。


  在軍方極其強硬的反對之下,各種解決方案統統失效,矛盾便在秋收後激化了,軍隊在雍縣一座莊園內鎮壓了數百戶不肯交出土地的佃農,一百多名佃農被殺,更加激起淩農們的滔怒火,加上關隴貴族的暗中挑唆,大量佃農趁黃河結冰的機會攜妻帶子逃去了並州。


  大周子張鉉特地派出戶部尚書李綱、中書侍郎李清明趕赴離石郡,將陸陸續續逃亡到並州的上萬戶佃農安置在人口稀少的並北三郡,婁煩、雁門以及馬邑郡,給每個壯丁一頃土地為永業田,並給每戶人家一頭牲畜的優厚條件,讓他們安家在急需人口充填的並北三郡。


  軍隊為逃亡佃農修建房屋,幫助他們重新開墾已經擱荒多年的土地,官府給他們發放種子和賑濟糧食,又將各家婦女組織起來縫製軍服、軍鞋,掙一點油鹽醬醋錢。


  消息傳到關中,卻又帶動了更多失去土地的佃農逃亡去並州,一個冬,關隴便損失了兩萬餘戶約十幾萬人口。


  發生在秋冬時節的佃農事件給了李淵一次沉重的打擊,為此他大發雷霆,罷免了扶風郡、隴西郡和弘化郡三郡太守,責令太子李建成去妥善處理好此事。


  這一次,李淵又在百忙之中抽出三時間來巡視扶風郡,不過他並不是來探望佃農的處理現狀,而是來視察土地軍功製度的落實情況,在軍隊和佃農之間,他當然是選擇軍隊。


  雍縣是關中僅次於長安的第二大城池,是一座有著十幾萬人口的大縣,四周良田廣闊,也是關隴貴族莊園的最集中之地,在土地兼並最嚴重之時,雍縣有超過七成的土地都被各種大大的莊園占據,其中僅皇莊就占據了數萬頃土地。


  這也是關隴地區土地兼並不容回避的事實,造成自耕農越來越少的原因不僅僅是關隴貴族大量兼並土地,同時還包括李氏皇族對土地的大量占有,僅子李淵的皇莊就有十幾處,占據良田超過十萬頃。


  在兵源枯竭,自耕農即將消亡之際,為了挽救王朝,李淵當然不可能割李氏皇族的肉,他也就不得不對關隴貴族下手了。


  李淵視察之處原本是一座莊園,占地近五千頃,原本屬於獨孤家,在遭遇暴風驟雨式的清算後,獨孤家的一切痕跡已不複存在,圍牆被拆除,倉庫、管家和莊丁的住處也被夷為平地,變成百餘軍戶的聚居之地,這五千多頃良田也是第一批被獎賞給了士兵,約八千將士從中受益。


  李淵在數十名侍衛和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一戶農家前,一個老者戰戰兢兢上前磕頭,“民叩見皇帝陛下。”


  李淵溫和地笑問道:“是你兒子從軍嗎?”


  “正是,民的次子從軍,得到了五十畝土地的賞賜,兒子便讓民來替他耕種。”


  李淵回頭問跟隨的官員,“土地對嗎?”


  雍縣縣令賈元朝連忙道:“微臣專門核對過,他兒子是校尉,兵部核準的賞賜土地是五十畝,完全正確。”


  李淵點點頭,又打量一下周圍的土地,已經鬱鬱蔥蔥長滿了麥苗,他欣慰地問道:“老丈,這些土地都是你的嗎?”


  老者指左麵一片道:“回稟陛下,這邊五十畝是民的土地,那邊三十畝是另一家軍戶的賞賜,他們家在上郡,過來不方便,就由民替他們耕種,拿三成收獲作為民的補償。”


  李淵見一望無際的土地上都種滿了麥苗,又問老壤:“這大片良田都是像你這樣的軍戶種的嗎?還是有一部分是原來佃農種的?”


  “基本上都是我們種的,原來的佃農基本上都搬走了,這些土地既然已經換了主人,他們當然要走,我們沒有人願意他們留下來。”


  “為什麽?”李淵不解地問道。


  “陛下,這些佃農很過分,他們這些土地自己已經耕種了幾十年,田埂邊埋著他們的祖先,該怎麽種都由他們了算,就好像這些土地是他們的一樣,我們普遍擔心把他們留下來,時間久了,這些土地就會變成他們的了,趕也趕不走,所以我們寧可擱荒也要把他們趕走,好在軍隊支持我們,幾百戶強硬佃戶都被趕走了。”


  李淵的臉色有點難看,他原指望軍戶和佃戶能和睦相處,卻沒想到這些民如此現實,在自身利益上一點也不含糊,更重要是,他明明知道今接見的幾戶農民都是官府事先安排好的,否則隨行官員怎麽會知道這些軍戶的確切信息,連這些事先安排的軍戶都這樣極端自私,更不用其他軍戶了。


  李淵心中又是惱火,又是無奈,他隻得對老者道:“給你兒子寫信,讓他好好為大唐戰鬥,不要辜負了朕的一片苦心。”
……

  離開莊園,李淵又轉道前去仁壽宮,仁壽宮是隋文帝楊堅修建的一座避暑行宮,修建得金碧輝煌,耗資巨大,雖然楊堅本人就駕崩於仁壽宮內,楊廣登基十幾年來從不涉足一步,但李淵卻並不在意,他下令官員重新修繕仁壽宮,並作為自己的避暑行宮,又依照秦王李世民的提議,將它改名為九成宮。


  不過李淵登基以來便遭遇了連續不斷的內憂外患,使他一步也無法離開長安,這還是第一次前來扶風郡,第一次下榻他的行宮。


  千餘騎兵護衛著李淵的龍駕在山道上的緩緩而行,低緩的山道上鋪了平整的石板,使得車駕並不顛簸,兩邊大樹濃密,格外幽深涼爽,山風拂麵,將初夏的暑氣一掃而光。


  不過李淵的心情卻不太好,他在生長子李建成的氣,李建成從年初起就在扶風郡處理佃農逃亡事件,一直就駐紮在雍縣,可聽自己前來扶風郡巡視,他便跑到隴西郡去了,他的法是安撫隴西郡的佃農,但在李淵眼中,長子分明是在躲避自己。


  李淵也知道長子並沒有處理好佃農的土地矛盾,導致佃農開春後依舊不斷外逃,而唐朝又和周朝簽署了協議,不準用任何方式阻止關隴民眾東歸,否則戰爭立刻爆發,這讓李淵心中十分惱火,既惱火長子處置佃農外逃不力,又惱火長子對自己的逃避態度。


  李淵陰沉著臉注視車窗外的大樹,就在這時,他忽然看見一株大樹上出現一個黑影,隻聽‘哢!’一聲弩機響,一支狼牙箭驟然出現在李淵的眼前,箭頭上閃爍著瑩瑩綠光,李淵頓時嚇得魂飛魄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