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曠古絕今
第四百九十七章 曠古絕今
這一刀是奔著筋骨去的,這一刀,太狠了。
追根溯源,這是教育的問題,這是話語權的問題。
自古以來,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可謂極少數。為什麼,資源極為有限。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總不能讓一個文盲來做官,協助他的統治吧?
把持教育資源的人都是那些人呢?結論很清楚了。回到統治者的問題,皇帝只能用的人出自哪裡?絕大多數出自門閥、士族。還有站比例極小的寒士,比如馬周。
寒士,也是士,也是讀書人。因為各種原因,家道中落,還有就是一些後起地主豪強,他們的子弟通過讀書,獲取政治上升的渠道。
印刷術的出現,解決了後起地主豪強子弟接受教育的一些問題。這些人通過科舉這個上升的通道,逐步的進入政壇。
寒士的情況就更為糟糕了,他們一些人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很艱難。
李誠的奏本,就是要給這些寒士解決一定的問題,幫助他們加快前進的步伐,為陛下凝聚人心。可千萬不敢小看這個建議,一旦以聖旨的形式昭告天下,李二的威望講達到新的高度。能夠到長安來參加科舉的,可都是來自全國的精英。
科舉,給了他們上升的通道,生活上的自助,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外力的束縛。
這麼說吧,人才這種東西,皇帝需要,士族、新貴同樣需要。那麼,爭奪吧。
佔據君臣大義的李世民,開了寒士館,別的集團還怎麼更他爭?毫無懸念的事情。
李世民笑了,滿意的看著李誠:「朕准了!以內府之資助學幫困!」
一心要做天可汗的李世民,這一刻發現距離真的不遠了。如果是以前,李世民還會猶豫一下,畢竟口袋裡沒錢啊。內府的庫房窮的能跑老鼠了,現在不一樣了。
有鹽、糖之利,足夠李世民做好這個事情。這時候李世民有個最強烈的感覺,有錢真好!
做到這一步,李誠其實覺得還差的很遠,現代社會的義務教育,才是李誠最終的追求。不過這一步估計李誠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太難了。天下太大了,人太多了。
但是局部的義務教育,李誠還是有把握的,至少在長安,在登州,還是能做到的。
現在不過是接著李世民的手,走出第一步。當然李世民不是這麼想的,寒士不是貧民,寒士也是士,寒門之士。士農工商,士排在第一位。
「自成留一下,散朝吧。」李世民一言而決,小朝會結束了。
李誠倒是想走,李世民發話,只能留下。跟著李世民到了甘露殿,沒有外人的時候,李世民才露出笑容道:「豎子,今日做的不錯。」
李世民很開心,李誠今天的兩件事情做的,李二賺大了。船舶司那邊,別看內府沒法伸手,但是李世民現在可以接著徹查的機會,把自己的人安插進去。毫無疑問的是,肯定是寒士。跟三大集團好無關係,如此以來,船舶司的收入就有保證了。
李誠倒是很淡然,也沒覺得有什麼可高興的,距離他的願景,還差的很多。
「陛下,船舶司提舉,三年一任為妥。」李誠果斷的建議,這個位置絕對不能長期在任。歷史上的唐朝,也出現過市舶司,那是在唐玄宗士氣的事情了。
李誠的出現,導致了船舶司的提前出現,這個職務不僅僅關係到海貿,還關係到官營的造船業務。可以說燙手的很,不過當初設置職務的時候,李誠去了高昌,什麼話都沒說上。
李世民秒懂,這位子太肥了,在這個位子上呆三年,稍微做點手腳,就是一輩子的享用。
「可,還有呢?」李世民露出探究的眼神,希望從李誠這裡得到更多的辦法。
「官員三年一調任,但是吏員不行。這個衙門,貪腐太容易了。怎麼辦?嚴刑峻法,加強監管,提高待遇。」李誠本想說退休金制度的,想想還是沒提。這年月的平均壽命擺在那裡的,退休金制度根本沒有可行性。
李世民聽了面露為難之色,李誠淡淡的看他一眼:「陛下要做仁君,臣能理解。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就必須要得到有效的執行。即便是陛下,也不應該干涉法律的執行。」
「怎麼?自成是法家?」李世民跑題了,反問了這麼一句。李誠一頭的黑線,搖搖頭:「臣不是法家,也不是儒家。」這回答一下就把李世民的好奇心勾出來了,關於李誠的過去,一直是個謎,李世民真的很想知道。
