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節軍工業和工匠學
按照此時的市場價,一匹戰馬售價2萬至10萬錢(漢五銖錢),一把鐵劍售價700至900錢,一把鐵刀售價600至800錢,一把弓售價500至600錢,一把弩售價2000至20000錢,一支弓箭售價10錢,一支弩箭售價9錢,一套軍人盔甲售價7000至8000錢,一套戰馬甲售價7000至9000錢。通過這些一目了然的數字,顯而易見,戰馬很貴,所以組建騎兵部隊耗費巨大,另外,盔甲的價錢大大地超過兵器,一套盔甲頂得上十把刀,所以,無論是東漢朝廷還是各地軍閥,都不怎麽給軍士配備盔甲,在那些當權者看來,花幾百錢打造一把鐵刀給一個軍士就可以了,反正這個軍士在有了一把鐵刀後就已經有上戰場殺人的能力了,再花幾千近萬錢給這個軍士裝備全套盔甲,實在“太浪費”,雖然不裝備盔甲會導致軍士傷亡率大大增加,但那是無所謂的,軍士死了、傷了,再去民間強征青壯男丁補充便行了,軍士的性命是廉價的,不值得他們多花十倍的錢給軍士裝備盔甲——雖然他們會把“省下來”的錢心安理得地用於自己的吃喝玩樂、窮奢極欲。
一把好的鐵刀,價值約1000錢;一套好的盔甲,價值約10000錢。這意味著:在給一個軍士裝備兵器後再給這個軍士裝備盔甲,花在這個軍士身上的錢將會猛增十倍。別人舍不得,孔明舍得,因為他知道“人命無價”。因此,魯軍一個士卒的裝備價值等於別人家軍隊一個士卒的11倍。換而言之,孔明養2萬軍士的錢等於別人家養20萬以上軍士,成本可想而知。
孔明“說得輕巧”,但他想要把他的設想和規劃付之行動、化為現實,則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時間。資金上,孔明現在不缺錢,甄家的財產足夠他在前期“大肆揮霍”,時間上,也不太著急。孔明記得,根據書上記載,在西元189年,董卓率軍入京、把持朝政,在西元190年,袁紹號召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眼下是西元185年初夏,距離“全麵天下大亂”足有五年時間,孔明有充裕時間慢慢地發展軍備。此時的大漢朝是存在戰爭的,但戰事熱點主要在西北的涼州,沒有影響到內地,孔明所在的魯國是可以享受到接下來的這五年和平的。
漢軍的製式盔甲是鐵冑和玄甲,但不管是漢軍,還是曹操的魏軍、孫權的吳軍、劉備的蜀軍或袁紹、袁術、劉表、劉璋、公孫瓚、公孫度、董卓、馬騰、韓遂、呂布等軍閥的軍隊,真正得以佩戴披掛全套製式盔甲的軍士隻占軍隊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往往隻有精銳部隊才會享受到這個“高級待遇”,孔明追求的,是他麾下的每個士卒都佩戴披掛全套製式盔甲。正所謂“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十萬大軍不如一萬精兵更管用,與其濫竽充數地追求軍隊兵員數量,還不如提升軍隊兵員素質、強化軍隊兵員裝備。五年時間,應該足夠製作打造出可供兩萬魯軍“人人有份”的兩萬套製式盔甲了。
漢軍的玄甲是把密密麻麻的鐵片用堅韌的細繩串聯編織而成的,十分堅固、簡便、耐用,不過,軍官和士卒的玄甲還是存在不同的,軍官更加齊全。士卒的玄甲主要就是護住胸腹部、後背,軍官的玄甲不但護住胸腹部、後背,還有保護肩膀的肩甲、保護脖子的護頸,玄甲內還有一層皮甲,中間隔以厚布,是名副其實的雙層甲,對人體的保護麵積、保護範圍、保護力度都大大地超過士卒的普通玄甲。孔明希望,每個士卒都能佩戴披掛上漢軍軍官級的甲冑,同時,他發現漢軍玄甲對人體下肢即雙膝雙腿不夠重視,因此,他對漢軍軍官級玄甲進行了改進,在原基礎上添加了護膝甲和護腿甲,又在上肢部分添加了護肘甲——護膝甲和護肘甲都是碗狀的圓形鐵片,反扣在膝蓋和胳膊肘上,有點類似羅馬帝國軍隊普遍裝備的青銅脛甲。
這種被孔明在漢軍軍官級玄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新式玄甲被稱為“魯甲”。
除了玄甲,孔明對此時的鐵冑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在原基礎上增加了一圈扁平的外簷,使其外觀猶如盤子,從而增大對士卒頭部的保護麵積。這種被孔明在漢軍鐵冑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新式鐵冑被稱為“魯盔”——魯盔是鐵盔,不是鋼盔,因為此時的煉鋼技術還很原始,但冶鐵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了。
