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探索星雲
第五個十年過去,艦隊數量終於猛增到200萬艘,而且這個速度還在不斷遞增,機器不斷增加導致的良性循環讓整個生產環節不斷的擴大和加快。在結束第五個十年的時候,胡宇終於決定派遣艦隊對星雲中進行探索。
這一次探索胡宇隻派出了幾艘小型,目的是有三個,第一是到星雲中間和邊緣悄悄巡視查看魚馬星戰艦有沒有跟進來追殺地球二號和人類,雖然50年過去了魚馬星戰艦並沒有找到地球二號,他們追進星雲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以他們的實力在這片星雲區找到地球二號並不困難,不過胡宇還是小心再小心,這一次連衛星設備都沒有發射,禦風者也沒有在外太空進行試航,一切都隻為了減小被發現的幾率。
現在地球二號已經具備曲率航行能力,兩百萬艘禦風者足夠搬動這個龐然大物,如果魚馬星戰艦真的一直在尋找人類的話,50年都沒找到說明很難找,即使被發現地球二號也有再次躲避的可能,不管魚馬星戰艦是沒有追進星雲區還是追進來了沒有找到地球二號,胡宇都希望搞清楚魚馬星戰艦的動向,有這麽一條猛獸在旁邊,始終心裏難安。
第二個目的也是為禦風者尋找一片試航的空域,禦風者的建造工藝很成熟,各個部件也都經過嚴格測試,唯獨缺少整艦的曲率試航,除了顧慮魚馬星戰艦外,在星雲區進行曲率航行和衝擊風星文明的防禦圈相差不多,都是自殺行為。
第三個目的就是尋找星雲區看看有沒有其它文明或生物存在,這裏的惡劣條件能讓生物進化到文明的可能性接近於無窮小,因為星雲區的變化太快,就算有生物進化出來,最大可能也是在萌芽階段毀滅在惡劣的星際環境中,不可能等幾千萬年幾億年讓它們慢慢進化成文明,不過探尋一番總是沒錯的,凡事就怕萬一。
謹慎起見,幾艘小型飛船從離開地球二號到進入太空中,一直使用常規動力引擎,速度保持在0.1倍光速左右,繞著地球二號一圈一圈的緩緩擴大繞行半徑,幾個月後,小飛船的半徑已經把恒星囊括其中,星雲的神秘麵紗也一層一層被揭開。
星空彌漫的氣體雲就像地球大氣層的雲朵一樣密集,高速行進的小飛船已經被這些氣體雲和各種遊離的金屬元素摩擦得通紅。遠處,一個巨大的類似黑洞等高密度大質量天體形成的吸積盤的物質圓盤在緩緩運行,中央核心星體已經開始有亮光閃爍,周圍的物質濃度遠超星雲其它區域,它們被中央核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圓盤,並不斷的呈螺旋狀向中央跌落。
突然,這個核心的亮度集聚增加,如同一堆汽油碰到了火星,它燃燒起來了,足夠多的物質導致引力增加壓縮核心擊發了鏈式反應,一顆新的恒星誕生了,同時一道強大的能量衝擊波席卷了周圍圓盤的物質,這些物質被衝向遠方,不過過一段時間,它們還會逐漸落回這顆新形成的恒星。
這種物質圓盤在星雲中隨處可見,但是最終能達到點燃核心的卻很少,小型圓盤會逐漸的被大型圓盤的核心星體吞並,它們有可能會形成恒星,也有可能隻能成為一顆行星,它們最終的命運取決於物質的多少。
能形成圓盤的多數已經是大質量星體,但是更多的小型天體隻能在星雲中進行無軌道運行,它們大多數是星體爆炸的殘留,也有部分是借助新恒星引力聚集起來的,這種小天體的直徑從幾米到幾千米不等,沒有規則形狀,沒有規則軌道,是河係中少有的自由者。不過它們的壽命都不會太長,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被其它星體捕獲,星雲區稠密的物質讓它們無法擁有長期穩定的軌道,速度再快也會被逐漸削弱,最終會落向其它大質量天體。
星雲區並不是完全黑暗的,除了新誕生的恒星帶來的光芒,還有高能射線電離星雲中氫氣分子,使它們發出微弱光線,由於氫氣體很多,整片星雲中都有朦朧微光。
小飛船已經穿梭在星雲中,除了摩擦帶來的高熱量,也有高阻力,常規動力引擎始終保持在高負荷狀態運轉,這些小飛船已經初步探索完地球二號周邊1000個天文單位的區域,也就是半徑6光天的球形區域。
又一個十年結束了,禦風者數量增加到500萬艘,地球二號的資源也日漸稀少,按照這個進度,再有20年地球二號的資源就將消耗一半,剩下的資源開采起來會相對麻煩,也會破壞地球二號的生態結構,現在的生態已經非常惡劣了,再繼續開采的話戶外隻能穿著防護服才能活動了,胡宇也決定不再加快禦風者的生產進度,多餘的生產力全部用來生產各種生活物資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
六十年了,胡宇基本確定魚馬星人並沒有跟進星雲,探索飛船也已經找到一條長約5光年的通道,經過各種觀測,這條通道在兩年內不會有星體經過,可以讓禦風者進行試航,以千倍光速航行的禦風者隻需要44小時就能跨越這段距離,探索飛船繼續使用常規動力引擎向著更遠的地方進行探測飛行。
試航開始了,一艘禦風者啟動了曲率引擎,隨著曲率引擎功率的加大,禦風者開始移動了,瞬間消失在眼前。這種測試大家都熟門熟路,從天倉五到現在,曲率飛船已經建造了近7000萬艘,由於工藝的嚴格控製,曲率飛船試航出現故障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一。
為了不打擊大家的信心,通常首航的飛船都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嚴格檢查,任何瑕疵都不允許存在,一定要保證百分百的成功。
可是,還是出現問題了。
“曾院士,數據有誤,禦風者速度遠遠沒有達到千倍光速。”試航總指揮張遠山向曾院士匯報報道,張遠山,從地球時代就開始從事戰艦設計,對戰艦的熟悉程度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樣,進入太空後張遠山棄筆從戎,參加了天倉五的殘酷大戰,後來艦隊情況好轉,曾院士又找到張遠山勸他回到文職領導戰艦設計,現在張遠山除了領導禦風者的設計,還兼任禦風者測試的總指揮。曾院士雖然不負責具體戰艦設計,但是戰艦的先進科技都是他一手帶領研發出來的,尤其是曲率技術,更是權威中的權威,所以每次試航曾院士也都會參與。
“什麽?總指揮,這不可能?”
“院士,已經五分鍾了,禦風者還沒有到達第一道檢測口。”
“曲率引擎工作正常嗎?”
“院士你看,這是四維通道傳來的艦內信息,曲率引擎已經開啟百分之百的功率,所有數據正常,隻是速度並沒有提上去,我剛剛已經重新啟動的曲率引擎,還是沒有效果,現在的速度大約是500倍光速。”
“再等等看。”
十分鍾過去,第一道檢測口的衛星終於捕捉到這艘試航禦風者的身影,捕捉時間比預定的增加了一倍,禦風者速度,500倍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