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烽火:燎原之路> 雄關漫道 烽火仁心-02

雄關漫道 烽火仁心-02

  ——紀念援華抗戰的國際主義戰士馬海德、漢斯·米勒


  馬海德:

  阿拉伯語: ????????????

  英語:Shafick·Gee·Hatem

  原名:沙菲克·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國人。


  1910年9月26日,馬海德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一個來自黎巴嫩的阿拉伯移民家庭。


  1927年,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讀醫學預科。


  1929年,到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繼續學醫。


  1931-1933年,到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臨床診斷,畢業時獲醫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馬海德為了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便和兩個同學一起來到中國上海,原本計劃在中國隻停留一年,但當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決定繼續留下來。


  他考察熱帶病的職業病和工人營養不良的狀況,並通過調查他認識到,中國工人需要的不僅是藥物,吃的、穿的問題,而是隻有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這時,他結識了宋慶齡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艾黎、格蘭尼奇、希伯等人。


  在他們的影響下,馬海德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


  從中知道了中國還有另一個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後開始投身於革命活動,在他開的診所常常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聯絡、開會的地方。


  他還在美國《工人日報》和當時在上海出版的進步刊物《中國呼聲》上發表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和揭露中國社會的黑暗和國民黨腐敗的文章。


  1933-1936年馬海德到中國上海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先後在上海廣慈醫院和雷士德醫院工作,後來和兩位同學合開診所。


  1936年春末,組織上邀請一位公正的外國記者和一名醫生去陝北,實地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情況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宋慶齡推薦了斯諾和馬海德前往。


  6月他們到達中國工農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受到接見,他們在組織的安排下,到保安和蘇區各地參觀、訪問。


  後來隨紅軍第一方麵軍南下甘肅省迎接在長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麵軍。


  10月,紅軍三個方麵軍在甘肅省南部勝利會師後,又先後隨第二、四方麵軍行動。


  1937年1月,隨紅軍隊伍回到陝北延安,以滿腔熱情一邊緊張地投入診療工作,一邊作調查研究。在一個多月中,他巡視了陝北各地衛生醫療單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改進蘇區醫療事業的建議。


  組織上很欣賞他的這份實事求是的報告,任命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


  同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隨部隊到山西五台山八路軍總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籌建陝甘寧邊區醫院。為了更好地接近陝甘寧邊區人民,不僅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國名字改成了中國名字--馬海德。


  1938年,宋慶齡在湘江成立了保衛中國大同盟以後,馬海德受宋慶齡的委托,經常向該同盟報告陝甘寧邊區的情況,通過宋慶齡的保衛中國大同盟向海外呼籲,爭取國際援助。邊區因而獲得了許多急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


  1942年,被調到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曾先後接待了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漢斯·米勒等外國醫生,並協助他們去各抗日根據地開展醫療救護工作。


  僅在1944年到1947年,馬海德就曾診治傷病員4萬餘人次。由於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多次獎勵。延安時期,還曾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通訊社的顧問,積極參加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工作。


  1937年11月,幫助新華社創立了英文部,開始向國外播發英文消息,還經常為當時中央出版的對外宣傳刊物《中國通訊》撰寫稿件。


  1946年,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醫療顧問,參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和美國三方代表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他和代表團的同事們一起揭露了國民黨發動的內戰陰謀。


  不久,又作為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醫療顧問,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紅十字會的人員進行接觸,積極爭取他們對解放區的援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中國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


  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


  1953-1966年,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前身)。該所成立後,主要從事對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衛生部的領導下,他會同有關專家首先製訂了消滅性病計劃,先後到內蒙古、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為消滅那裏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勞動。接著,他又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消滅麻風病。


  1969-1976年在北京阜外醫院皮膚科工作。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馬海德也遭到“四人幫”的迫害,但他沒有動搖,主動到北京阜外醫院擔任皮膚科門診工作。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馬海德精神振奮,加緊了消滅麻風病的工作。


  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他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


  1986年,為進一步落實各國麻風基金會給中國的援助,出訪十幾個國家,為中國爭取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援助。


  馬海德根據中國的國情,將麻風病傳統的住院隔離治療辦法改變為社會防治,並於1980年把國外治療麻風病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了中國,大大提高了療效。


  1988年10月3日因操勞過度,馬海德因病於北京辭世,終年78歲。


  在他78年的人生中,所獲殊榮無數:

  1979年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突出服務獎”。


  1982年獲美國達米恩-杜頓麻風獎。


  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參議院頒發的國際公共衛生及麻風病防治成就證書。


  1986年獲黎巴嫩國家勳章和美國艾伯特-臘斯克醫學獎。


  198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獲印度甘地國際麻風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他“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榮譽稱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


  漢斯·米勒:


  國際知名內科專家,1915年生於德國萊茵區杜塞爾多夫城。


  1933年中學畢業後到瑞士,進入巴塞爾大學醫療係學醫。1939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9年5月到湘江,通過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會見了廖承誌,同中共地下黨組織接上了關係。


  1939年9月,經廖承誌和愛潑斯坦介紹到延安,並將國外援助中國抗戰的600箱醫藥用品和1輛大型救護車送往延安。在延安,他見到了毛澤東,並參加了八路軍。一個月後,隨印度醫療隊到達太行山區。


  1943年1月,返回延安,在聯防司令部門診部當醫生,後在國際和平醫院擔任內科主任。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他和中國軍民一起戰鬥在太行山上,為抗日戰士治傷救命;在延安國際和平醫院裏,他救治了無數名傷病員。


  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冀察熱遼軍區野戰總醫院院長,解放軍攻克天津後,他隨軍進城,同早在1945年就參加八路軍醫院工作的日本護士中村結婚。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1月加入中國國籍,先後任長春第三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教授,沈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兼兒科係主任。


  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到北京積水潭醫院任內科教授。


  1972年到北京醫學院任副院長、黨委委員。後任北京醫科大學顧問等職。


  1983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94年12月4日逝世。


  在乙型肝炎的研究工作中,領導研製出乙型肝炎疫苗、指導流行病學的調查,提出在中國控製與預防乙型肝炎的措施,在北京地區指導進行母嬰傳播的預防阻斷工作。撰有《醫學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等論文,與路易·艾黎合著有《西方的帝國主義在中國》


  被譽為“傑出的國際主義白衣戰士”的漢斯·米勒遺存的五件珍貴文物於2007年5月25日被鄭重地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漢斯·米勒夫人中村京子女士向抗戰館捐贈了五件珍貴文物,其中有1945年底蕭克送給漢斯·米勒的望遠鏡,1945年底八路軍總司令、120師師長為漢斯·米勒回國給115師師長的信函以及為漢斯·米勒出具的服務證明等文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