除了兵器和盔甲,還有軍裝。魯軍的製式軍裝統一采用綠色,這是因為華夏此時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0%以上(後世華夏的森林覆蓋率隻有15%左右),在開發程度較高的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稍低,但也達到30%以上,在開發程度較低的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森林覆蓋率非常高,達到90%以上,魯軍采用綠色軍裝是源於客觀環境,利於隱藏、埋伏等;
另一方麵,魯國位於華夏之東(最東是青州),按照五行五方位,東方屬木,木是青綠色,自然以青綠色為尊——四大神獸裏的“東方青龍”便是這麽來的,東方屬木,青色,青龍也。
魯軍的軍裝還包括麻布鞋和綁腿,士卒腳穿麻布鞋,在小腿上裹紮綁腿,原因無需多言。
這座位於魯國蕃縣境內、魯山南麓腳下的兵工廠被孔明命名為“魯山兵工廠”,在兵工廠旁邊,孔明另建了一座學堂,被他命名為“魯公堂”(也被稱為“魯工堂”)。魯公,即工匠行業的祖師爺魯班(魯班正好也是魯國人),以他為名的學堂自然是鑽研工匠學的(工匠學帶有機械學的雛形),魯公堂的首任館主當仁不讓地是馬鈞。孔明建立魯公堂一是為了匯聚馬鈞等眾多的能工巧匠,以便他們群策群力地研究、開拓、發展工匠學,二是為了讓馬鈞等工匠大師培養新一代的能工巧匠。
對於孔明的這個決定和舉措,馬鈞感激涕零、激動至極,鉚足了幹勁發揮他的聰明才智。
魯公堂既然位於魯山兵工廠的旁邊,毫無疑問,這座全華夏乃至全世界第一座、唯一的一座工匠學堂主要是為了軍工業服務的,同時兼顧農業,換而言之,研製先進的兵器、軍械、工具、農具正是魯公堂的研發重點。
隨著孔明的大手一揮,上萬名民工被他組織起來前往被他選定的廠址處動工開建。創辦兵工廠,除了廠房和工匠們的生活設施,還需要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好在,此時的工業生產設備十分原始,不需要後世的那些沉重、龐大、複雜的機器,隻需要鐵匠爐、鐵砧板、鐵夾、風箱、風匣、手錘、磨石、矩子、斧子、鋸子、刨子、鑿子、挫子、鑽子、墨鬥……都不難弄。
至於兵工廠的原材料主要是鐵礦,孔明除了花錢從外地購買,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魯國太小,境內沒有什麽鐵礦,好在,魯國附近地區的鐵礦還是很豐富的。兩漢朝廷在華夏全國境內一共確定了約50個鐵礦產區,按照後世行政劃分,這些鐵礦產區有12個分布在山東省境內,有7個分布在江蘇省境內,有6個分布在河南省境內,有6個分布在陝西省境內,有5個分布在山西省境內,有3個分布在四川省境內等,顯然,山東省境內的鐵礦產區最多,魯國就在後世山東省境內,就近購買鐵礦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不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從別省外地千裏迢迢地運到魯國。
廠房、生活設施、生產設備、原材料等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人。兵工廠離開工匠怎麽行?沒有越多越好、工藝越精湛越好的工匠,魯山兵工廠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在工匠這件事上,孔明采用了兩個辦法:
第一,開出優厚條件,四處招納,不隻是在魯國境內,而是在全華夏境內,隻要是工藝精湛的良工,派人邀其舉家搬到魯國定居,給予優厚待遇;
第二,培訓。在兵工廠內開辦學堂,讓一批老工匠在工作之餘擔任學堂師傅(給予額外報酬),選拔有天資、有天賦、品德良好、吃苦耐勞的青少年作為學徒,由老師傅教導帶動,從而源源不斷地培訓出更多的工匠。按照孔明製定的“流行性生產作業方式”,學徒們每人隻需要掌握一件武器的一個生產環節即可,無需培訓太久,很快就能參加工作,堪稱“速成”。
