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末世黎明> 正文 第二十六章 詢謀

正文 第二十六章 詢謀

  不說魏忠賢“心滿意足”的離開武英殿的事,單說被王承恩引領著徐光啟他們一行人去皇上的書房候旨一事吧。


  當皇上說:讓王承恩帶著他們這些人,去朕的書房候旨的時候。別人沒大感覺,可是徐光啟知道啊:皇上的書房?什麽時候有的專用的書房了?在哪個宮殿啊?


  徐光啟滿帶疑惑的帶著一眾人,隨王承恩奔“書房”而去。路上,徐光啟那是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疑惑:前邊不是乾清宮嗎?這王承恩糊塗了?敢抗旨?一會兒皇上找不到人可怎麽辦!

  實在忍不住的徐光啟向前趕一步,小聲問王承恩:“王公公,皇上不是說讓咱們到他的書房嗎?您這是……?”


  王承恩被徐光啟問的先是一愣,接著恍然:感情兒咱這皇帝改建“尚書房”的事兒很多大臣還都不知道啊,特別是外臣。也難怪,這本來就是皇帝自己的私事嘛,雖說皇家無私事,可皇上把這乾清宮中,前排中中間本就置有寶座的大殿,改為專供皇帝自己辦公用的書房也不為過啊。所以,朝堂之上的反對上也不大,可以說是沒有,就算是略有的微詞,也被深深的埋在了心底永不得見光了。


  “哈哈,徐大人有所不知,皇上自登基以來,一直為國事憂心。按皇上自己的話就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心情和心態勵精圖治心態的處理朝政,特把宮中正殿改建成書房,以營造一種舒心、安靜、專心公務的場所,也就是這書房了,這書房啊被皇上欽點禦名為“尚書房”。皇上說了,這“尚書房”,有“中天立極、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名理為要、萬事以國政為先”的意思,這樣能時常提醒自己要勵精圖治,不能荒廢了國政。你瞧,這門外的這塊石碑上可不就刻著銘文嘛!這可是萬歲爺的親筆題詞纂刻的!”王承恩哈哈一笑,連忙解釋著,還不忘指給徐光啟觀看皇上的親筆題詞。


  徐光啟對這乾清宮的印象還是蠻深的:乾清宮是內廷正殿,即民間所謂“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乾清宮麵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簷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徐光啟沒有想到皇上把正殿改稱為書房-“尚書房”了,還有如此的特殊的釋義。


  順著王承恩的指點,徐光啟快步走到了宮內正殿門前站定,略俯身湊向前細細觀看石碑上篆刻的銘文。其他人聽了王承恩的講解後,也都隨著徐光啟湊上前細細觀摩。


  兩個老外又一次被這內廷正宮大殿給震撼了一把:大明朝真不愧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強國、超級大國啊!內心暗暗下定決心:我們要是能定居下來有多好啊!一定要爭取居住在這北京城!可是能拿出什麽來以表誠意,以打動大明的皇帝答應我們的“定居”請求呢?


  現實就是,上一世他們還真就定居在了北京。


  徐光啟以前是來過這乾清宮的,輕車熟路,他看了皇帝的親筆題詞,還真有股名家的韻味在裏邊,猶如並稱“南董北王”的董其昌和王鐸中的“南董”的韻味堪稱“勁健灑脫,矯若驚龍”。別說,還透著一股濃濃的龍之意境。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鬆江華亭(今上海鬆江)人。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自幼就受到書法藝術的熏陶。官至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


  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他也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在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徐光啟抬頭又看到大殿的“門楣”上,還用一塊長方形紅褐色(難道是壽山石?)石板上雕刻著墨色的幾個大字:“尚書房”。就這字,那真個是筆酣墨飽有種,筆走龍蛇、顏筋柳骨、鐵畫銀鉤之感,若不是王承恩早就說過事出自皇上的禦筆,不知道的,乍看之下,還就真的以為是出自哪個名人大家之手呢。


  所為“門楣”,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粗重實木製就。古代按照建製,隻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麵上的身份,也一樣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


  徐光啟心中感歎:這皇帝還真會別出心裁啊,這勵精圖治的決心看來還真是不小。大明中興有望了!


  步入大殿內,也較之以前大不一樣,現在倒是給人一種舒適愜意的之感。


  看到此處,會有人問,不都說崇禎是文盲嗎,怎能寫的出神入化一手好字了!這麽吹捧他合適嗎?


  至於崇禎是不是文盲一說,咱在前文已經交代過了,無須再做重複的解答。但是,要注意的是,別被清朝的篡改的所謂曆史所蒙蔽,事實證明一切,那就看看真實存在的情況吧。


  有記載、亦有實物證明崇禎皇帝的書法非常不錯,崇禎皇帝書法到底不錯到什麽程度呢?


  據傳崇禎初學“董其昌”書體,就是上麵提到的那個“南董北王”中的“南董”,崇禎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很強,他習作的進長很快,習作不久,其遒逸、秀潤已超出董體很遠。


  現在能見到的有,其所書的唐人詩句:“當軒半落天河水,繞徑全低玉樹枝”。其書字大五寸,龍盤虎踞,煥然天章。可見崇禎書法技藝的精湛、奇偉。


  還有比較常見的是崇禎書法:“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還有崇禎禦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另外崇禎帝《行書七言聯》:“花發南枝新棟宇,庭生瑞桂壯飛翬。”此件作品高近兩米,寬近四十厘米。遠觀此件作品,結體之大方、用筆之痛快、線條之凝煉厚重、氣勢之宏偉磅礴,非親眼目睹而不能形容。


  這些足矣了吧!就這些吧,再多的話,就有點顯得囉嗦了。


  武英殿,朱由檢正興致勃勃地和楊嗣昌和曹文詔交談著呢:“二位愛卿是如何一同進京了?”


