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謀略大草原
朱由檢是個非常自律的帝王,對待後宮的一後二妃可謂是不偏不倚,有規律的遊走於三宮之間。他現在就堅決的拒絕了由她們來乾清宮侍寢的慣例!那樣太沒意思了,這樣多好啊,還可以換換環境調解下心情,最起碼不至於審美疲勞吧,再說咱朱由檢又不是好色之徒。他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處理公務上,都很會進行自我調節,有時間還會獨自一人在乾清宮休息段時間。如此一來,好處顯而易見!不光後、妃們滿意,他朱由檢自己現在也是精神頭十足,還映襯著在處理國事方麵也顯得精力旺盛、遊刃有餘的樣子。
說起帝國大事,朱由檢從來不敢馬虎,特別是對外軍政方麵,現在除了在遼東方向和後金焦灼的戰事外,朱由檢現在還將目光投向了,上一世自己一直比較忽略的塞外大草原。
由於林丹汗對喀爾喀五部兼並,致使察哈爾屬部很是恐慌,導致敖漢與奈曼二部於天聰元年-天啟七年六月間叛逃至後金,並與後金簽訂反察哈爾的軍事同盟。
就如後世,小倭國規劃的戰略部署那般:若想吞並中國,必先征服蒙滿!現在的後金雖然還沒有取大明而代之的野心,但是也有要吞並蒙古草原的想法。朱由檢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後金還會有後續的動作,林丹汗愚蠢的執政方略的也在給後金不斷地創造著機會。
當得知敖漢與奈曼二部與後金簽訂反對察哈爾的軍事同盟後,愚蠢至極的林丹汗不光不知道思過,抓緊修好與其他部落的關係,反倒是還做出了更為出格的事:他唯恐其他屬部也紛紛效仿敖漢與奈曼二部所為,故而發兵比自己弱小的乃蠻(奈曼部的餘部)、黑石炭(克什克騰部)等部,並將他們一戰吞並,隻留下了拱兔(阿剌克綽特部)一家,拱兔部駐於寧遠邊境,對察哈爾最為恭順。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拱兔也很快被察哈爾一並兼並。
林丹汗這種自撤藩籬行為加速察哈爾各屬部投奔後金進程。可見,由於對林丹汗兼並政策的不滿,察哈爾各屬部貝勒開始投奔後金,最終導致察哈爾汗庭東南與後金之間的屏障全部喪失,所以西遷哈喇慎、土默特與鄂爾多斯等西部蒙古諸部。
想到此處,朱由檢不由得搖了搖頭:鼠目寸光的林丹汗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但他知道,這個察哈爾.林丹不光鼠目寸光,而且還是個豺狼,一頭愚蠢至極的豺狼。
1628年,天聰二年-崇禎元年,置於後金與喀喇沁的攔路虎-部多羅特部,被後金迅速擊潰,其部眾大部分淪為後金的奴隸。隨著兩地交通的打通,皇太極立即遣使要哈喇慎部速派人商議同盟之事。自此,後金最終掃清了察哈爾部在遼東殘餘勢力,為雙方同盟奠定基礎。
大明現在要做的就是盡量阻止林丹汗的愚蠢行為,但是朱由檢感到希望還是非常渺茫。林丹汗不光對草原的其他部落大加兼並,還對正在遼東和後金攻伐中處於不利局麵下的大明進行訛詐,而不是想著如何結盟大明共同對抗後金。
如今察哈爾.林丹突然兼並炒花部,對大明來說事態之嚴重無異於後金占領山海關。
還有一事,說明了林丹汗的貪得無厭,他不光搶奪其他部落大明賞賜的禮品,自己還無恥之極的派萬人之眾的隊伍進京討賞,要知道,當時同樣傻的冒氣的明朝,可是按“進貢”隊伍人頭進行封賞的。大明朝臣也是怕不給的話會生禍端,人數再多也每每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但察哈爾.林丹明知大明東有後金之患,還在西部要挾我後方以滿足私欲,稱,隻要加以賞賜他們就會停止繼續兼並。但是這等要挾讓大明的臣工很是不解,這些個蠻夷怎麽就是不滿足呢?
大臣不明白,朱由檢卻很清楚:看似慷慨的、無代價的,一直給予對方不盡的好處,是得不來感恩的。往往會由開始的感恩隨著時間的推移被磨平,逐漸成了習慣和坦然,一旦哪天你有了困難,給少了會不給了,那以前的好處就會白付出了,換回來的很可能將是仇恨。就像後世的那個小孩每天給一個乞丐2元錢的故事結局一樣:你是不是看不起我,為什麽隻給我一塊錢啊!那一塊錢呢?什麽?被你買冰糕吃了!
大恩未必換來恩德,但必會換來豺狼!