魯山兵工廠在實施了孔明的這兩個辦法後,效果可謂立竿見影。短短半年,魯山兵工廠就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模和十分完善的體係。原本是魯國六縣裏最貧窮荒僻的蕃縣得以惠及發展,縣城人口在半年內劇增了近十萬,都是搬來定居的兵工廠的工匠及其家屬,這些人裏,不到十分之一是魯國人,超過十分之九來自外郡、外州,同時又新修了幾條寬大的官道馬路,用於運輸來自外地的鐵礦、皮革、膠漆、粗麻、硬布、翎毛等原材料。
孔明的苦心經營和揮金如土讓他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移步至魯山兵工廠附近,滿目皆是壯觀無比的畫麵——廠房遍地開花、密布如雲,工棚漫山遍野、錯落有致、數以百計,一片工棚就是一個手工鍛造兵器的作坊,數十片、上百片形成一個工區,工區之間是橫平豎直的通道,長寬縱橫延綿十多裏之長,猶如大型的集市,通道間,運送鐵礦、鐵渣、木柴、煤炭、工具等物的人力小車絡繹不絕,工棚下,火光閃耀、烈焰通明,揮汗如雨的工匠們在澎湃的熱浪中三班倒地工作著。現場人潮如梭、井然有序,叮叮當當敲擊聲密如雨點並且晝夜不絕,身在其中,即便兩人近在咫尺,也需嘴巴貼著耳朵才能聽清彼此說話聲,流經兵工廠的河流、通往兵工廠的官道馬路上盡是滿載鐵礦等物的船筏、馬車、牛車,堪稱風雨無阻、車水馬龍。
白天裏,整個兵工廠青煙彌漫、如雲如霧,到了晚上,整個兵工廠燈火璀璨,如星如炬,方圓十數裏盡是生產區,人流如織、人聲鼎沸,金屬敲擊聲響震耳欲聾,火光火亮遍地連天。工匠們各司其職,各工場分工明確,環首刀、矛、戟、盾、鉤鑲、弓、弩、羽箭、攻城器械、魯盔、魯甲……猶如流水般從各工場裏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同時,另有工場負責製造軍裝、被服、旗幟、綁腿、麻布鞋、手套等軍需品。
各方麵的有利因素讓魯山兵工廠發展得如火如荼,僅僅用了半年,魯山兵工廠的工匠(包括被培訓出的學徒工匠)就達到一萬五千多人,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工匠人數跟著水漲船高、越來越多。在兵器軍械的產量上,魯山兵工廠自然是十分可觀的,隻不過,比起數量,孔明更看重質量,一來,他愛惜部下生命,二來,他知道時間不著急,足有四五年的時間慢慢來。基於孔明的這套“指導思想”,魯山兵工廠十分注重於兵器軍械的質量,生產出的兵器軍械都是十分精良的,同時,產量也很高,就以“魯式盔甲(魯盔和魯甲)”舉例,魯山兵工廠每月可以生產出四百套以上。
魯山兵工廠旁邊的魯公堂裏也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比起兵工廠裏的工匠們,馬鈞等魯公堂的工匠大師不負責生產製造,而是全心全意地撲在發明創造上。
魯山兵工廠和魯公堂的具體情況隻有孔明等寥寥幾人知道全部詳情,連孔融、劉備都是隻知片鱗半爪,如此之舉自然是為了保密,因為孔明深深知道“樹大招風”這個道理。奉命率軍保護蕃縣的是太史慈和臧洪,孔明向二人反複交代:注意保密,不可讓人潛入進行破壞,不可讓人潛入進行刺探。
太史慈、臧洪知道事關重大,太史慈把手上兵力的一半多用於保護魯山兵工廠和魯公堂,日夜把守、戒備、盤查,臧洪更是進行二十四小時的巡邏,以確保這兩大重要機構萬無一失。
不僅如此,魯山兵工廠和魯公堂的工匠們的家都被統一地安頓在了蕃縣的縣城裏(包括非蕃縣人的魯國人和別郡、別州人),每七天可以輪番放假兩天回城探親,但不得攜帶圖紙、樣本等物離開兵工廠,並且兵工廠不準閑雜人等進入,包括工匠們的家人,另外,每個工匠配發一塊工牌,工牌上刻有工號和本人的年齡、口音、長相特征等,入廠都要憑工牌才可以。……
在把魯山兵工廠和魯公堂搞出雛形、搞上正軌後,孔明剛要鬆口氣,就倒抽了一口冷氣,冒出一身冷汗,從後腦勺流進了屁股溝裏,因為他發現自己花錢速度比自己預料中的還要快。
甄家的財產無疑是龐大的,但也架不住孔明如此“鋪張浪費”,別的不說,兵工廠上萬工匠的工錢和吃喝拉撒開銷就是一筆巨大的費用,更別說其它方麵、林林總總的巨額開支了。不知不覺間,孔明已經把甄家的財產揮霍掉了將近一半,雖然他的金錢付出得到了豐厚回報,魯山兵工廠和魯公堂都被建設得前景十分喜人,但是,他肯定不能再坐吃山空、隻花不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