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節整軍經武
隨著王允、呂布成功地誅殺董卓,位於長安的東漢朝廷總算結束了董卓亂政時期的混亂,得到了暫時的安定,朝政大權也從董卓的手裏轉入了王允、呂布的手裏,王允儼然成為百官之首、天子之下的第一臣,呂布儼然成為武將之魁、天下漢軍的最高指揮官,不過,這隻是在名義上的,被王允、呂布把持掌控的天子和長安朝廷的實際控製地區隻是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即司州西部、涼州東部等,除此之外,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區已經陷入了諸侯並起、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狀態中。王允、呂布在鏟除董卓、把持朝政後為豎威施恩,拉攏天下諸侯,特地以天子的名義對各路諸侯大加封賞了一通,特別是在討董之戰中表現突出、立功較大的。王允和十八路諸侯都是反董的,堪稱屬於同一戰線,王允十分樂意做一個順水人情:
加封袁紹為冀州牧、大將軍——王允此舉是代表東漢朝廷默認袁紹吞並、割據冀州之舉,給了袁紹一個正式的政治名分;
加封袁術為驃騎將軍(原驃騎將軍是盧植,現已辭官)、揚州九江郡太守;
加封曹操為司隸校尉、車騎將軍(原車騎將軍是何苗,已死;另,皇甫嵩是左車騎將軍,朱儁是右車騎將軍,二人現俱已辭官);
加封劉表為荊州牧、前將軍(劉表原為荊州刺史);
加封公孫瓚為幽州刺史、後將軍(幽州牧是劉虞);
加封陶謙為徐州牧(陶謙原為徐州刺史);
加封孫堅為豫州刺史(原豫州刺史孔伷現已病逝)、衛將軍;
加封韓遂為涼州刺史,加封馬騰為左將軍——王允此舉是安撫韓遂和馬騰,讓他們不要再攻打屬於長安朝廷實際控製地區的涼州東部了,畢竟,韓馬二人以前攻打涼州東部是打著討伐國賊董卓的大義旗號的,如今,董卓已死,韓馬二人自然沒有正當理由攻打涼州東部了;
加封孔融為青州牧(孔融原為青州刺史)、右將軍、魯侯,同時批準把泰安郡(泰山郡)劃出兗州,劃入青州,使得青州六郡增為青州七郡——王允此舉是對孔融投桃報李。在政治法理上,孔明可以割據青州和魯國,但他占據屬於兗州的泰安郡(泰山郡)是“非法”的(孔明必須占據泰安郡,否則青州和魯國就要被分隔開來),王允順水推舟,把泰安郡(泰山郡)從兗州劃入了青州,歸入孔融治下領地,使得孔明從此便能名正言順地擁有泰安郡(泰山郡)。
另外,孔融從青州刺史變成青州牧,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青州刺史在法理上隻能掌握青州的政權,青州牧在法理上則能掌握青州的軍政兩大權,可以名正言順地“割據一州、擁兵自重”,擁有在州內自由任免各級官吏的權限。
一時間,各路諸侯紛紛歡喜不已,眾諸侯與長安朝廷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雙方“相敬如賓”。長安朝廷在正統名分上仍是天下共主,受到各路諸侯的承認和在名義上的尊奉(如果不承認長安朝廷,自然就沒法戴上長安朝廷送來的官帽),從而偏安一隅地坐享關中地區,至於關東各路諸侯,袁紹、袁術、曹操、韓遂、馬騰、公孫瓚、公孫度、劉虞、劉繇、劉岱、劉焉、劉表、劉寵、孫堅……盡皆在忙著爭搶地盤、擴充實力。除了關中地區,天下一片混亂。此局勢,極其酷似東周末年——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周天子真正控製的地盤隻占天下的一小部分,天下絕大部分地區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互相分割占據並且互相攻伐不休,如今的漢天子也是如此。
