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339節鑄造貨幣

第339節鑄造貨幣

  貨幣在後世通常被分為三種:金屬貨幣、紙質貨幣、電子貨幣。此時自然隻有金屬貨幣,紙質貨幣出現在宋朝,電子貨幣更是出現在後世。紙質貨幣固然具有很多優點,但孔明肯定不會在眼下發行紙質貨幣,根本原因是此時還不存在有效的紙質貨幣防偽技術,一旦發行了,就容易被偽造,繼而引發金融體係和社會秩序的大混亂。後世的各國政府之所以會發行紙質貨幣,原因有二:第一,各國政府獨家地掌握著紙質貨幣的防偽技術,民間極難偽造,無需擔心出現大規模的假幣;第二,金銀這兩種貴金屬除了“值錢”以外,在後世的工業領域內也是有著非常廣泛、非常重要的用途的,但在眼下,現代工業根本就無從談起,金銀沒有“實際用途”,就是單純的“值錢東西”,在後世,金銀需要大量地被用於工業,不能大量地用於鑄造金屬貨幣,在此時,金銀就是用來鑄造金屬貨幣以及製作金銀首飾的。


  經濟學是一門高深而複雜的學問,貨幣也是一種奇妙而有趣的東西。很久之前,人類的貨幣以貝類為主,後來,發展到眼下,以金屬貨幣為主,上千年後才會發展成以紙質貨幣和電子貨幣為主。金屬貨幣的原材料正是貴金屬,主要是金、銀、銅三種,也有鋁、鉛、鐵等,比如,曆史上,拿破侖的皇冠不是用黃金做的,而是用鋁做的,因為在電解鋁技術被發明前,鋁比黃金更昂貴。就說華夏,在秦朝和秦朝前是不存在銀錢的,貨幣是銅錢、鐵錢等,因為銀產量非常低,銅、鐵產量較高,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鐵的產量越來越大,價值越來越低,鐵錢開始消失,銅錢成為主流,到了漢朝,銀錢開始出現,但使用率比較低,銅錢仍是主流,這是因為華夏本土銀產量不算高,加上受到生產力的限製,華夏本土開采不出足夠滿足市場需求的銀。銀錢在華夏被大規模地使用是在明朝、清朝時,並且還是搭了歐洲人進入大航海時代的“順風車”,當時,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西班牙人在美洲(主要是在墨西哥地區)發現了巨額銀礦,以此鑄造了不計其數的“西班牙銀元”,成為當世的“國際貨幣”,明清二朝國庫裏的白銀隻有少部分來自國內開采,大部分都是跟西班牙等外國進行貿易從而獲得的。


  簡而概之,在秦朝和秦朝前,主流貨幣是銅錢、鐵錢,進入漢朝後,主流貨幣隻有銅錢,鐵錢消失,同時出現銀錢,到了明清時,銀錢大規模地流通,但銅錢沒有消失,跟銀錢一樣都是主要貨幣。至於金錢,從古至今都是最值錢的貨幣(雖然鋁錢曾短暫地取代金錢的地位,但最終還是讓位給金錢)。眼下,銅錢最流行,銀錢存在,但數量很少,金錢基本上不存在,因為黃金產量太少了,除此之外,香料、絲綢等物也屬於硬通貨,不過,它們在嚴格意義上隻是商品,不是貨幣。


  長期以來,孔明跟國內各路諸侯展開頻繁貿易,還開始跟海外多國展開貿易,除了糧食、戰馬、耕牛、絲綢、香料等“硬通貨”,他隻收黃金和白銀,因為金銀屬於“絕對的硬通貨”。


  金屬貨幣之所以具有貨幣價值,因為做成它的金、銀、銅本身就具有價值。在保證純度、質量的情況下,金錢、銀錢、銅錢都是“很純的”,如果故意往裏麵摻加雜質(主要是鉛鐵),進行冒充偽造,雖然在重量上可以達到要求,但外觀成色一看就知道有問題,所以說,金屬貨幣的貨幣價值是建立在它的材料的本身價值上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可靠性”是十分高的。


