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節大戰東部鮮卑(2)
鮮卑軍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慢慢地包圍烏拉鎮,同時,其隊列裏飛馳而出十幾匹駿馬,奔至距離烏拉鎮一箭之遙的地方,馬上眾騎者裏一人舉著一麵白旗。
徐庶笑了笑,他毫無懼色地帶著楊肆、孫濤、李軍、張雲等十幾名武藝純熟的青年新秀策馬而出烏拉鎮,直至對方跟前。
“這裏是我大漢的領土,請你們即刻離開!”徐庶肅然正色地道。
對方為首者不是別人,正是扶羅韓,他滿臉驕橫不屑地道:“這裏是大草原,是我們的地盤,要走的人應該是你們!聽好了,漢人,隻要你們投降,我們就饒你們不死,還會賞賜你們以後能為我們做事的機會,如果你們冥頑不靈、以卵擊石,那你們統統都要死在這裏!”扶羅韓說的是漢語,軻比能醉心於學習漢文化,此舉使得東部鮮卑高層幾乎人人都會說漢語。
徐庶微微一笑:“尚未開戰,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呢!”
扶羅韓哈哈一笑:“羊怎麽打得過狼呢?給我記住了,你們漢人是羊,我們鮮卑人是狼!”隨著他的最後那句話,他身後的鮮卑兵們一起怪笑著發出狼嚎般的怪叫聲。
楊肆冷冷地道:“你們是狼不假,我們可不是羊,我們是人,並且會把你們從狼打成狗!”
扶羅韓頓時大怒,他繼而怒極反笑:“好,好,你們到底是不是羊,我們接下來走著瞧。”
徐庶笑了笑,帶著楊肆、孫濤、李軍、張雲等人勒馬回頭,返回烏拉鎮。
這時,鮮卑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烏拉鎮的包圍,渡過昆都侖河的鮮卑兵也達到上萬人,並且繼續源源不斷。烏拉鎮內,“咚咚咚…”一麵麵牛皮大鼓被敲響,在雄渾有力的鼓聲中,鎮內的漢民井然有序地奔向各自的戰鬥崗位。烏拉鎮隻是一個被孔明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精力、心血做成的誘餌,當地自然沒有什麽鐵礦,理所當然的,鎮子裏也不存在工匠,鎮子裏的“工匠”都是漢東軍正規軍人偽裝的,此時,他們紛紛露出“真麵目”,表現出了原本就擁有的軍人的戰鬥素質和組織性。
“飛蝗弩準備!”
“霹靂炮(霹靂砲)準備!”
“運輸隊快點跟上!”
隨著軍官們的一聲聲大喝,屬於不同兵種的官兵們揮汗如雨地忙碌著。
古往今來不分中外,農耕民族都是很難打得過遊牧民族的,遊牧民族得以無往不利的“致勝法寶”就是戰馬和弓箭,他們靠的就是將此二者合二為一的“騎射”本領,從而無往不利,直到後來一樣東西的誕生,徹底地改變了這個持續幾千年的軍事格局,這東西就是——機槍。後世網上有一句調侃的話:機槍的誕生,使得原本能征善戰的遊牧民族從此變得能歌善舞了。這句話確實不假,在機槍麵前,騎射根本就是笑話,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後世清末時八旗軍的騎兵部隊衝殺英法聯軍的機槍群,結果,八旗軍被殺傷一千多人,英法聯軍隻死傷了幾十人。
這個時代肯定是不存在機槍的,機槍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被發明出來的,但存在跟機槍差不多的武器,就是弩。弩跟弓雖然屬於同類兵器,但兩者在技術上已經出現本質性的區別,弩已經算是一種“機械化武器”,它利用了機械的原理,把弓的“蓄力”和“瞄準”這兩個過程給分解了,使用弓的人必須一邊拉弓蓄力一邊瞄準目標,使用弩的人則可以先拉弦上箭,再不緊不慢地、氣定神閑地瞄準目標。弩是步兵克製騎兵的重要武器,當年,袁紹部將麴義之所以大破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靠的就是他麾下的“先登死士”操控的千張強弩。弩的優點是非常多的,比如:射程遠,弩用機械拉弦,彈力比弓更大,因此射程比弓更遠,強弩可以達到600米,特大型床弩甚至可以達到1000米;命中率更高,弩可以慢慢地瞄準目標,可以固定瞄準目標,自然命中率比弓更高;有的弩可以同時發射幾支、十幾支甚至幾十支箭,其殺傷力、覆蓋麵比弓更強更廣;操作難度低,一個用弓的射手,需要苦練多年才可以達到百步穿楊的水平,但是,一個用弩的射手,隻要稍微訓練一段時間,就可以達到百步穿楊的水平,兩者的難易程度對比鮮明。正因為弩的優點太多了,一個低級士兵、一個農夫都可以用弩輕易地射殺一個艱苦訓練很久的正規軍人、身份高貴的騎士甚至國王,因此,弩在古代歐洲被嚴厲地禁止使用。
