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東北(七)
“我再介紹一下,江奕已經獲得了投資人的全權委托,他的承諾公司會實施。”秦成孝說完心裏也是暗暗歎氣,這樣的規則將大大增加企業的負擔。
可是他又不能不說,所以隻能按照事先和江奕商量好的口徑繼續解釋一下:“聘用合同對於社會保險金的規定,包括醫療、工傷、失業、養老、生育等項目,我們將會按照各地規定的最高標準繳納。另外我們注意到申城在試點住房公積金製度,如果遼省出台相關製度,我們也將按照規定執行。”
這個時候最流行三險一金,五險一金製度提前出爐了。第一個問題也差不多了。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真是歎為觀止,怪不得人家有底氣在這麽大陣勢亮相呢,這種條件還能上哪兒找去?
沒辦法要求更多了。其實大家心裏也清楚,國營企業隻是給了大家一個到政府門前尋死覓活、求救助的借口。現在的情況,政府能救得了幾個?
“我來補充一下,其實江奕剛才說的企業報團取暖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的一種體現。否則按照以前企業負責工人的一切,那麽這家企業如果倒閉了,職工就要失去一切。現在通過社會層麵的分擔風險,才能降低對個人造成的痛苦。”經過和國企職工的交鋒,朱慶和現在很理解江奕為什麽堅持這一條了。
“那要是整個遼都甚至整個遼省的企業都不景氣呢?”
“這個工友的擔心也有道理,國家層麵在設計製度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單個省的問題。如果遼省的企業不景氣,會從全國統籌一部分,盡最大可能降低區域經濟波動帶來的痛苦。”朱慶和一不小心提前劇透了東北今後從南方省市獲得支持的情況。
其實大家仔細看看合同的話,也會發現這些條款早已經寫進了合同,隻是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主持人看了看沉默的現場:“如果針對薪酬和福利的所有疑問都解決了,那就繼續下一個事項。”
“各位工友對於工資標準方麵也有意見。我想問一下,工資是不是要和工齡掛鉤?”秦成孝故技重施,引導大家關注另一個話題。
“那是肯定的,年紀大的更有經驗。”曹大成這樣臨近退休者的核心利益就是這一塊。
“有的年齡大了也沒有學技術呀?”
“那···那就考試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秦成孝“恍然大悟”一般:“你說的就是要考試一下吧?果然是老成之言,這個可以。年輕人好學的是不是也要鼓勵?”
“那是當然,年輕人也有好學和好玩的區別嘛。”有個年輕工友搶答了,唯恐曹大成這樣的臨近退休人員剝奪了自己的權利。
在秦成孝的步步引導之下,曹大成等人一不小心就被動地為考試製度背書了。從此,這個矛盾也從勞資矛盾轉化為工人階級的內部矛盾,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人發現不對勁了:“曹叔,這個不就是要我們參加勞什子的基礎資格考試和專業考試嗎?”
曹大成忽然發現不對勁,他使勁瞪了一眼剛才搶答的工友。
可是自己人要是在現場鬧騰起來,可就不怎麽好看了。
“這個工友對這一條有意見?”秦成孝故作姿態,我就是要你們自己先辯一辯。
沒人吭聲,這一條也過了。
“曹大成是吧?聽說你的技術不錯,我想問一下,假如現在東安水泥廠沒有技術組長,希望你能去···”
曹大成才不給你時間充分發揮呢:“那可不行,東安水泥廠裏麵的人全是他們一邊的,我孤家寡人跑過去可管不了。”
“你需要幾個幫手?”
“那要看一共多少人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自己的人才鎮得住。”
“哦,那就是說如果要有效管理的話,其他廠的人不能超過三分之二,防止他們抱團、抵製管理人員,”秦成孝又記下了一個對己方有利的論據,“那個廠遠離住處了,可能要坐半小時公交車呢?”
“有工作就不錯了,半小時公交車算什麽?不過最好還是住本地,醫院、上學方便。”曹大成在不知不覺中又踩進了泥坑裏。
第三個問題也解決了。你們以後誰敢反對在三個水泥廠之間進行人員交流,就去找曹大成吧。
實際上,秦成孝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打破全部員工住廠的現狀,引導工人走向市場化的公寓、小區。
“這位工友,大家想過沒有,以前每個人很努力工作,為什麽廠子還是倒了?”
“還不是銷售科無能,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大家幹多幹少一個樣,誰還多幹?”這個工友很高興自己能夠發揮價值。
“要是幹得多、銷售得多就拿得多呢?”秦成孝的問話貌似無害,卻巧妙地把“按件計酬”和銷售提成製度塞進去了。他的目標是拉大薪酬差距,這個是工人們比較抗拒的。
“倒是可以,可是也不能多得太厲害。”這個工友不是那麽自信了,他隱約覺得不對勁,卻又說不出來,“這個我們廠以前也有規定,隻是實施不了,分得太多了大家眼紅。”
“那就誰眼紅誰來試試?幹得不好就少拿。”
“能者上,我讚成。”這個工友成功地被帶偏了。你站在工人代表的位置上,哪兒還有“我讚成”,隻有“大家讚成”。
“嗯,適當地拉大收入差距,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圍。”秦成孝一邊總結著一邊又寫下來了。
被帶偏的工友感覺到哪兒不對,可是又說不出來。真是難為了這些操作工人代表們。
第四個分歧解決了。你們誰敢說自己拿得少、別人拿得多,對不起,請參考這位工友的意見。
重大分歧差不多了,其他的都好說。資方答應了己方這麽多條件,工人這邊也不好再多提。
一場眾人期待的談判,竟然以一種無比平靜的結尾收場。主持人傻眼了,到場的民警暈了,大家也有些不可思議。
市委黨報記者張曉蕾率先反應過來:“秦經理,我想采訪一下您,還有一起來的江奕,可以嗎?”
采訪未成年人需要監護人的同意才行,劉連秀可沒有授權江奕接受大報的采訪。
“他還未成年,過兩年再說吧。”
“請問您一下:我看了勞動合同,感覺這次談判沒有突破合同裏的條款,不知道您覺得這個判斷對嗎?”
她仔細研究了勞動合同條款,感覺今天這場談判其實就不該發生嘛。
“這次交流還是有很多價值的···求同存異嘛。”秦成孝什麽都說了,可是仔細想想什麽都沒說。
一個晚報記者衝到最前麵:“你們多次提到了‘社會統籌’、市場化等詞語,不知道你們公司的完整表達是?”
這話問得既有水平,也沒水平。如果被問者是理論專家,它就是一個好問題;如果被問者是一個沒有理論深度的實業界人士,它就是一個沒水平的問題。
這次她問的是一個實業界人士,所以問得不太有水平。
可幸運的是,秦成孝事先聽到江奕說過一句,覺得挺應景的,所以他便轉述了過來:“我們公司的完整表達應該是‘市場經濟’,按照市場規則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