  孔明想要鑄造貨幣,那麽,他有這個權力嗎?從嚴格意義上講,他沒有。鑄造貨幣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即朝廷才擁有的權力,他隻是地方政府的頭子,哪有權力做這種事?然而,出於眾所周知、無需多言的原因,隨著東漢朝廷的名存實亡,各地有實力的諸侯軍閥紛紛地幹起了“私鑄貨幣”的事情——在後世,地方政府是無法幹出這種事的,因為地方政府沒有中央政府才擁有的紙質貨幣防偽技術,在眼下,中央政府可以鑄造貨幣,地方政府也幹得出,因為鑄造金屬貨幣沒有什麽太高的技術含量,隻要擁有模具、熟練的工人、充足的金銀銅等金屬材料即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董卓,他在盤踞長安期間大肆地鑄造錢幣(主要是銅錢)從而搜刮民脂民膏,就算東漢中央政府即東漢朝廷,在這件事上也做得很惡劣,比如漢靈帝,他就大肆地鑄造“差錢”從而搜刮民脂民膏,漢獻帝和董卓的做法原理是完全一樣的:鑄造質量很差的錢幣,強迫民眾使用,強行地將其推入市場進行流通,比如,一塊銅,按照標準,它隻能被鑄造成十枚“質量有保證”的優質銅錢,但漢靈帝、董卓等人卻把它鑄造成二十枚甚至三十枚“粗製濫造”的劣質銅錢,如此,同樣的一塊銅,原本隻能買到十份貨物,變得可以買到二十份甚至三十份貨物,老百姓的財富積蓄被大大地縮水,雖然漢靈帝、董卓等人通過這種手段搜刮到了大量民脂民膏,卻使得市場上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繼而就引發了金融體係混亂、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等惡劣後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個“亂”包括各方麵、各領域,貨幣也在其中。在眼下的全國市場上,充斥滿了各種各樣、雜七雜八、材料亂七八糟的錢幣,完全失去了貨幣的實際價值、使用價值、流通價值。於是,“以物易物”這種最原始的方式成為交易的主流,諸侯們之間、老百姓之間基本上都是以物易物,糧食、布帛、戰馬、耕牛等實物直接進行“交換式的交易”。毫無疑問,這種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固然有效,但隻能“救救急”,不是長久之計。孔明希望漢東的經濟可以越來越繁榮發達,自然而然,在這個大前提下,漢東需要一種穩定的新貨幣,倘若一直維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一來麻煩,二來不利於經濟的良性發展。漢東經濟繁榮發達,市場上的商品實物數量迅猛地增長,從而需要數量龐大的、穩定可靠的法定貨幣。


  孔明鑄造貨幣,肯定是大量地鑄造銅錢,少量地鑄造銀錢,不鑄造金錢。


  漢東境內的大型銅礦、大型銀礦十分稀少,但孔明不愁鑄幣的原材料問題,第一,他跟江東關係良好,江東境內盛產優質銅(主要在豫章郡),他可從江東購入大量優質銅;第二,他在這些年裏左撈右撈、左刮右刮、左賺右賺,已經在手裏積攢下了數量龐大的銅、鐵、金,擁有非常充足的銅銀原材料。在孔明的“私人小金庫”裏,銅錢、銅塊、銀錢、銀錠、金錢、金餅……堆積如山。漢東在孔明治理下號稱“三多”,哪三多?人多、糧多、錢多。論起軍事實力,漢東是全國最強的,論其經濟實力,漢東更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最強的並且沒有“之一”。


  孔明在他的辦公室裏,他麵前的辦公桌上擺著三個木盒,一個裝著銅錢,另一個也裝著銅錢,還有一個裝著銀錢,這三種錢正是他打算發行的“新貨幣”。


  鑄造錢幣的事情被孔明交給了孔雲穎,孔雲穎是冶鐵高手,他極其擅長鍛造、製造鐵器,鑄造錢幣跟鍛造、製造鐵器是異曲同工的事情。對於孔明交付的任務,孔雲穎可謂駕輕就熟。


  孔明看著就在他辦公桌對麵的孔雲穎,笑道:“來,跟我好好地說一說你鑄造的錢幣吧!”


  “是,少公子。”孔雲穎侃侃而談,“少公子,兩漢四百年以來,錢幣式樣版本非常雜亂,最好的錢幣以吳王劉濞鑄造的‘吳錢’和鄧通鑄造的‘鄧通錢’為首,因為這兩種錢幣做得十分精美,分量和成色都屬上佳,所以它們在被投入市場後,立刻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各地老百姓都優先地收取、積攢吳錢和鄧通錢,不願意使用別的錢,從而把別的錢比了下去,慢慢地把別的錢從市場上驅逐了出去。從先秦起,私鑄錢一直都是禍亂市場的主要源頭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朝廷和官府鑄造出來的錢幣往往工藝簡單、製作粗糙,十分容易仿造和偽造,比如,漢初的錢沿襲秦製,沒有圍邊(銅錢邊緣一圈的凸出圓環),於是,這種錢可以被人刻意地剪掉邊緣一圈,七八個被剪下來的邊緣一圈就能熔合再鑄一枚錢,七八個錢就變成了八九個錢,無數人爭相幹這事,導致錢幣失衡、市場混亂,直到呂後(呂雉)重新整頓幣製,增加銅錢圍邊,才杜絕了這種事的發生;二是朝廷和官府自身也不幹淨,為了搜刮民脂民膏,鑄造不足量的劣錢濫竽充數,行此飲鴆止渴之事,三是銅產量趕不上市場的需求,銅價不斷上漲,從而使得私鑄錢有利可圖並且還是有暴利可圖,刺激得一批又一批不法之徒冒著殺頭危險前赴後繼地從事這種違法犯罪、禍國殃民的勾當。少公子,你發行的新錢想要占據市場主流,就必須效仿劉濞和鄧通的做法,追求質佳工良,做得質量上等、工藝複雜、樣式精美,規以嚴格標準,花之較高成本,做得分量越足,自然就越難以被仿製偽造,另外,少公子你還必須嚴厲地打擊仿製偽造新錢的不法行為,施以重刑、震懾人心,如此,新錢方能無憂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