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可喜變化
所以,李翊發出招聘啟事,並安排各州縣向上推薦,經過層層選拔和考核,十六名具備基本機巧製作技能,對火藥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有誌於火器研製的青年被選拔了出來,全部集中到雲南講武堂,由李翊和林慶良進行授課,係統的學習了火藥原理和配製,火器生產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項等知識。
當然,李翊和林慶良也不過是一知半解,不少東西還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所以,要想讓他們真正成為火器人才,還需要靠他們自己的悟性和探索。
可喜的是,這十六人中有兩個人才思敏捷,經過李翊和林慶良的悉心點撥之後,迅速掌握了火藥的相關知識,並能熟練運用到生產製作中去。
最讓李翊欣賞的是一名叫馮杞的青年,他本來就是一名山中的獵人,從就善於鑽研機巧事物,曾經獨立製作了一把火銃,用以上山狩獵,而且使用效果奇佳。更難能可貴的是,此人思維縝密、慮事周詳,對火器研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快就讓我對他刮目相看了。
而另一名叫習關的青年,也是李翊想當看好的。他的動手能力很強,稍加點撥就能領會我們的意圖,無論是配置火藥還是製作奇巧機關,都有他獨到的賦,很快就成為了火器局的骨幹人才。
李翊在九鄉這個地方另外劃出了一塊僻靜的地方,專門作為火器局的研製基地,並配屬了近百名軍卒嚴密防衛。由馮杞作為火器局的局正,習關為局丞,組織了數十名能工巧匠,迅速投入到了火器局的籌備工作中去。
而李翊和林慶良不時前往指導,指明研製方向,共同探索火器改進方法,使得火器局的工作已經很快開展起來了。
轉眼間已經到了四月末了,李翊來到這個時代也整整的一年了。雖然其間酸甜苦辣都已經嚐過,喜悅、快樂、煩惱、痛苦、恐懼都曾經和自己做伴,但是李翊卻已經安之若素,把這裏當成了自己最溫馨的家園,而且今後還要繼續努力前行,爭取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現在的雲南,各方麵都已經走上了正軌,這也是讓李翊最感到欣慰的地方。經過這一年的打拚,雲南的財政收入逐月猛增,特別是把雲南商行交給魯立展打理後,各項產業收入直線上升,按最近十個月的初步估計,包括雲南銀行的利息收入在內,官府所得收入已經超過了一百萬緡,而且還在迅速的增加之中。
雖然雲南推出了很多的惠民措施,因此消耗的資金在財政收入中占據了比較大的比重,但是雲南人口的增加,經濟貿易活動的活躍,都使得稅收收入成倍遞增,遠遠超過了支出的增長水平。
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苛捐雜稅的減少,福利保障水平的完善,使百姓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收入普遍提高的情況下,交投活躍,人們的消費能力大大增強,社會產品交易量大幅增加,也使得財政收入隨之水漲船高,再也沒有了以前捉襟見肘的窘困情況了。
現在這個季節,雲南此前推廣的棉花已經播種完畢,而去年種下的麥已經開始返青了,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雲南大規模的麥收獲季節就要來到了,而現在正是最關鍵的時候。
所以,為了更充分的了解雲南麥的生長情況,以便更好的加以推廣,我決定到雲南種植麥的產地看上一看,也好規劃下一步的種植計劃。
去年不遺餘力的推廣麥種植,但是響應者卻不多,除了九百畝官田全部種上了麥和棉花,其餘的地方百姓都還抱著觀望的態度予以對待,使得整個雲南也就隻有十幾處麵積不大的麥種植地,總的種植麵積也不過兩三千畝而已。
當然雲南山地很多,本來耕地數量就少,老百姓也不舍得把有限的土地,拿來種植還不了解的麥,所以這第一年的推廣遇到阻力也在情理之中,等到麥豐收了,高出稻米數倍價格的麥就會引起老百姓的興趣,推廣起來就會順利的多,農民們的收入就會大幅度提高。
由於麥的種植地僅限於十幾處地方,而且都在寧州的西部,所以李翊在考察了那長勢喜人的九百畝官田之後,就帶著司戶參軍江華,和兩名對麥種植有相當經驗的執事吏員,以及連駿、淩風、勒蒙、林遲等十來名親兵,向著寧州西部趕去。
沿途經過林家堡和郭家寨等地,李翊都沒有進去看看,雖然他們那裏也大量種植了麥,但是他們可是不折不扣的先行者,種植經驗已經相當豐富,也不需要再過去予以指導,所以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西邊剛剛開始種植麥的幾個村莊,包括此前和自己並肩作戰的杜家莊、秋家莊等產糧大戶。
一行人走到離平陽關還有十幾裏的時候,折向南行,穿過幾座山包,來到了一片地勢開闊的所在。
這裏分布著秋家莊、陳家崗、雪狗屯、杜家莊,以及前些日子在此激戰的竹籠溝等村落,而那冉彥超、鳳心妍伉儷的鳳鳴寨想必也在這個地方附近。
這一大片村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一眼望不到邊的莊稼地裏麥苗青青,萬頭攢動,麥長勢很是喜人。而一條叫做‘牛欄江’的河流由北往南從此穿過,使得這一帶水源非常的充足,正是種植糧食的最佳所在。
一行人棄馬步行,一邊欣賞著這醉人的田園風光,一邊查看著麥苗的長勢情況,隨行的王執事和滕執事細細查看之後,對這裏莊稼的生長情況評價很高。
起來這邊的鄉民已經初步掌握了麥的種植技術,雖然現在種植麵積還不是很大,但是隻要農民嚐到了甜頭,下一步推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這時候,地裏已經有三三兩兩的農民正在忙活,李翊派人上前詢問後才知道,這個地方叫做雪狗屯,是最靠近官道的村子,但是整個村子人口不到百人,麥的種植數量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