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兵工廠
這大半年來,可把畢懋康給累得不輕。自打出任這軍工部尚書一職一來,畢懋康可就是這兵工廠紮下了根,大半年的時間回家的次數寥寥可數,無法,太忙了。
按著皇上陛下規劃的宏偉藍圖,這兵工廠分為技改中心、焦炭廠、煉鋼廠、火藥廠、軍械廠五大部分,不算居住的場所,光廠區占地就達到了一百三十多傾。
這五大部分中,每一部分又有若幹分區:
技改中心,主要是把各地網羅來的燒磚匠、燒瓷匠、煉鐵匠等等人才聚集在一起,讓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專長結合在一起,用以探討摸索,如何能夠提高煉鋼爐(坩堝-——方爐)內所需耐火磚的強度、爐內溫度,以及如何將這些技術運用到所要煉製的鋼鐵中來,怎樣來提高鋼鐵品質、消除鋼鐵內雜質等等;
焦炭廠,內有原煤儲存場、焦炭熔煉場、焦炭儲存轉運場;
煉鋼廠,又分為,鐵礦石儲存場、選礦場、燒結及儲存場、冶煉(將燒結礦運送至高爐,熱風、焦碳使燒結礦還原成鐵水(生鐵)、煉鋼、精煉、鑄型、軋鋼場(將鐵水去除夾雜煉成鋼水提高純度並熱狀態下將鋼水鑄成具有一定形狀的連鑄坯,將連鑄坯軋製成符合要求材料);
火藥廠,內設火藥試驗場,用以摸索如何提高火藥爆炸威力;引信研發場,用以摸索如何提高導火線、導火索的安全性能、燃燒速度等等;
軍械廠,分類可就多了,占地也最廣。內邊有火槍研發、實驗中心、火槍儲存倉庫;火炮研發、實驗中心,以及專門的儲存倉庫;子彈、地雷、水雷、手拋雷、開花彈等等的研發室;
看到了吧,這些場地分類,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來說,已經是非常細化的了,崇禎也是根據當時,大明所能掌握的資源結合在歐巴克引進的所有資源,盡最大可能的來開展軍工上的研發。
為了給來到這裏的所有“外援”、匠戶們,有一個足以安身立命、亦可安居樂業的所在,崇禎帝專門在這些廠區以外建造了一個,既安全,又衛生,居住起來還非常舒適的居住區。
當然,老外是要和本地的匠戶分開來居住的,畢竟生活習慣、風俗理念各有不同,在一起長了容易產生矛盾。
本來,在大明朝,匠戶本來就是所謂的“賤民”,備受社會上的鄙視,就連農民也瞧不大起他們。
崇禎帝為了激發這些工匠的工作熱情,大幅度的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授予了這些工匠不同的品銜,規定:各個專業上的帶頭工匠,授予“大匠師”的稱號,並授予正七品銜,俸祿一百五十四石;各個專業的骨幹主操作手,授予正正八品,俸祿一百二十一石;操作副手授予九品79石;且規定,各個專業技術骨幹在一起所探討之心得,必須整理成冊,以待完善、教授其他學徒。
這個舉措一出來,可是說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軒然大波,說啥的都有,這裏暫且不管,也不加詳述。但無論如何,這些匠戶的心氣確確實實的被提起來了,討論熱切、幹勁十足,走路時的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為了安全起見,崇禎帝可是讓錦衣衛在大片廠區的外圍設置了道道關卡,光警衛人數就有五千之數,由錦衣衛副使吳孟明在此坐鎮。
警備工作相當嚴格,無憑證不可進入。崇禎此次前來,還是由王承恩手持兵工廠出入令牌方可進入的,否者的話,哨卡的兵丁決計不會放人進入,如果隨意放入,定然會被打入死牢!這就是崇禎為了以防不測,所製定的嚴苛的製度。
對於皇帝陛下的勾勒出來的這份宏偉藍圖,畢懋康以及工部派來承建場地的官員,可是毫無保留的嚴格執行了下去。
有人或許要問,明朝冶煉技術能有多高?能做到這麽細的劃分嗎?
還別說,明朝特別是到了明末的十七世紀,中國就已經擁有了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流程和工藝,已經達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化的地步。。這在當時的鋼鐵產量與質量均為世界之最!