  朱由檢倒是挺關心這事,他很奇怪啊,他兩個怎麽會一同進京的呢?自己下詔的時候隻是說讓他們進京見駕,又沒有說讓他們兩個一同進京,也沒有說蒙古大草原的事以後就由他們兩個“主持大政”了,所以才有此一問。


  “噢,皇上,臣是在會同館那裏看到曹大人的,對年不見感到很高興就叫住了他聊了一會才知道他也是要進京見駕的,一合計這不就一塊來覲見陛下了。”楊嗣昌忙道。


  “嗯,是啊,臣剛到會同館那裏,準備進宮見駕呢,就聽到有人叫臣,臣也是多年不見揚大人了,高興之餘一聊才知道揚大人此次進京的和臣的目的一樣,所以就相約一同來了。”曹文詔也道出了原由。


  “哦,原來如此啊,今日能見到二位愛卿,朕很是高興。在你們之前,徐光啟徐大人他們一行人也是今日才到的。”朱由檢高興中透著輕鬆暇逸。


  “徐光啟大人也來了?”楊嗣昌、曹文詔幾乎是同聲問出了口。


  “是啊,就比你們早了半天,哈哈。”朱由檢也是直樂嗬。


  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麽似得,朱由檢端了端表情:“召你們前來,是有件要務托付二位愛卿。既然你們兩個一塊進了宮,那就說明,朕的抉擇暗合天意,大事可期。這可是件關乎帝國興衰的大事,須由二位一同去完成!”


  看著剛才還樂嗬嗬的皇上,把表情端的很是肅穆,就知道皇上要說正事了,也趕緊的端正了一下坐姿。當聽到皇上說,事關帝國興衰的大事要自己去完成,心裏也是很是期待,哪個男兒不想幹出一番事業的,更何況是帝國新君的重托呢!

  看著麵露期待著色的這兩位文武大臣,朱由檢好像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楊愛卿,你先來說說,你對當下帝國現狀有何見解?”


  楊嗣昌見皇帝向自己問策,略一思考,沉吟了一下方做出回答:“陛下,當下中原及西北發生饑荒,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老百姓的生活不到保障有的就邁出了罪惡的一步,就如陝西發生了暴亂一般。臣希望朝廷能加大開采礦藏的力度來緩解財政壓力,籌措糧食安撫百姓、解散暴亂的民眾。這事隻要施救措施到位,監察反饋及時,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朱由檢記得,楊嗣昌這些話在自己上一世的時候也提出過。看來曆史的軌跡有時候是很難人力改變的。朱由檢想到這裏,也不由的感覺心裏沉甸甸的。


  “嗯,那楊愛卿對後金以及蒙古各部落有何對策?”朱由檢還是想知道楊嗣昌現在的想法,雖然上一世得楊嗣昌帶過兵也有不少戰功,但是,現在的朱由檢不想讓楊嗣昌手染軍務。


  原因在於,楊嗣昌雖然很有才能,但是他對所有事都要管,交給屬下的事也不放心,常常會錯失良機。軍中意見就極不統一時,會因為楊嗣昌做事婆婆媽媽的性格,決策的通過半天才能執行,戰機瞬息萬變容不得半點馬虎。或許這就是楊嗣昌最終率軍慘敗的原因之一。但是,朱由檢還是信任他那種堅持原則立場的性格的,當年就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依附宦官,導致他和東林黨人間感情發生了破裂。


  所以,朱由檢就想用他的文才以及“婆婆媽媽”事無巨細、又有耐心的性格,去串聯蒙古各部。


  楊嗣昌眉頭緊鎖,既像是在思索皇帝的詢問,又好像再下什麽決心似得:“陛下,臣那就說了,但請陛下恕罪。”


  見狀,朱由檢用肯定的語氣道:“無妨,今日咱君臣暢所欲言,沒有什麽罪不罪的,愛卿盡管說就是!”


  楊嗣昌定了定神:“陛下,臣以為“攘外必先安內”!鑒於當前階段,帝國討伐後金的戰事不利,加之天下已有動蕩之勢,故,臣以為對後金先采取妥協的策略,與之和談,先穩住他們,朝廷應借此機會集中全力平息“中原、西北群盜”以安天下,而後再圖後金!另外,陛下,臣建議重責言官,現大部分言官還地方民間、士林間造勢,大談國政,誤導民眾,而他們卻是一些不顧帝國現狀和眼下的處境,隻會空言誤國,幹擾朝政決斷的無知之輩!”


  聽到這話,朱由檢深以為然,詢謀繼續:“嗯,此事容後再以。那,愛卿對蒙古各部有何對策?”


  倒不是說後金的事不重要,隻是現在就楊嗣昌而言,朱由檢還是更關心他對蒙古各部的見解。上一世的楊嗣昌可是沒有對蒙古各部的經驗,不放心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