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求賢令
“趙郡尉,上次在南海郡郡尉府時,你跟我闡述南海郡現狀時曾經說過,南征嶺南後,隨我軍到達嶺南的有大批掌握各種技能的亡人、罪人、贅婿、賈人,以及南遷移民中,摻雜著大量前來避難的諸子百家後人?”
“回秦王,實際情況是這樣。”趙佗拱手答道。
“這些諸子百家後人能為我所用嗎?”子嬰心中突然想用諸子百家農家後人,來為其執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激發生產熱情,提高生產效率,奈何此刻郡尉府無人可用。
趙佗心中叫苦,早知不應跟秦王說這件事情,自找苦吃,諸子百家前來避難最大原因正是因為始皇帝焚書坑儒,獨用法家.……
“秦自商鞅變法開始便獨尊法家,始皇一統六國後,更是重用丞相李斯,法家自此在秦一家獨大,焚書坑儒事件發生後,諸子百家唯恐始皇對其斬盡殺絕,隻能南下避禍,此時若以秦王身份征召,難度很大。”
人在屋裏坐,鍋從天上來。始皇帝的過錯,非要我子嬰來承擔麽?子嬰此番體會到背鍋俠的痛苦,一陣頭疼。求賢求賢,如何求到賢才為我賣命啊?
“求賢,求賢,求……”來回踱步,“求賢令,求賢令!”子嬰一派腦門,“來人,筆墨伺候!”
不久,一小斯端上筆墨,子嬰根據記憶中的求賢令,大手一揮。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子嬰抄襲後世曹操的求賢令一出,眾人觀看之後,拍手叫絕。
“此篇求賢令,字裏行間交織著深沉的感情,文辭懇切,語言淳樸率直。”
“秦王大才,求賢令灑脫清俊,不加雕彩,說事言理,明白如話,於細細評說、反詰疑問中,隱含著秦王對賢才的一片誠摯渴求之心。”
曹操詩文,皆有過人之處,其氣概隻雄偉,乃得之天生,但這篇求賢令卻不注重辭采藻飾,直接以事論事,借史證己,以己說史,更具說服力。求賢令在現在這個時代背景,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子嬰決定用曹操的求賢令來征召諸子百家後人。
求賢令一出,南越各處風雲攪動,一時間南海郡尉府門庭若市,府裏熱鬧非凡。
報!法家後人求見。
報!儒家後人求見。
報!墨家後人求見。
報!名家後人求見。
報!縱橫家後人求見。
報.……
“秦王,大秦自秦孝公即位,便決心改革圖強,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入秦,提出了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使大秦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及至始皇,一舉而吞並六國,請秦王重用法家。”法家後人商錫發言請求。
“非也,商鞅變法亦存在一定局限性,其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百姓所受到的剝削與壓迫,為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自李斯後更甚,我認為此時南越應使用我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進行統治百姓。”道家後人楊菿反駁商錫。
“此刻南越諸民急需教化,一方麵以詩書而化越俗,利用中原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其贍養老弱、廢除群婚。另一方麵利用行政手段推廣中原漢字,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兩方麵著手,迅速推動南越地區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儒家在南越應當盛行。”
“諸位無須爭執,我雜家學術主張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聚集多家言論,貫徹諸位政治主意圖與學術主張,此等思想對於南越最為合適不過。”
此刻大廳內諸子百家後人為了得到子嬰重用,使自家文化思想發揚光大,爭吵得麵紅耳赤。
子嬰對此情景十分滿意,期待著南越未來能夠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大局麵,“諸位且安靜片刻,容子嬰細說。”
子嬰突然冒出的一句話,讓剛剛還在熱鬧的大廳中安靜了下來,“諸位所說之言皆有道理,今日能來郡尉府者,一經考察,能力出色之人,均用之!”
嘩!子嬰此話無異石破天驚,在眾人的認知領域裏,尚未有任何一個統治者能夠駕馭多種流派,不同思想的治國理論策略。一旦運用不好,將身死國滅。
“秦王,此話何解?”商錫率先發問。
“願詳聞。”諸人拱手。
“我將打破自周以來庶人不議的觀念,允許諸位針對一些社稷問題,推行自家政治主張,可在南越諸地自行遊說、著書、發文。”
“請問秦王,具體如何實施?”楊菿望著子嬰,眼中滿是疑惑。
“諸位應當聽說,我已把原象郡一地,改為西甌越族自治區,原西甌大首領桀駿,為明麵上的自治區自治府管理者,我將在南海郡編製並傳達一條條政令,發往西甌,桀駿負責在西甌實施、落實。到時我會將西甌重新劃縣,每個諸子百家學派皆能分到一縣之地,進行你們的學術推廣、教化民眾、治理縣城等,第一任縣長人選由眾人推舉。”
子嬰的話把這幫諸子百家後人說得一愣一愣的,“最終所有學派思想均能在南越乃至中原這片大地上生根發芽,流芳百世。子嬰期待諸位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哈哈,如此一來,我儒家思想名揚九州指日可待。”
“未必,我商錫必能重新將法家絕學發揚光大。”。
“著書立說,道家獨盛,壓倒百家。”
“諸子百家,唯我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