朱由檢知道曆史的進程,林丹汗這種自撤藩籬行為加速察哈爾各屬部投奔後金進程,可見,由於對林丹汗兼並政策的不滿,察哈爾各屬部貝勒開始投奔後金,最終導致察哈爾汗庭東南與後金之間的屏障全部喪失。感到危急的察哈爾.林丹才決定攜10之眾西遷哈喇慎、土默特與鄂爾多斯等西部蒙古諸部,也為最終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對大明十分不利的局麵的發生呢?這是朱由檢一直在思索的問題:聯縱其他小部落?使草原上形成一股可以達到足以抗衡察哈爾.林丹的力量!這樣或許可以限製住察哈爾.林丹野蠻兼並的行為。哪怕他察哈爾.林丹由此仇視大明,在朱由檢看來也是值得的,畢竟相對於大明,察哈爾.林丹還是對一樣野蠻、而且十分強大的後金,充滿的敵意更濃一些,這也是大明可以充分利用的一點。
關鍵是由誰去遊說那些正在備受欺壓蒙古小部落,使他們接受了“合縱”的主張呢?誰是戰國七雄時期的蘇秦呢?朱由檢一直舉棋不定,到底選用誰。
有點煩躁的朱由檢台步走出了尚書房,站在店外平台之上,遙望天空,感受著微微的涼風,頭腦清醒了不少。朱由檢有點困惑,這一世的天氣好像沒有上一世的那樣過分的冷了,雖然還是很冷。
抬頭望天的朱由檢好像突然來了靈感般,兩個人的名字突兀的出現在腦海之中:楊嗣昌;曹文詔。
雖然有些突兀,但是讓朱由檢心下大喜:著啊,此二人正和吾意!這兩人在自己上一世可都是忠心護國的“良相”、良將啊!
還有什麽原因使得我們的大明皇帝如此高興啊,因為咱朱由檢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對蒙方略:先由一蘇秦般的人物遊說蒙古各部,使其能夠相對的團結在一起,以大明為主導,再使一良將整合其組成的聯軍部隊,假以時日,就可以形成一股讓林丹汗和後金都不敢小覷的軍事力量。林丹汗感受到來自大明和後金的壓力後,必然會趨向一個對他們相對溫和的大明,再加上咱大明對後金即將采取“經濟製裁”,如此一來,那後金的好日子可就要到頭嘮。
這不一想到,文有楊嗣昌遊說八麵;武有曹文詔征戰四方!你說咱朱由檢能不高興嗎:“哈哈哈……!”
突的一聲大笑,嚇壞了周遭一眾小太監、一群小宮女,朱由檢大笑完畢,小眼珠在眼角偷偷地瞄了瞄,滿是呆滯表情的這些小鮮肉們,心下“嘿嘿”幹笑兩聲。
先說楊嗣昌其人:
楊嗣昌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實務官僚,既不屬於東林黨,也不依附閹黨。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麵網”的剿匪戰略,被崇禎帝視為力挽狂瀾的希望。同時,他還主張加派剿餉、練餉,主持對清議和,最後在督師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死去,客觀上屬於為國捐軀。
當聽聞楊嗣昌去世的消息後,朱由檢很是失落和傷心,也上這位帝君喪失了不少鬥誌,並賦詩:惟卿誌切匡時,心存許國,入參密勿,出典甲兵,方期奏凱還朝,麟閣銘鼎,詎料乘箕謝世,齎誌深淵,功未遂而勞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憫。愛頒諭祭,特沛彝章,英魂有知,尚其祗服,欽此。
再說曹文詔其人:
捐軀死國的曹文詔,他的死讓朱由檢非常震驚,就連洪承疇都悲從中來的痛苦不已。
曹文詔卓越的軍事能力和英勇謀略,在剿滅農民軍的戰爭中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他也是一名悍不畏死的戰將,戰場之上,曹文詔四處救急,哪裏出現敵情,哪裏就會出現他的身影。曹文詔作戰勇猛,頗有謀略,常用計謀,多設伏兵,打的都是殲滅戰,經常擒殺俘虜農民軍首領。他雖然武功了得,但是文功不足,是一個很徹底的武人思維,所以和一些文官多有不睦。但是由於農民軍越剿越多,最終也是孤木難支。曹文詔勇毅而有智略,忠誠而能容人,軍事才幹極其突出,號稱明季“良將第一”,這個稱謂可不是隨便能得來的。
另外,曹文詔也很受士兵的愛戴,這也是朱由檢決定用他去帶領蒙古騎兵的一大理由。傳言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曹文詔領兵有方,深得部眾信任。一次,曹文詔被包圍時,有一士卒被俘,這個士卒情急之下大呼:“將軍救我!”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則故事,三國年間魏國良將張遼被圍困時,親兵喊得是:“將軍棄我乎?”一個是感歎,一個是反問,由此可見,曹文詔受士兵信任可見一斑。
聖意一定,朱由檢回轉尚書房:“承恩,擬兩份聖旨,一,宣稱病掛冠,隱居家鄉的原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楊嗣昌即刻進京見駕;二,宣遼東都督僉事曹文詔即刻進京見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