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討交流關於發錢的問題
理性探討交流關於發錢的問題
關於最近的章節,看了下評論,爭議頗多。
在這些評論出來之前,第755章末尾男主在發布會上的發言:不現實、太理想等等,也算是在預料之中。
其實在第757章的內容已經針對這類問題有過詳細的描述,可能有人隻是看個標題,或一目十行, 或跳章閱讀沒看到,就直接下結論。
事實上,現實中的深、杭等城市有各種方式直接發錢,群裏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就有群友具體說過,比如大學生但凡在杭zhou交社保的都能直接領兩萬塊錢,幾乎是該城市吸引流入的真諦, 因為給了一個外來大學生來杭闖的保底, 本地學生剛就業拿到這邊也很高興。
現實情況姑且不去妄談,隻談文中的劇情吧。
其實很多時候確實要在思想觀念上有所轉變,祖宗之法也不能一層不變,因為世界在變,而且是在加速變化。
給年輕人發錢是給他人生中三次相對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具體從第756章看),年輕人領到錢能更好的為自己後半生更好的打下財務基礎,老了做點事也有心無力,年輕時能領到錢就是給年輕人闖蕩人生、實現理想的一種保底,敢想也敢做。
現實中,如今的年輕人想都不想了,躺平,遑論去做。
然後就是一個經典的吐槽,直接發錢會使人不勞而獲、好吃懶做,在第757章正文裏以記者提問已經解構了這個問題。
對個人來說, 坦率講給三次機會都不中用, 從出生到35歲在他身上總共砸156萬的投資都扶不起來,後麵就是殘酷的自然淘汰,因為35歲後沒錢領, 個人能力沒提高, 日子必然越來越拮據,自然淘汰則體現為結不了婚,意味著分叉到他這一脈的基因無法延續,自然就被淘汰了,隻有那些抓住三次機會向上提升的年輕人能延續下去。
對社會來說,好吃懶做、吃喝玩樂也能刺激消費拉動經濟,能帶來市場,擴大需求,這點應該沒人反駁,所以即便好吃懶做也有對應的價值。
直接給年輕人發錢也可視為一種投資行為,就跟現在的資本大佬投資行業賽道邏輯一樣,不知道具體哪家公司能成為下一個微軟、亞馬遜,那就全行業賽道廣撒網,投資100家1家起來了能衝銷另外99家失敗的損失,還能大賺。
給年輕人發錢道理一樣,天才們是隨機分部在族群當中,也無法鎖定具體哪個年輕人是天才,就做不到精準投資,那隻能廣撒網,投資所有的年輕人。
這個天才有可能在某個窮人家庭,原生家庭的困境極大的壓製了他或不得不打螺絲謀生、或接無法接受更好的教育、成長等等
必須承認的是, 各種天花板的突破都是少數天才們實現的。
給年輕人發錢得以讓潛在的天才們從謀生困境中解脫出來,一遇風雲便化龍,退一步講真正的天才他能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但卻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放大到整個社會等於拉低了社會的發展速度。
一個天才的價值可能抵得上十萬平庸者。
當天才們走出困境,得以大展拳腳,創造出下一個華wei、下一個微軟,幾十上百萬隻能打螺絲的人其價值加起來可能未必抵得上,而當某個天才創造出下一個微軟的時候,又能帶動成千上萬的人受益。
這就是增量博弈,絕對多數人受益。
而殘酷的存量博弈是內卷,回歸現實想必很多人都能體會被卷的滋味兒,無奈的是還卷不過那些天才。
跟著天才吃香喝辣的和被天才卷到喘不過氣來,哪個選擇更好,答案不言而喻。
文中給年輕人發錢其實就是發掘各行各業的潛在天才們,因為不知道具體哪一個,所以都發錢那就肯有一筆錢能到某個天才手裏,光是發錢普通人就已經受益,天才們起來了你跟著他混又能受益。
增量環境裏,各階層都能受益。
在增量世界的正循環裏,一切的矛盾都會煙消雲散,哪怕貧富分化再大也不會有人覺得有啥問題,因為所有人的財富都在增長。
隻有在存量世界的負反饋裏才是殘酷的,他的財富增長是你的財富被剝削的結果,如同股市的博弈,他掙的每一筆利潤都是你身上割下的肉,那是很疼的,有多疼,在大A虧損乃至腰斬的股民想必最有發言權。
最後就是有部分讀者覺得發錢多了,後麵每月都1萬多,仔細一想真的不多,時間周期長達35年,不但不多反而少了,第759章怎麽發錢的大家可以回看,從出生第一年,每個月起底領取500元,然後每年以10%的增長上漲。
而這個10%也不是隨便定的,而是參考現實中的基礎信用貨幣擴張的增速,就是10%左右,也就是說你的工資年均增長沒有超過10%,實際上是縮水的,要是降薪那縮水更大。
根據文中的劇情描述,這裏可以計算一下,假設你在今年2O22出生滿月,起底領取500元/月,你每長大一歲,每月領到的錢比上一年增加10%,到你2歲的時候每月550元,到3歲時每月605元……以此類推,到你35歲那年,也就是2O57年,這一年你每月能領大約1.22萬元。
換言之,這年你領取到的一萬二,和你三十五年前領到的五百塊,購買力是相同的,如果這是你三十五年來的工資漲幅,其實你沒漲工資,你隻是原地踏步。
三十多年前還有萬元戶的說法,但現在的一萬塊都買不起一部最新款的水果手機……
不考慮通脹和貨幣擴張等,隻看絕對數字,那是耍流氓。
所以,理解這些,搞明白了之後,再看文中給年輕人發錢三十五年總計156萬元,絕對數字看起來多,實際上非但不多,而且相當保守,僅僅隻是維持了35年來追上基礎信用貨幣擴張的速度,還沒超過呢,咱這還是寫小說呢,小說是可以適當誇張一些。
三十五年後的貨幣通脹、經濟增長、技術進步,這些都是增量博弈的巨大變量,忽視這些等於一葉障目。
更不用說文中還有男主這樣的“核動力收割機”如同BUG一樣的存在為其兜底,這相當於金手指,就另當別論了,畢竟是網文小說嘛。
而現實中目前沒有一個社會試驗證明其可行性,更多的是邏輯推演其中的利弊,因為根本就沒人做過,所以才需要先行試驗,控製成本代價,什麽都不做才是真正的“理想怪”,要求變第一步總得跨出去不是。
而小說故事可以自由的暢想未來,暢想一種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