孔明沒有像別路諸侯那樣急不可耐地爭搶地盤,擁有青州七郡(齊、濟南、北海、平原、樂安、東萊、泰安)和魯國,他已經十分滿足了,這倒不是因為他“小富即安”或沒有大誌,而是因為他知道:搶地盤容易,治地盤難。青魯二地合計86個縣、約1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超過600萬人口,需要對其進行精心治理、經營、建設、發展、開發。正所謂“貪多嚼不爛”,孔明接下來要把精力投入治理青魯二地,而不是爭搶更多的地盤。
青州牧是孔明的爹孔融,魯國相是孔明的三伯孔謙,魯縣令是孔明自己,毫不誇張地說,青魯二地完全就是孔家的,雖然這種人事安排帶著濃濃的“任人唯親”和“家天下”的味道,但此況也有好處:十分便於孔明做事。孔融也好,孔謙也好,還有孔明,都是孔家人,自然一家人一條心,不存在什麽勾心鬥角、派係紛爭;另一方麵,幾年下來,不但孔明的部下們對他死心塌地、敬若天神,就連孔融、孔謙等孔明的家中長輩也對他“敬畏有加”,可以說,孔明一發話,孔融、孔謙等孔家長輩都會服從。說到底,孔融能先後當上青州刺史、青州牧、右將軍以及被封為魯侯都是托了孔明的福。
孔明第一個治理的自然是軍隊。
孔明的軍隊已經從“魯軍”升級為“齊魯軍”(青州為“齊”,魯國為“魯”),軍士人數也從2萬餘人擴增至6萬餘人,其中,步兵約4.5萬人,騎兵約1萬人,水兵約5000人(主要在黃河上、近岸海域內活動)。為了進一步地加強齊魯軍的正規化建設,孔明毫不猶豫地把後世的那套先進的軍事編製用在了此時的齊魯軍的身上,齊魯軍以“營”為基本戰術部隊:
十名軍士為一班,班內設正副班長各一人;
三班為一排,排內設正副排長各一人,一排合計三十多名軍士;
三排為一連,連內設正副連長各一人,一連合計一百多名軍士;
三連為一營,營內設正副營長各一人,同時設營部衛兵連、營部軍事參謀若幹名,一營合計五百多名軍士(有的加強營可以達到一千名左右軍士);
比“營”更大的是“團”,幾個營為一團,團內設正副團長各一人,同時設團部衛隊營、團部軍事參謀若幹名;
比“團”更大的是“旅”,幾個團為一旅,旅內設正副旅長各一人,同時設旅部衛隊營、旅部軍事參謀若幹名。
在孔明“高瞻遠矚的指導”下,齊魯軍已經有了科學的兵種劃分。其實,兵種這個概念不隻是出現在後世的現代軍隊,古代中外軍隊也分兵種,這是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隻不過,古代軍隊不像現代軍隊那樣有完整而嚴格的軍種兵種劃分,隨著作戰武器、作戰方式、作戰地域的變化才逐漸地分離出一些專業化的部隊,具有一定的兵種性質。一般而言,華夏古代軍隊就單單隻是“陸軍”,沒有“海軍”(更加沒有空軍了),雖然設有“水軍”,但水軍也是陸軍的一部分,在兵種上,普遍地分為四大兵種:車兵(駕駛戰車衝陣作戰的兵種)、步兵、騎兵、水兵。從秦末開始,車兵逐漸地消亡,此時已基本消失,隻剩下步、騎、水三大兵種,就是俗稱的“三軍”,同時,華夏古代軍隊主要不是按兵種進行編製和指揮的,也從未形成陸海並列的兩大軍種體係。三大兵種又被繼續細分,比如步兵分為輕步兵、重步兵、弓弩手、刀斧手、刀盾兵、劍盾兵、盾牌兵、長矛兵、長槍兵、器械兵(展開攻城時負責使用拋石機、雲梯、箭樓、重盾等重型器械的兵種)等;騎兵分為輕騎兵、重騎兵、騎射兵等;水兵分為普通水兵(包括水手、瞭望手、攻擊手、操舵手等)、特殊水兵(潛水蛙人)等。孔明此時做的就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他的超前思想,對日益強大的齊魯軍進行現代化編製、兵種改革。
齊魯軍的兵種被劃分為步兵、騎兵、水兵;
步兵包括:刀盾兵(持環首刀和圓麵的單兵盾)、盾牌兵(操縱重盾)、長矛兵(持長矛)、長戟兵(持長戟)、弓弩手(持弓、弩)、鉤鑲兵(持鉤鑲)、器械兵(操控攻城器械等大型器械,類似於後世的工兵),另有重步兵(重裝步兵)等少數的特殊步兵;