「究竟是什麼家?」問題還是丟出來了,李誠看著李二,皺起了眉頭。好奇心那麼重幹啥?我們在談正事呢。「陛下,治國之道,不該拘束於哪一家的學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的是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
李誠是真的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纏,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敏感且複雜。唐朝是尊儒的,所以李誠說完一番話之後,心裡有點後悔了。說順嘴了,忘記了面前站的人是皇帝。
好在李世民聽了微微一笑,抬手指了指李誠,笑了笑道:「朕不是量小之君。」
李誠聽了並沒有信他的話,但這話必須圓回來,不然李世民心裡可能就留下一根刺。任何學說都是為帝王服務的,但是有一門學問叫做帝王之術。
「陛下,臣之所學,皆為實用之學。」李誠解釋的不是很明確,李世民不以為然的笑了笑:「不必解釋,朕明白自成無甚野心之人。」
李誠聽了這話,搖搖頭道:「陛下,千萬不要這樣看待臣子們,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竊以為,千秋功罪,後人評述。」
李世民聽的傻眼了,瞪著李誠好一陣才搖頭道:「自成之才,曠古絕今。」實在是找不到模板來形容李誠了,歷史上就沒這樣的人物。文武雙絕,說的就是李誠這種人啊。文可以出口成章,武可以衝鋒陷陣。
「陛下過譽了,臣所學皆小道也。陛下將一生所學融會貫通,才有氣吞天下的天可汗啊。」不就是商業互吹么?我會啊!李誠這馬屁拍的是一點都不手軟,李世民果然龍顏大悅。
「不提這些了,自成,還是說說船舶司的事情。」李世民把話題又兜回來了,李誠點點頭道:「陛下,船舶司不妨更名為市舶司,專司海貿。另設海巡檢,船廠拍賣民營。只有事關朝廷戰略安全的物資,朝廷才介入。」
李世民聽明白了,點點頭道:「善,然則哪些物資,關乎朝廷戰略安全呢?」
李誠打心裡還是很佩服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真的不容易,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盛世。開元盛世比起貞觀盛世,那差的多了。李隆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唐朝的問題,並且在晚年一手摧毀了自己構建的盛世。
「鹽、鐵、糧食。其實就算臣不說,陛下心裡也有數。只不過,有的事情,陛下也無能為力。」李誠笑了笑,表示他能理解李世民的苦衷。李二點點頭:「自成知朕啊。」
這話沒毛病,不了解李世民,就不會在少府監努力的提高鋼鐵產量,也不會搞一個鹽場出來。關中的鹽,在此之前,多數來自解州的池鹽。而解州的池鹽,而解州池鹽的控制權,因為沒有專項管制,則多數掌握在地方豪強之手。
唐睿宗的時候,左拾遺劉彤提出設置鹽鐵之官,就是想收鹽鐵之利為國用,而不是肥了地方士族豪強。解州(今山西運城)的鹽,在唐朝一直佔據了重大的市場份額。
李誠以鹽田曬鹽,得到的鹽就質量而言,遠勝解州的池鹽。加上價格的優勢,可以說很輕鬆的就佔領了遼東、黃河兩岸的市場。這兩年,海鹽經黃河水道至洛陽上岸,走潼關入關中,對解州鹽的傳統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然也,朕有海鹽在手,鹽價不復昔日之高也。」李世民說到這裡,不禁得意了起來。
李誠聽了卻搖搖頭:「陛下,還差的遠呢。朝廷既然不能鹽鐵專賣,就該用市場經濟的手法,衝擊鹽價、鐵價。這就涉及到產量的問題,大規模的生產勢在必行。」
李世民聽著點點頭,感慨不已:「是啊,昔日長安鹽價五百文一斗,而今不過三百文,此皆自成之功也。」李誠看見李世民得意的樣子,忍不住吐槽:「陛下,一斗米不過五文錢,鹽價合適能二倍於米價,大唐才是鐵打的江山。」
李世民聽了這話,就像被人點穴一般,呆了好一陣才道:「自成,這怎麼可能?」
李誠淡淡道:「怎麼不可能?鹽以船運如大河(黃河),洛陽登岸,運至長安,沿途所耗不多也。朝廷再給予補貼,斗鹽十文,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李誠說的很有底氣,那是因為海鹽的成本太低了,無非就是人力成本。主要的消耗,還是在運費上。但是船運的費用很低,運到洛陽的話,一斗鹽的本錢也就是十文。剩下的一段路,朝廷補貼就是了。實在不行,一斗鹽賣五十也好過現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