大明的工匠們,在進行冶煉的時候,也就有意識的把煉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了一起,讓由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因為隻有將鋼加熱到液態,才能自由且精確地控製其中的碳與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鍛鋼、灌鋼,甚至熟鐵滲碳鋼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確調控的。
當時,明朝和歐洲攪煉爐的差別在於:
歐洲的工匠,通常使用熟鐵棒或者鋼棒攪煉,以燒去生鐵中的碳,最後得到低碳熟鐵。
而中國的工匠,則是使用柳木棍進行攪拌,攪拌的同時那些被逐漸燒去柳木棍則會向生鐵混入了“碳”,達到減低生鐵去碳的速度。正是由於這個步驟的不同,所以就炒出含碳量低於生鐵卻高於熟鐵的鋼材來,這就是所謂的抄鋼。
當時中國唯一還沒有達到的,就是冶煉液態鋼水,並因此進行精細的成份調配的程度。
不得不說,隻要是處於社會安定下中國匠人,其潛心研發的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
但可否認的是,歐洲的攪煉爐雖說比發明的晚,且在百餘年間是從未間斷持續發展的。而反觀中國,則是自清以後,由於受到來自朝廷的遏製,在這有清一朝的幾百年裏,不但沒有多少發展,反而是停滯不前甚至於大幅倒退。
最後,再強調一點,要想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鋼,並且用鑄造或者卷軋的方式快速生產鋼材來,那隻有煉出液態鋼才能夠實現。
明朝時期的中國已經達到鋼鐵冶煉的世界最尖端水平,但還沒有到能夠把鋼融化成鋼水的程度。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隻有坩堝煉鋼法才能得以實現了。
坩堝煉鋼的關鍵在於那個坩堝,而坩堝的關鍵又在於他的耐火材料——高溫耐火磚。鐵料含碳量越高,則熔點越低,而鋼的含碳量比生鐵低的多,起碼要達到1600℃,鋼料才會融化成鋼水。
中國早已有坩堝了,這樣的煉鐵法,稱為方爐,不過煉的是鐵而不是鋼。這種方爐可化鐵,但是卻沒有辦法化鋼。
崇禎帝現在要技改中心的工匠們,就是把手頭已經掌握的技能結合起來,首先燒製出高性能的“高溫耐火磚”來,然後再去改造“方爐”,從而煉出“鋼水”來。
還有,煉鋼基本上是不用煤炭,而是用焦炭,隻有煉鐵的時候才會使用到煤炭,不過煉鐵時的主要燃料仍然是焦炭。因為煤中所含的有害成分較多,而焦炭比較純淨,適合煉鋼煉鐵。因為鋼鐵廠大多都會自己煉焦碳的,所以煉鋼廠一般都需要前麵所說的煤!
所以,崇禎帝為了能得到高質量的鋼材,而著工部承建焦炭廠,所用的煤炭,大都來自山西的無煙煤。
為了山西的發展,崇禎也是拚了老命的想辦法了,不過,山西本就是煤炭大省,且無煙煤發熱量很高。
每每看到在山西運來的無煙煤,崇禎就暗想:但願主事官員別太貪得無厭了,能穩住山西的局麵就好了。
一大早,畢懋康早早地就來到督辦大廳,看完、批複完各場(廠)送來的的公文後,就趕到軍械廠軍械研發場地,去進行他自己的研究了。
別以為他這是在擺譜,隻看公文而不到各個場(廠)檢查,整個兵工廠占地太大,他也不可能天天都去巡視,他也隻能分開來去檢查。再說了,各個場地都有著嚴格的規章製度。為了建立建全這些規章製度,利瑪竇、湯若望可也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在這些嚴苛的製度下,各個場所的工匠們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各自的工作,無有疏漏。凡有疏忽,其代價不可謂不大,不光這來之不易的高人一等的待遇泡湯了,很有可能還會連累自己的家人,這等代價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畢懋康現在主要的任務就是研發燧發槍,這可是皇帝陛下親派給他的艱巨任務。
蹲在督辦大廳內的地上,畢懋康正一邊拿著一杆火槍,一邊拿著崇禎畫給他的那份火槍分解圖觀看,還一邊看一邊比對,嘴裏還不是的嘀咕著:“嗯,這個法子好,這樣一來就不用再槍管裏往裏邊倒火藥了,省事!這火石,以前我倒是想到過這個法子,隻是還沒想好怎麽用,皇上想到的這個法子還真不錯。不過,這槍管裏邊的這幾道曲線有何意義,如此一來,那樣豈不是阻礙了彈丸的飛出的力道?難道是皇上沒注意畫錯了,還是另有乾坤?隻是這到底有何意義呢……?”
其實,畢懋康著作的那本《軍器圖說》,此時還沒有成型,這本巨著,隻是到了崇禎八年才成書刊印的,裏邊羅列了各種火器,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等,這本《軍器圖說》一書,在乾隆期間乾隆修四庫全書之名義,以“文字獄”給焚毀。
《軍器圖說》一書表明明朝時期中國的火器技術還是處於領先的。
《軍器圖說》一書中一段話:“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因為他們擔心火器一旦擴散,滿人政權恐怕會不保。所以,火器也就成了是滿人政府刻意消滅的對象了。
雖說沒有刊印,但是手稿卻也不少。比對了皇上所畫的手冊,又開始翻看自己的手稿。在他麵前的地上,層層疊疊的擺了一圈的圖冊。
陷入沉思的畢懋康,邊比對,邊拿過一張稿紙,用毛筆勾勒著一份新的草圖,還不時的在一邊書書點點的記錄著什麽,有時候來不及蘸墨汁,筆尖幹了就在自己的唇邊站下唾液再行“刻畫”。此時的畢懋康已經完全沉寂在槍械研發當中,“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在吳孟明的陪同下,來到軍械廠督辦大廳,崇禎製止了想進去稟報的警衛兵丁。悄然進的大廳,看到蹲在地上的畢懋康那副表情,崇禎也是啞然一笑,揮手製止了想向前喊叫畢懋康的王承恩,示意大家肅靜些,督辦警衛也悄然退出廳外,輕輕的關上廳門警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