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原子琴弦
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對微觀世界進行研究,艦隊現在對微觀粒子的研究程度依然停留在幾百年前的水平,自從在微觀角度解決了通訊問題後,對微觀的研究就被擱置了,艦隊把所有的力量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空間上麵,導致微觀研究嚴重滯後,一直停留在恒星級文明的水平。
如果大規模遠距離的控製原子呢,或者直接說如何在十五光年之外攻擊一個人類大小的目標。在這個距離上,任何精確製導都沒有作用,更別提這還是星雲區。隻能使用範圍性武器,比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等等,最不濟也是粒子流,或者各種射線。
這些場或能量都有不弱的殺傷力,但是星雲區的十五光年,任何高能量的東西都會被層層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更別提殺死一個肖院士特別研製的強悍生物體了,科學家們必須找到影響某種原子的具體方法。
為了彈好這把原子琴,科學家們在討論了很久以後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張心恒院士為主,主張繼續使用大能量影響原子狀態,在星雲區尋找製造高能射線高能場的方法,另一派以李有為院士為主,主張繼續對原子進行微觀剖析,找到可以引起原子共振的能量頻率。
大能量派已經離開了科學城,進入到星雲區尋找獲得高能量或者傳遞高能量的方法,這些科學家乘坐禦風者分頭行動,他們把每一個天體的位置,大小,成分,密度,運行狀態等等數據詳細的一一標注,用這些科學家的想法,他們要變成南美洲雨林的蝴蝶,煽動弱小的翅膀來引起北美的颶風。所以他們需要繪製一副星雲區最詳細的星圖,這副星圖詳細到大點的氣體雲團都會標記出來,所有的數據最後會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尋找蝴蝶舞動翅膀的關鍵位置。
星雲區各種大大小小的天體不計其數,它們或許是星體爆炸後的殘塊,或許是星雲物質重新聚集起來的星體,即將成為行星或者恒星,或許是某個時刻闖入星雲中的流浪者,這些星體的運行軌跡同時受到銀河係中央黑洞,星雲附近星團,星雲內部星體彼此之間以及星雲分散物質的影響,其複雜之程度難以想象,不過科學家們還是要精確計算出每一個天體的運行狀態和演化進度,否則蝴蝶再大再多也無濟於事。
微觀派還在對磁力線放大鏡進行改進,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是有極限的,它受限於光的波長,磁力線顯微鏡雖然也看不到,但是它能詳細的摸到,或者說它就像一個沙盒,微觀粒子就像一個大蘋果,把蘋果放到沙盒裏麵,沙盒就會被擠壓出一個和蘋果一模一樣的圓坑,磁力線顯微鏡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對微觀世界進行觀測,並且通過放大處理,把粒子模型展宏觀世界。
不過磁場和磁力線的來源最終都是電子活動,現在要觀測原子中的秘密,任何電流的波動都會引起磁力線的波動,在宏觀世界看來,這點波動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現在觀測對象是微觀世界,數量級是10^-30以下,必須對製造磁場的電流進行穩定,讓電流在微觀角度變得穩定。
磁力線不光充當著眼睛,還能當作手術刀,機械手,經過一係列的改進,磁力線顯微鏡‘看’到了原子核心的強子,即質子和中子,通過磁力線手術刀,科學家們繼續對原子核進行拆解,很快,一個質子被單獨拿出來進行解剖,六個誇克整整齊齊的在微觀角度擺放好,這些誇克原本不可能單獨存在,強互作用力把它們僅僅的集合在一起,不過這次這些費米子粒子終於第一次被人看到外形。
科學家們繼續對誇克進行放大,10^30倍,10^45倍,10^53倍,一直到10^60倍,這個已經超越了普朗克長度的最低極限,處於無意義階段,當然,這個長度對行星級文明沒有意義,不代表對星係級文明沒有意義。
到了這個極限,誇克仍然沒有任何可分割現象展示出來,難道誇克就是萬物的起源?科學家們不相信,不過此時磁力線再次出現了明顯波動,觀測無法繼續下去,要想再繼續放大,必須重新想辦法穩定電流,或者說要穩定電子了。
一部分科學家繼續對設備進行改進,另外一部分則對已有的觀測結果進行研究,(此處省略十萬字,粒子的電荷,色荷,自旋,質量,作用力,包括誇克的名字等等,統統省略,這不是科普文章,而是亂想科幻)科學家們發現,雖然誇克展示的細節不夠明顯,但是能明顯看到即使兩個同類型誇克,其表麵也是有區別的,這說明誇克絕對不是萬物的最基本結構。
如果誇克不是最基本結構,說明同類型誇克之間是不同的,但是根據已經證實的量子理論,全同粒子是不可分辨的,簡單點說,兩個同元素原子是一模一樣的,假如麵前有AB兩個原子,我們閉上眼,把AB互換位置再進行觀測,我們是不可能發現他們已經調換了位置的,因為AB兩個原子是一模一樣的。
再說細一點,把A原子裏麵的電子和B原子裏麵的質子互換,AB兩個原子仍然和之前一模一樣,沒有產生任何變化。而構成質子的誇克如果是不相同的話,那兩個相同原子之間就是可分辨的,它們一定有某種不同。
雖然誇克很小,但是相對於原子來說它還是很大的,科學家們隻能猜測或許這種不同實在太微小了,小到不足以影響到質子原子的特性。
兩派科學家都在緊張的忙碌,他們要在一百年內完成任務,雙方都在暗暗的較勁,力求證明自己的想法才是可行的,但是雙方也隨時保持在交流,較勁歸較勁,大局觀這些科學家是有的,一旦有任何發現和想法,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對方。
與星雲主體意識的約定已經過去了150年,與研究如何遠距離攻擊小個體的科學家依然忙碌的狀態不同,劉博院士已經在星雲外麵呆了整整130年了,最近100年,他的飛船幾乎沒有移動分毫,就在距離星雲區兩百光年的地方靜靜的呆著,為什麽星雲區的空間密度會整體擴大兩倍,這個問題困擾了他一百多年了,現在他已經排除了幾乎所有的可能,仍然沒有答案。
這天,劉院士站在飛船厚厚的舷窗邊,和往常一樣看著星雲,劉院士轉了轉身,看向了更遙遠的銀河中心,那裏有一個巨型黑洞,它強大的引力攜帶者整個銀河係三千多億顆恒星以及同樣數量的行星和其它星體圍繞著室女座超星係團旋轉。
黑洞的中心是什麽,有人說是時空通道,也有人說是奇點,想到奇點,劉院士突然眼前一亮,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這樣啊,我怎麽早沒想到,哈哈哈哈,劉院士一邊拍打著飛船舷窗,一邊歇斯底裏的大喊大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