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雁門郡(中) 外界反應
秋秋收完畢,接著便是土地改革,這是最難推動的一環,打地主分土地,大家都喜聞樂見,但是到了對自家土地的安排上一個個像護崽子一樣護的緊。
對那些不知變的人,張桑氣的胡子都翹起來了,一畝地收那麽少能養活的了誰。但是他也知道隻有緩慢的引導,讓他們看到未來利益的情況下才能順利推廣。
所寄希望的隻能是從山中遷出來的上萬百姓,他們大都是雁門郡的本地人,在政策的支持下踏上了回鄉的路程。畢竟舊土難離,隻是很多人並沒有攜帶家眷,畢竟山下的很多基礎設施,遠沒有山上健全。
而在他們之中出現了一些小型的群體,他們會一起去工作,輪休,算是集體勞動的一種,換言之,就是人民公社的雛形。他們中有人是退伍的士兵,對山上對於平等的概念有些盲目的信服,再加上對戰友家庭的扶助,形成這樣的群體也是意料之中。
王零在得知這些人的存在後,並沒有明確的支持或是反對,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但不代表沒有缺點。就像健康的樹木也會偶有蛀蟲,王零從不想去考驗什麽人性,因為結果顯而易見。
在沒有強有力的製度的製約下,人是會懶惰的,會從追究平等進入追求絕對平等,進而會產生大鍋飯現象,會壓抑人們的積極主動性。
“要實現公平,首先要正視每個人的不平等!沒有人天生就是聖人,所以這才是學習的目的!”王零是這樣和孫禮說的,這些年輕人過度理想化的想法並不能撼動王零的心。
這件事隻是一個小插曲,王零也並非什麽都沒做,他加強了監管,同時對那些胡亂上報的處罰再次加重了。有些事他們必須經曆過陣痛才會清醒,而山內外轟轟烈烈的氛圍卻掩蓋了很多東西。所以王零有時候也是極為冷血的,他會眼睜睜看著別人邁入深淵。
總之,對雁門郡的占領正在緩緩推進著,總共三萬士兵進駐雁門郡,這已經是能拿出的最大數量了,山上的駐軍和野戰軍全部派到雁門郡,此時的山中防守極為薄弱,隻有一些新兵和退伍的老兵維持著巡邏。
期間袁紹的反擊倒是有些姍姍來遲,因為他現在正忙著應付來自許昌的詔令,當然袁紹也不是單線程的,他向來喜歡聽臣下的意見,可聽的越多,他就越難做決定。於是對雁門郡的處理就全權交給了如今剛到太原郡晉陽上任的高幹手上了,這讓親自帶著雁門郡賦稅和人口書冊來的王澤大為失望,隻是將這些留下後就乘車去代郡上任了,到時候他或許能從代郡那邊做點什麽。
田豐的諫言如往常一般被拒絕了,統一河北的事此時被袁紹放在了一旁,因為他後悔沒去奉迎天子了,之前讓謠言往南傳,是有些小聰明在內。但是曹操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漢室忠誠的刺史,位卑權重,確實擁有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能力。
袁紹還在念叨著是否要將劉協從曹操手裏搶回來,田豐就已經離開了,和山上斡旋的事他還要去做,隻是這次不是他一個人了,還有荀諶。
而高幹對雁門郡的策略很簡單,先退卻,正式將雁門太守的職位交給趙大他們,然後暗地裏聯係軍隊和世家直接兵諫。但是還沒實施就結束了,太原郡和雁門郡的各個關口都有人在阻礙,那群人自然便被重新脫光扔了回去,但是運氣就沒之前那批那麽好了,秋季開始,晝夜溫差就大了,下場也可想而知。
然後試探性的進攻並不能生效,雖然成功進入了雁門郡內,但在樓煩城外被裏應外合的張燕帶人全部包了餃子,五千人在死傷上千後軍心潰散,全部投降。
高幹並沒有隨軍征戰,他記得遇到王澤時,王澤和他談過的那些話:“黑山已有吞雁門之心,當竭力阻之!”但是王澤沒走幾天,去赴任的雁門太守便光著腚回來了,上了年紀的這位老人沒能撐過這個秋天,便去世了。
