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新皇登基 改天換日(一)
大勢已成,朱傑即位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之勢。
面對眾臣擁立,朱傑倒也沒有客氣,沉聲道:「諸位大人,多謝諸位襄助,如今異族入侵,山河破碎、百姓罹難,正是我輩勠力同心,恢復江山,延續國祚之時,朱傑雖然不才,然則也知道國難當前,不容我矯情推脫,奇恥大辱,家恨國讎,我朱傑一肩擔下來了,發誓不恢復山河,誓不為人!」
秦牧風上前一步,低聲道:「大人,這些勛貴還有馬士英,之前一直極力反對您上位,居心不良,依著我的意思,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啊!」
「住口!」
朱傑臉色一變,怒聲斥道:「我與馬督師以及諸位勛貴之間,不過是一己私怨,如今國難當前,大家卻是為了公義,如何能夠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秦牧風臉色一愕,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擦了,上位之前,咱們還輪番著虐待馬士英呢,現在好了,都要登基了,反而要放他們一馬?這是何道理?想想哪一個皇帝在權力鬥爭中,不是血流成河?
朱傑上前一步,看向了馬士英等人,沉聲道:「馬督師,如今可正是我們勠力同心,一雪國恥的時候,不管我們恩怨如何,現在不是我們釐清恩怨的時候,前仇舊恨,一筆勾銷,諸位勛臣同樣如此,自今日起,只要你們不在作姦犯科,不在魚肉百姓,仗勢欺人,我絕對不會尋找事端!」
馬士英與諸位勛貴聞言,心頭稍稍安定一些,如今朱傑登基,已經不可阻擋,願賭服輸了,只要朱傑不在針對自己這些人,相安無事,那就是邀天之倖了,至於跟皇帝掙權甚至是藉機生事,他們還沒有那個膽子!
如今國事艱難,一切儀式從簡,朱傑僅僅是稍作準備,就在眾人的擁戴之下,告祭太廟,舉辦了登基大典,接受了眾臣的跪拜。
新皇登基,正值一年伊始,改好建元元年,行黃帝歷四千三百二十年,尊崇禎皇帝為庄烈帝,廟號烈宗,奉林青兒為皇后。
新皇登基,自然是要加封百官,大赦天下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組內閣,蔣德璟、孫傳庭、候恂、畢懋康、宋應星入閣輔政,成為新一任的閣相;
第二件事情,就是改革勛爵制度,改公侯伯三級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十五等爵位;
第三件事情,改吏兵戶刑工禮六部,改設吏部、兵部、戶部、工部、刑部、禮部、稅部、商部、監察部、情報部十部制,分掌朝政,蔣德璟作為先帝的輔臣,威望卓著,而且頗有政績,自然是被公推為內閣首輔了,同時兼任吏部尚書;孫傳庭作為朱傑最為看重的盟友,進身為次輔,兼任兵部尚書,負責全國軍務;候恂當年在戶部之時政績頗佳,是歷年來,朝廷國庫最為豐盈的時候,出任戶部尚書,入內閣辦事;史可法為人剛正耿直,封為監察部尚書,畢懋康起用為工部尚書,高傑出任情報部尚書,李岩為稅部尚書,高弘圖出任商部尚書,楊廷樞出任刑部尚書,錢謙益出任禮部尚書,各部各司其事。
錢謙益不過是用來安撫南京權貴階層的信號而已,如今新君剛剛冊立,將反對的人全部打入冷宮,無疑,會引起巨大的紛爭的,朱傑自然沒有那麼傻,總也要貼張安民告示吧,除去錢謙益,還有馬士英,同樣也保留了廬鳳總督的位子,只不過,黃得功的廬州鎮卻是不能留給他了,讓他掌握著一鎮的精銳,而且在京畿地帶,未免有些危險。至於各家勛貴們,雖然沒有得到什麼菜頭,卻也相安無事,只要能夠保住各自的爵位,依舊是榮華富貴,可以享之不盡的。
不過,最令人驚詫的是,朱傑竟然下旨直接取消了限制勛貴入閣參政的限制,准許勛貴入閣議政,准許勛貴子弟參加科考,勛貴之中,只要有才能卓越者,可以任職地方,處理一方政務,甚至業績突出者,調任中樞,也是可以的,消息一出,朝野一片嘩然,本來勛貴們以為要倒大霉了,沒有想到,皇上竟然一張口就給了一個巨大的餡餅啊,可以參與國家機務了,這是皇上天大的恩典啊!當然,有高興的,自然就有憤怒的,文臣們對於皇上如此做法,頗為不滿,好不容易,在朝堂上方才將勛貴給壓制下去了,皇上竟然一開口,就要打破固有的格局,這如何可以?
旨意一出,自然引起了文臣們的反彈,不過,建元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哪裡還會給文臣們反對的機會?朱傑如今大權在握,對整個朝局控制的死死的,反對無效,再三反對,依舊無效!
不過,這個時候,朱傑卻是又起了另外一個主意,取消所有勛貴的丹書鐵券,一應爵位,每世遞減,一直降到末等男爵為止,也就是說從國公,到男爵,一共五級十五等,哪怕是一等國公,十五代之後,也就成為白丁了,沒有了丹書鐵卷的特權,沒有了世襲罔替的爵位,代之而起的卻是可以自由參政,不在設限。
朱傑的意圖很清楚,崇禎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思路,從根本就是錯誤的,將這些文官集團都給慣壞了,慣得不成樣子了,必須要給他們帶上緊箍咒,這個關鍵的時候,絕對不允許他們給搗亂!同時放開限制,也能夠從勛貴集團之中發現一些人才出來,當然,非但是給勛貴集團解除了限制,連帶著,皇室一族也都全部解除限制,但凡皇族子弟,失去爵位者,盡皆可以參加科舉,特么的,不能再白養活這些人了,必須要讓他們自食其力!
朝廷中央樞紐的架構搭建起來了,接下來就是下面各種機構的官員了:裁撤巡撫職務,全面恢復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使司、同時加入傳道受業司,各自負責一省政務、監察、軍務與教育,四者各不干涉;黃宗羲出任應天府府尹,專司應天府京畿政務;顧炎武出任浙江布政使,朱舜水出任河南布政使;其餘各地官員,除巡撫、兵備道官員回調京師外,個安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