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灌輸思想
通過林慶良的‘尚品軒’酒樓菜品的號召效應,也推動了諸如鵝、鴨、牛、羊、水產品的推廣養殖,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嚐到甜頭的老百姓就會自覺的投入到產業化生產當中去。
由於曆朝曆代都嚴禁耕牛的宰殺,所以老百姓沒有吃牛肉的習慣。
但在這五代亂世,其實卻執行的並不嚴格。
為此,李翊頒布了宣撫使令,允許百姓規模化飼養肉牛。
為了提供優良的肉牛品種,雲南商行建立了肉牛養殖場,優化繁育了當地肉牛品種——盤江黃牛。
這種牛肉不但生長周期大大縮短,而且肉質鮮嫩、美味可口,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值得慶幸的是,自古至今都有節日消費的傳統觀念,要想把它深入推廣下去,也是有先優勢的,因此李翊對它的前景還是充滿了信心的。
為今之計,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增加百姓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在這個低水平發展階段上,盡可能的使人們的意識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李翊考慮再三,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要在文化模式上有一個突破,才能帶動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意識,才能為‘假日經濟’注入活力和動力。
正本需要清源,提高官員們的這種意識成了目前最迫切的工作。
李翊不斷的向他們灌輸新思想、新見解,讓他們在這方麵有所感知,提高開展各項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他們的思想走在大多數人的前頭。
為此,李翊首先把閑置已久的孫德成的王宮,前半部分辟為一個讀書娛樂場所,允許任何人在那裏售賣書籍、購書、讀書、休閑娛樂,起了個名字叫‘閱微書院’。
前殿專門是出售圖書的,通過雲南印書館印製的第一批書籍,像‘唐詩摘抄’‘史記’‘詩經’‘道德經’‘大漢律法’‘常用字典’‘大唐風物誌’等等。
甚至連李翊剽竊的那些宋詞,也被宛如精心編纂後,起了個名字‘潤之詞作集’,而且還印刷了三百冊,也堂而皇之的出版銷售了。
在這些圖書裏麵,最重要的就是‘常用字典’了,它可是李翊組織了一批宿儒,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編纂完成的,共收錄了常用字三千個左右,生僻字七百多個。
雖然知識範圍比較簡單,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普遍的知識水平來,三千字的字典就足夠使用了。
李翊自己手頭上還放了一本,沒事還查查繁體字的寫法呢!
這項工作早在一個月前就完成了,現在一次性的印刷了三千冊,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幾,這些圖書就銷售殆盡。
李翊也是十分感慨啊!老百姓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根本就沒有書讓他們讀啊!
而且昂貴的圖書價格已經讓人卻步,普通老百姓哪有閑錢去購買書籍,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以借書為主。
通過批量印刷的規模效應,書籍的價格直線下降,書籍的銷售量也大幅提高了。
但雲南印書館的印刷能力有限,雖然技術相對先進,但是印刷量對於他們來,實在是太大了。
他們沒白沒黑的加班加點,還是滿足不了人們購書的熱情,李翊也隻好下決心擴大規模了。
王宮的正殿設置了桌椅板凳,作為一間圖書館使用,隻要花很少的錢辦理一個閱書證,就可以在這裏一看到晚。
裏麵的圖書也大都是李翊安排人搜集的,包括一些漢唐兩晉時期的珍貴書籍,帛書、手抄本、雕版印刷書籍等等,而且還增加了大量仿製的線裝書,基本都可以在這裏找到。
王宮的廣場上,設置了一些簡單的體育娛樂設施,像什麽秋千啦、單杠、雙杠啦,下棋、乘涼的亭子什麽的,很快就成了百姓們最愛來的休閑場所。
王宮的後麵還有二三十間屋舍,把它們全部隔斷起來,被用作雲南印書館的廠房。
在這裏,每都有數千冊圖書印製出來,並銷售到雲南各地,甚至是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去,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過李翊的言傳身教和刻意熏陶,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雲南的官員和百姓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響。
雖然還不能充分接受李翊帶來的新思想,但是像‘搞活流通’、‘產業開發’、‘民生工程’、‘招商引資’等新鮮名詞,對於他們來,早已是耳熟能詳,琅琅上口了。
初戰告捷,李翊的信心更足了。
有了這個堅實的基礎,雲南的未來就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如果朝廷能夠允許雲南自行改革的話,更多的產業就會應運而生,老百姓們的日子也就會越來越紅火,這是完全可以預見到的。
通過文化先行政策,逐漸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百姓們不但津津樂道於李翊的新政,也被李翊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人心、士氣空前高漲,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
特別是中秋節過後,朝廷頒布了允許雲南變革的詔書,使得李翊的心裏滿懷鬥誌和希望,摩拳擦掌的,準備大刀闊斧的將改革進行下去。
隨著這份詔書到來的,還有朝廷對逯龍等人的任命書。
為了盡早讓逯龍安心,讓六夷各部落穩定下來,也為了早日得到六夷部落製作兵器的高超技術。
李翊和林易帶著朝廷任命六夷部落的詔書,迫不及待的趕到猛羅部落,召集了十七個部落的酋長,宣讀了朝廷的任命詔書,確立了逯龍在六夷部落中的領導地位。
為了表示回報,六夷各部落向雲南官府敬獻了九百把製作精良的樸刀。
這些樸刀的刀身堅逾金鐵,刀口鋒利無倫,看得出烏蠻人的兵器製作水平實在是無可挑剔。
得到這些精良武器,李翊雖然滿心歡喜,但是最高興的還是簡錚這家夥了。
在裝備了宣撫使府的親兵三百把後,其餘的六百把,立馬被他討要了去,組織了一支四百人的樸刀營,經過日夜訓練,成了寧州一支最重要的防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