高幹並不想與黑山為敵,特別是當黑山內部已然統一的時候,他總會想起三年前被燒的一塌糊塗的自己。如今他沒有當時的一半軍力,對於出兵的選項還是有些難以抉擇,不過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他讓人帶了五千士兵去,但很快他們就回來了,沒有了甲衣,沒有了兵器,他也沒有遷怒這些人,隻是具體詢問了戰鬥的詳情外便去給袁紹寫信去了。
對並州的掌控並不是那麽穩定的他們,如今是否要冒著危機和趙大他們開戰,這是另一個問題。僅僅掌握上黨、太原和西河三郡,對於袁紹來說遠遠不夠,袁家的擴張還在進行,本來若是雁門郡無事的話,穩定數年後,便可以河東為跳板進入長安。
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是否要繼續打,高幹和荀諶給出了完全兩個不同的意見。
山上大動靜的物資移動並不能瞞過田豐和荀諶的眼睛,本來應該作為領路人的田豐卻成了會談的主力,原因就是荀諶借故去暗查了山上的情況,當年那場仗他沒有參與,後來的商談也沒有參與,這是他第一次上山。
豁然開朗,每個人都會承認這四個字最能形容剛上山的感受。荀諶並沒有轉多久,因為供他看的地方並不多,王零還沒那麽大方將一切都展示給別人看。
不過僅這些,已經足夠荀諶判斷出許多了。
和劉公的談話,依然是話些家常,田豐已經習慣了這些,因為每次談事都是這樣。此次和他談話的人隻有劉公和衛覬,以前出現的孫禮和劉言錫,甚至趙大等人都沒有出現。
荀諶在商談的最後出現了,恭敬地拜見過劉公後,並沒有拒絕劉公贈與的這些禮品。和田豐這些需要避嫌的人不同,他不必如此,因為作為劉公的晚輩,收些禮確實不算什麽。
在離開山上的之後,荀諶鬆了一口氣,他是把自己當成對方的立場,見一木而知森林,但是見到這些他仍舊不能判斷山中整體實力如何,或者說他不肯相信自己的判斷。
放棄自己勸降的使命,是因為從田豐講述的曆次經曆,都可以知道劉公不是主公,但也是高層,說動他並不是主要的目的。田豐口中的趙平有些像,但是也不對。
“莫非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秦人?”荀諶懷疑著看向田豐,若論對這裏的理解,沒有人會比田豐更多,因為他曾經進入過更深的地方。
田豐和荀諶的交集並不多,同為袁紹的下屬,他們的圈子完全不同,荀諶和袁紹早期的創業團隊,許攸、逢紀等人關係尚好,田豐則和沮授、崔琰等人關係好,不過都是識大體的,沒有將矛盾真正暴露出來,此時還能力向一處使!
回到鄴城,荀諶當時就上交了奏章,時間就是那麽的巧。高幹的奏表此時也在袁紹的手中,荀諶力勸主戰,因為他看出了山裏的防守空虛,此事田豐也有說。
但是高幹的奏表之中也說得很有道理,好戰必亡,袁紹又陷入了選擇困難症,此刻幾乎所有的謀士都反對了荀諶的戰,一是之前的五年停戰還沒到時間,撕毀協議總會影響到袁紹的聲望,二是北方確實投入不了太多的兵力,和曹操決裂之後意味著袁紹的南方要布置大量兵力,三是現在皇帝的問題還是擺在袁紹桌上最大的事,其他一切都可以延後,包括滅公孫瓚這件事都可以延後。
似乎一切都太順利了了些,但這也是之前的那個計劃的影響力,和田豐的商談中,劉公對那些流言的事供認不諱,而且直言這些都是對袁紹有幫助的,隻是袁紹最終選擇了削除公孫瓚的力量而已。
收完畢,接著便是土地改革,這是最難推動的一環,打地主分土地,大家都喜聞樂見,但是到了對自家土地的安排上一個個像護崽子一樣護的緊。
對那些不知變的人,滿倉氣的胡子都翹起來了,一畝地收那麽少能養活的了誰。對於他們,隻有緩慢的引導,讓他們看到切身利益的情況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