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新元帝
新聞報紙的出現,使得新元帝登基沒幾個月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剛剛灰溜溜離開大清回到各自國家的使臣們頓時懵了,不是剛冊封了皇太孫嘛,怎麽又退位了?不管怎麽說這次吃了悶虧的小國家不得不再次派使臣前往大清,這次跟著使臣一起前往大清的還有好幾馬車的奇珍異寶等珍稀之物。
不得不說人的本質就是欺軟怕硬,新繼任的新元帝擺明了不是善茬子,他們可不得好生伺候著麽。當然等這些使臣帶的東西被康熙知道了以後,這位小心眼的太上皇悄摸的給新元帝寄了一封信,明裏暗裏的說這些使臣狼子野心,收到書信的胤礽簡直哭笑不得。
胤礽就算是成了大清的新元帝,有些事情它該難的還是難,本來胤礽還打算打著秉承太上皇誌願的旗幟行事,結果康熙經過被老臣的信件圍堵之後,為了以防萬一,特意大誇特誇新元帝新政,然後拍拍屁股走人了,胤礽原本的如意算盤算是落空了。
為此胤禔嘲笑了胤礽一中午,換來了一夜不眠——新上任的新元帝讓升級為直親王的胤禔將這段時間諸位大臣的意見匯總起來,第二日頂著兩個熊貓眼的胤禔老實了。
大臣們說的越多,出的主意也越來越賤,什麽送讀書人去番邦弘揚天朝的仁義禮智信,省得番邦之人茹毛飲血,總想著打仗,甚至有個大臣更損,直接提出送讀書人去教化勸降各地的土匪……五花八門的損主意聽的胤礽兄弟們眼界大開。
新上任的新元帝坐在龍椅上,兩眼無神,他們不是在商量取消讀書人的優待嗎,怎麽一個個的開始給讀書人安排上活計了?不過有些提議卻讓他耳目一新,比如送讀書人去民智未開的地方開班授課發展教育事業,這個提議就蠻不錯的。
滿朝文臣據理力爭,最後讀書人的各種待遇還是被取消了大半,日後讀書人再想占朝廷的便宜隻怕是困難了,畢竟土地免稅、每月供奉等等實惠都沒了,剩下的見官不跪等壓根花不著國庫一個銅板兒。
在民間開設啟蒙學院的事兒,幾位大臣再加上幾位親王在新帝的書房裏討論了大半個月終於有了定論。
考上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讀書人雖然沒有了以往的一些待遇,但是他們可以得到朝廷分配的一份工作,這份工作的月銀雖然不多,卻也足夠他們養家糊口,最重要的是成為啟蒙夫子還有著升職空間,表現優異者可以從鄉間的小夫子成為總管各地啟蒙學院的校長。校長可是五品官員,他們的女兒就擁有了選秀的資格,說不定將來某一天他們可以成為國舅爺。
當然若是那些考上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讀書人,不想接受朝廷的分配完全可以簽屬自動放棄的說明書。
這一日,胤礽將幾位重臣和親王們招到禦書房,幾位重臣心裏雖然非常反感新元帝的做法,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再者他們隱約覺得新元帝此舉頗有深意,尤其是幾個月前出現在早朝上的那份土地稅收的奏折。
如今看到新元帝再次拿出那份土地稅收奏折,幾位大臣此時已經想明白新元帝之後要幹什麽事情了,或者說在先前取消有秀才以上功名讀書人的土地免稅政策之時便已經悄摸的開始了。那份奏折上很明了的顯示出了大清目前土地情況的嚴峻性,皇室眾兄弟齊心協力,他們無法勸阻新元帝進行土地改革的決心,那麽就必須保證可以得到的最大利益。
胤礽並不是真正的死摳門,他隻是不希望國庫裏的銀子被糟蹋了。他此次叫幾位重臣前來乃是為了給朝廷命官加薪的政策。
幾位重臣一聽,心裏緊繃著的弦頓時鬆了下來,新元帝取消了秀才以上讀書人部分原有的待遇,卻針對有官職的人進行待遇普調,去掉了一些冗雜而本身沒有必要的閑職官員,而其他的官員每個品級的待遇都有所上升。在座的都是幹實事兒的,新元帝的這條政令對他們來說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自然是積極響應。
一時間,幾人跟胤礽之間倒是頗有幾分君臣相宜的氣氛,胤禛看的愣怔了,他前世多次的政令都是強硬的下命令,很少像胤礽這樣輕而易舉的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不愧是皇阿瑪自小培養的新君,胤礽的確比他更適合成為一個領導者。
本朝開國年限不長,土地兼並的亂象雖已出現,但是現在想要治理卻還為時不晚。
幾位大臣覺得新帝一登基便給天下讀書人一個透心涼,這事兒怎麽怎麽糟心,便跟新元帝商量能不能先不取消待遇,先進行全國性的摸底考試,等摸底考試結束後再行登報聲明。
胤禩也覺得胤礽要是一上任便出台那麽個缺德的政策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便在一旁附和。
胤礽也不是聽不進意見的帝王,左右不過再讓那些讀書人占幾個月的便宜,這點損失國庫還是撐得住的。
知書齋和朝廷聯合出版的新聞報紙再次發揮了它的作用,很快所有的讀書人都知道了全國性摸底考試的存在,一個個為了接下來的考試挑燈夜讀,剛剛結束考試的所有考生也沒例外,有一個算是一個全都要參加,一時之間整個大清的讀書人都忙得人仰馬翻,個個消瘦不已,身上的衣袍都顯得飄逸了起來。
平日裏最清閑的翰林院迎來了春天,每日不停的被帝王召見,最後胤礽跟幾位重臣挑出了合適的人選,開始出題。為了防止泄題的出現,胤礽幹脆收拾出來一個宮殿,讓幾位出題的大臣住了進去。
整個皇宮自從康熙退位之後就空曠了起來,畢竟胤礽就隻有海蘭珠一個皇後,至於康熙的妃嬪全都搬到了西側的宮殿內,整個東側的宮殿就空了出來。
東側空出來的宮殿就被胤礽拿來招待禦書房忙到半夜的親兄弟和大臣們,一點都沒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