騎兵包括:輕騎兵(輕裝騎兵)、重騎兵(重裝騎兵)、騎射兵(持弓弩作戰的騎兵)等;
水兵包括:水手、瞭望手、攻擊手(船上弓弩手、長矛兵、長戟兵等)、操舵手、潛水蛙人等;
齊魯軍以“營”為基本戰術部隊,這個定義的意思是:在同一個營內,盡是相同的兵種,比如,刀盾營盡是刀盾兵,弓弩營盡是弓弩手。把不同的營進行合理的搭配調度,組成“團”。
根據職責不同,齊魯軍的“營”可劃分為:步兵營、騎兵營、水兵營、弓弩營、盾牌營、長矛營、長戟營、鉤鑲營、器械營、運輸營、醫護營、通信營等。
齊魯軍的總指揮自然是青州牧、右將軍、魯侯孔融,副總指揮不是宗寶,而是宗寶兄長宗員。宗員原是盧植副將,得知老長官盧植棄官來到魯國,加上他豔羨魯軍的強盛和在討董之戰中的赫赫武威,因此跟隨盧植一起前來投奔了齊魯軍。宗員已被朝廷加封為“驍騎將軍”,宗寶則已被朝廷加封為“遊擊將軍”——所謂的“驍騎將軍”和“遊擊將軍”都是雜號將軍,此時的軍職級別由高到低依次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將軍(前後左右將軍)、四征將軍(征東/西/南/北將軍)、四鎮將軍(鎮東/西/南/北將軍)、四安將軍(安東/西/南/北將軍)、四平將軍(平東/西/南/北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和中郎將、校尉、都尉。
齊魯軍裏,軍職級別最高的自然是右將軍孔融,接下來便是宗員、宗寶這兩個雜號將軍,再接下來就是一堆的校尉、都尉。武安國、典韋、太史慈、臧霸、褚燕、管亥、臧洪、管承等將都被封為校尉或都尉。
擁有6萬餘兵力的齊魯軍被劃分為8個旅(每旅人數不同,人數最少的旅隻下轄1個團,人數最多的旅則下轄3個團),由宗員、武安國、太史慈、臧霸、褚燕、管亥、臧洪、管承分別擔任旅長(管承的第八旅正是齊魯軍的水兵部隊即“水師”),典韋不單獨領軍,他仍然擔任孔明的保鏢頭子。孔明現在有一個衛兵營,營長便是典韋。
齊魯軍的現役兵員人數是6萬餘,但孔明能出動的兵力遠不止6萬餘人,因為他建立了預備役體係。青魯二地合計86個縣,每縣根據本縣人口總量按照一定比例建立“民兵部隊”,挑選青壯年男丁實行“半民半兵”原則,忙時勞作,閑時軍訓,教官由退伍的傷殘老兵擔任。這些民兵雖然不像正規軍官兵那樣終日訓練,畢竟他們還需要日常勞作,但他們接受了完善正規係統的軍事訓練,就是合格的預備役兵員,一旦正規軍出現減員,民兵被補充進正規軍,如此,自然大大地好過臨時抱佛腳地征集新兵壯丁,使得正規軍的兵員素質得到良好的保證。
該政策被施行後,報名者眾多,除了保家衛國的樸素思想促使外,孔明給予的優厚待遇也是吸引眾多青壯年男丁報名的主要原因。當上民兵的青壯年男丁都能得到正規軍士兵大約一半的軍餉,說白了,一個青壯年男丁如果一門心思地種田耕地,他的收入就隻有來自種田耕地,但他如果報名參加民兵,在種田耕地閑暇時接受軍事訓練,就會額外得到正規軍士兵大約一半的軍餉,從而在種田耕地之外增加一筆收入。
青魯二地一共86個縣一共成立了86個民兵隊,有的民兵隊因為該縣人口多,所以擁有二三千名民兵,有的民兵隊因為該縣人口少,隻有幾百名民兵,86個民兵隊一共近9萬名民兵。把正規軍和民兵包括在內,孔明能出動的兵力達到約15萬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孔融這個“青州牧”既掌握著青州的政務大權也掌握著青州的軍事大權,但自他以下(除了孔明),青魯二地各級將官都是“軍政分家”,管軍的專門管軍,管政的專門管政,不存在某人又管軍又管政,不存在某個旅長同時還是某郡太守、某個太守同時還是某旅旅長的情況,從而杜絕青魯二地內部產生軍政一體的小派係。——這個規定自然也是孔明製定的,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