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五旨連發
朱由檢不知道明年-也就是崇禎元年,所發生的那三起兵變,是不是和自己幹掉魏忠賢有關,因為原因都是欠響銀饑餓所致啊。魏忠賢當權這會兒,這九邊軍餉籌集、下發的那算是充盈、及時。對於這幾次兵變,朱由檢還是很擔心,內心充滿了憂慮:
七月二十日,薊鎮兵變,薊門駐軍由於饑餓索餉;
七月二十五日,寧遠兵變,遼寧寧遠軍中四川、湖廣兵因缺餉四個月,發生兵變,其餘十三個營起而應之,縛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於譙樓上。八月初,袁崇煥與兵備副使郭廣密謀,誘捕其首惡張正朝、張思順,斬首十五人,平定了兵變;
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兵變,固原(今寧夏固原)發民兵變,當時邊兵缺餉,士兵乘農民起義爆發之機,一齊造反,劫奪固原州庫。巡撫胡廷宴與延綏巡撫嶽和聲互相推諉,嘩變士兵多加入農民起義隊伍。
看到了吧,都是在魏忠賢掛掉後(倒不是說,離開了魏忠賢不行,而是沒有了一個過渡,直接斷檔了),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欠響。
除此之外,還有全國性大災荒,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朱由檢安定好了自己的大後方-後宮,現在又在為明年的這些頭疼事開始籌劃了。
糧餉問題必須解決,這中間不光是戶部錢糧不盈實,還有一個很嚴重問題就是:下發過程中的層層扒皮克扣兵餉、吃空餉!這個頑疾必須根除,否則發下去的餉銀再多也無濟於事。
太和殿是開大朝會的地方、英武殿是皇帝開小朝會的地方、乾清宮是皇上休息睡覺的地方。但是這幾個地方留給朱由檢的隻是痛苦的記憶,特別是那些讓他感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陳設,他非常的不喜歡,看到這些就會勾起一些不好的記憶。他要另避空間,給自己弄個讓自己即能舒心處理安住、又能安逸的休息的場所。
太和殿他隻是略加清理了一番,所用之物稍加更換,其它的到也沒用大動,畢竟這裏幾乎天天在用;
而英武殿和乾清宮則不同,他都要進行大的修繕,但是花費不能太多,又不是重新蓋房子,隻是把裏邊的房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拆分、隔離。英武殿很快就完工,裏邊著實敞亮了不少,進來就能感覺呼吸順暢了不少。
乾清宮倒是費了他不小的心思,臥室被安置到了正東側而且是南北通風極佳,采光也很好,隻不過就是出了臥室不再是客廳了,朱由檢把這臥室給分割成了一個獨立的房間,還置了個小院子,倒也顯得幽靜、舒雅,這裏隻能從正南門進去睡覺;正西側的耳房,也被朱由檢弄成了一個臨時休息的地方、如辦公累了,就在此處稍躺一會;中間的原先的客廳,則被朱由檢能成了一個標準的書房,辦公用具一樣俱全,朱由檢的設想,是在這裏可以單獨接見大臣,屬於小朝會中的小朝會。整個乾清宮的院子都被朱由檢安排人手進行修繕,要有讓人一踏進到院子,就能感知到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在裏邊。
這不,剛從太和殿返回的朱由檢,就直接來到了書房,就急吼吼怒道:“現在的朝堂,幹不了什麽大事,都看著魏忠賢的眼色行事,好吧,朕暫且不動你們。等朕安排好了就有你們好看的,再這樣光出工不出力的就有你們好看的!”
回頭看到了王承恩站在一旁,朱由檢衝他招招手:“承恩。”
“微臣在。”王承恩快步向前來到崇禎身旁垂手應聲,雖說嘴裏說著“微臣”,但是他還是覺得太監在皇帝麵前就應該稱呼:老奴、奴婢的合適。但是,知道皇上不喜歡這種稱謂,也不敢亂來:臣就臣吧。也許是身體上的缺陷,導致的心理上的陰影在作祟。
朱由檢看著這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看著自己長大的“大伴”:“你說魏忠賢會死心塌地的做好這商稅改革一事嗎?”