弩就像後世的手槍,極大地縮小了體力不同者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舉個例子,一個成年壯漢和一個柔弱少年,兩人空手打架,壯漢必勝,兩人都用刀劍棍棒,壯漢基本上還是必勝,但是,兩人都用弩或手槍,勝負一下子就變成了五五開,因為弩或手槍根本不依靠人的體力。弩或手槍,讓人與人的交戰變得不再依靠體力,從而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可以想象,一個出身高貴的、久經訓練的、武裝整齊的、全套鎧甲的騎士,被一個農夫偷襲,農夫若用別的武器,騎士死亡率會很低,還會反殺農夫,如此,騎士的高貴出身、接受的辛苦訓練、全身上下的盔甲武裝,都會是“有價值”的,然而,農夫若用弩,隻需“嗖”的一下,騎士立馬喪命,他的高貴出身、接受的辛苦訓練、全身上下的盔甲武裝統統地“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弩就像一種“開掛”的武器,它讓弱者可以很輕易地殺死通過付出很大努力才會變強的強者,一下子打破了一種“平衡”,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於是,古代歐洲的統治者們嚴禁使用弩;再比如,太史慈從小苦練弓箭,才達到了百發百中的水平,孔明從來不練箭,他拿著一把弩,一下子就達到了百發百中的水平,如此,太史慈這樣的人不“難受”嗎?他們的苦練白費了。
在東方,對弩的“歧視”是不存在的,並且弩的威力還不斷地得到日新月異的發揚光大,不過,弩是受到嚴格管製的。
弩的優點是很多的,但它肯定也有缺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因為結構複雜、工藝繁瑣,所以造價十分不菲,一把弩的造價頂得上幾把、十幾把甚至幾十把弓;第二,因為結構複雜、工藝繁瑣,所以沒有弓那麽輕便,殺傷力越大的弩,結構越複雜,工藝越繁瑣,繼而越笨重。
弩的這兩個缺點對孔明而言,不算什麽,第一,他有的是錢,第二,他的軍隊在烏拉鎮是用弩進行防禦作戰,不是用弩進行進攻作戰,再怎麽笨拙沉重的弩,都可直接安在圍牆上。因為孔明財大氣粗,加上擁有馬鈞等良工巧匠,漢東軍的“弩”堪稱獨步天下,新式弩層出不窮。此時,在烏拉鎮的圍牆上,五百多台“固定連環複合弩”已經準備就緒,這些“固定連環複合弩”很笨重,但威力驚人,射程高達800米以上,一台可連續射出十波弩箭,每波三十支弩箭,因為馬鈞設計出了一種巧妙的“箭匣”(類似於後世槍械的彈匣)可以迅速地給弩弦裝填下一波弩箭,換而言之,五百多台“固定連環複合弩”可連續射出一萬幾千支箭,形成一場又多又密、又快又狠的箭雨暴風,並且一台“固定連環複合弩”隻需三名軍士操控。
當第一台“固定連環複合弩”被馬鈞等工匠製造出來並且在實箭演示一遍後,親眼目睹它的強大威力的孔明忍不住歎息:“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啊!”
這種“固定連環複合弩”因為名字太拗口囉嗦,因此,漢東軍的官兵們為其取了新名“飛蝗弩”,意思是它的弩箭就像飛蝗一樣鋪天蓋地、奪人性命。一台飛蝗弩造價超過一百萬錢,並且,飛蝗弩使用的“飛蝗箭”也必須是特製的,長約五尺,有大拇指粗,材料為精鋼镔鐵,如此,才能讓飛蝗弩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化,同時,特製的弩配特製的箭,使得箭被射出去後,就算被敵方繳獲,敵方也無法使用。——這樣的飛蝗箭,造價可想而知,打造大批的飛蝗箭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也是可想而知,但孔明不在乎,他有的是錢,於是他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