“陛下,微臣覺得,這魏忠賢是個聰明人,他應該知道怎麽做才能保住他的身家性命。還有他那些朋黨也是如此。”王承恩略做停頓想了想,接著說到:“他們的家人、後輩應該留在京師。陛下,京師治安要比其他地方好上太多,您說是嗎?”說道這兒,王承恩便守住了話頭。
朱由檢認真的看了看王承恩,大有深意的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由感歎:是一個即忠心又有能力的可用之人啊。
“汝之深意,朕明了。那找個時機就給魏忠賢他們幾個下道旨意吧,就說為免除其後顧之憂,他們的家人子侄之安危朕擔之。要他們放手大膽的去做,朕在京師看著呢!”朱由檢接納了王承恩的這個建議。
朱由檢雖然感到,這大明即將開始的亂局如麻,但也得一件一件的來解決不是嘛:“得讓帝師孫承宗到北京來一趟了,朕還有很多事需要這樣的幹練老臣來擔當的,誰讓這天下動蕩呢不安、時局不穩呢。老大人對不住了,安度晚年以後再說吧。”
朱由檢在書房裏轉了幾圈,看了看自己的書房,還有幾處不盡人意的地方,隨即安排人盡快完善。
來到書桌前,朱由檢揮筆連寫了幾道聖旨:幾個少壯派得以重用,老忠臣幹吏更是得到了重用。
第一道聖旨:宣孫承宗任九邊總督,速速入京赴職。
第二道聖旨:任都督趙率教為總兵官,鎮守永平、薊州,轄馬鬆、大石、曹牆八路,並兼顧、協防喜峰關等幾處相鄰的長城防務。要趙率教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點,充分發動百姓的積極性,固城、屯田。(趙率教任前屯衛總兵時就能做到愛民親民且知兵,還能夠親力親為的為老百姓示範農作、分發耕牛。朱由檢也是為了防患薊鎮兵變動搖根本而做的的提前部署。)
第三道聖旨:裁撤遼東經略一職,任前鋒總兵官祖大壽為遼東總兵官,鎮守遼東所屬錦州、寧遠、覺華島、前屯衛等重鎮,並重點加強炮船建造來曾強覺華島的防務,打造一個堅固的後勤基地。要祖大壽充分發動遼東百姓,要他們時刻有抵禦後金來犯的準備而參與到固城、固島的建設中去。
朱由檢還特別強調:要求祖大壽不得克扣軍餉,吃空餉,特別是外兵更是如此。
第四道聖旨:任命總兵滿桂為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喜峰、居庸關長城一線。要滿桂固長城的同時加強與蒙古朵顏部、察漢部的聯絡,增加感情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還可多多吸納善騎射的蒙古兵源。(滿桂性格很適合與蒙古部落溝通)
第五道是中旨:即刻宣毛文龍入京覲見,但是此道聖旨,確實需要秘密發出去,所以隻能作為中旨了,知道的人不能太多,安全起見嗎。
至於為什麽任命祖大壽為遼東總兵官?這裏邊朱由檢是有想法的,他知道,雖然後來祖大壽投降了,但那也是他被逼無奈沒辦法的選擇,或許還有朱由檢自己還有點責任在裏邊呢。但是祖大壽還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可以說他和皇太極死磕了大半輩子,並且他的能力都被自己的對手皇太極所欣賞。
祖大壽馳騁沙場多年,大量的殺傷了後金官兵。
崇禎二年(1629年),祖大壽隨袁崇煥入衛京師,重創後金軍。袁崇煥下獄後,祖大壽氣憤率兵東歸。後被袁崇煥召回,與後金死戰,收複永平等四城,仍鎮錦州。
崇禎四年(1632年)七月,祖大壽被後金軍圍困於大淩河城。被困三個月後,祖大壽詐降,大壽見錦州巡撫邱禾嘉等攻大淩河,乘機率祖澤遠等20多人突圍入錦州城,此時皇太極已派人將祖大壽避在永平的部分家族劫到沈陽,大壽不予顧及,繼續與後金相敵。當年皇帝為祖氏建石坊一座,孫承宗為石坊題字為“忠貞膽智”、“廓清之烈”。崇禎九年和崇禎十一年、十二年,祖大壽奉皇帝三次率兵南下,打擊突入內地的清軍。
崇禎十四年(1642年)清軍死死困住錦州城,鎮守錦州的總兵祖大壽雖數次突圍,均未成功。當年八月,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大軍增援錦,卻被清軍擊潰,退縮於鬆山城中,崇禎十五年(1643年)二月,鬆山城破、洪承疇、祖大樂等被俘獲。當時,被圍困一年的錦州,城中已是戰守計窮,糧盡食人,人骨成堆。三月,祖大壽聽予鬆山城破,拔劍自刎,被部下急救起,三月十日,部下將七十多歲的祖大壽抬出城外降清。
總的來說,祖大壽應該算得上是個忠臣,而且祖大壽即可統領騎兵野戰,還可固守城池堅守,又能熟練使用火器,可以說是個難得的將才。
至於袁崇煥還用不用這個問題,朱由檢已經給了自己一個腹稿:用!當然要!而且還是要重用!隻不過,用的地方肯定不會是遼東這裏了。朱由檢真不敢把袁崇煥放到放到這個地方,對當年的那個“寧遠大捷”、擅殺毛文龍,朱由檢還是心存芥蒂的。
所謂的“寧遠大捷”,朱由檢認為,那隻不過是後金部隊沒有打下寧遠城,而且是傳聞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火炮擊傷而“被迫”撤軍的,為什麽“被迫”還要加個雙引號呢?因為,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努爾哈赤撤軍後大半年才掛掉的,期間他還“出席”過很多的軍事、“外交”活動,所以火炮擊傷一說很難站住腳。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撤軍是在覺華島被攻破後進行的,後金在覺華島上殺了幾千的商人好幾千的百姓,光搶的軍糧就有上百萬石(有人說都燒了,根本就沒搶到什麽,說這話的人你自己相信嗎?),一百多萬石的糧食什麽概念,這可是足夠努爾哈赤的近10萬大軍什麽都不幹吃上一年的。真不知道當時袁崇煥為什麽抗命拒絕將覺華島的軍民、錢糧進寧遠城,或許袁崇煥根本就沒料到有大海相隔的覺華島會被攻破吧,可當時天氣太冷,連海麵都結成了堅硬“陸地”,哪還能阻擋得住後金大軍上島啊。即便是猶如一些人所說的糧食都燒了,那幹嘛不按著命令把錢糧、人畜接到寧遠城裏邊,那也不至於守軍挨餓啊!這是個謎,或許永遠是個謎了。
你說努爾哈赤當年得了這麽多的錢糧,他還和你在寧遠死磕個什麽勁啊,他是撤下軍隊來搬運錢糧去了,實在搬不走了也給燒了個幹淨。大明又一次血虧了,巨大的血虧啊。
想到這些太心煩,朱由檢晃了晃腦袋,把寫好的前四道聖旨遞給王承恩:“到內閣,讓他們速速票擬,你再批紅,即可頒發。”
朱由檢又拿過另外的那第五道聖旨:“這個是中旨,你即刻派人秘密前往東江鎮,將此聖旨親手交給毛文龍,務必保密。速去!”
王承恩領旨,速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