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陷重圍血戰會盟台(中)
福王前腳剛進山嶺,有一支騎兵後腳便到了。他們在樹林外徘徊了一會兒,並不跟進來。僵持了一陣之後,這些騎兵見自己討不到便宜,便調轉馬頭,向南奔去。福王等敵軍走後,拿出早已備好的信鴿,向外傳達了軍情。待信鴿飛走之後,福王便調轉馬頭,巨霄城奔去。
可是沒走出多遠,有一支騎兵遠遠的向他們衝了過來,福王大驚,急忙率軍鑽入了樹林,這些騎兵也不糾纏,直接向南奔去。福王怕他們身後還有騎兵,因此依然率軍躲在樹林之中。果如福王所料,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又有五波與先前一樣的騎兵,從他們的身前飛馳而過。福王粗略的估計可那這些騎兵的人數,感覺他們人數萬餘。福王據此便知道,自己的退路已經被切斷了。
當福王正在思考對策的時候,又有一支軍士,向南奔去。這支軍隊速度稍慢,推著一輛輛的大車,福王一眼就認出,這些大車裝載的,都是被拆解的攻城器械。
福王一看便知,這些攻城器械是衝著巨霄城去的。因此福王便率軍衝殺了過去,這些運送器械的軍士,見四周有伏兵殺出,即刻吹響了號角,那些負責護送的軍士,隨即拿起武器,與福王的伏兵鬥在一處。
就在此時,有數支火箭從福王的軍陣內射出,見到信號的子囂和依依,即刻率軍從山嶺中殺出,子囂和依依剛從山嶺中殺出,有數千騎兵便從後麵追了過來。四波兵馬隨即殺在了一起。
紐力克曼的騎兵速度極快,他們在戰場上左右穿插,不一會兒便超過了,被他們弄的暈頭轉向的子囂和依依,來到了福王的後軍。福王本打算摧毀那些攻城器械,然後再抽身逃回山嶺,但是敵軍殊死抵抗,令福王無法近前,當雙方正在拚殺的的時候,天上突然下起了箭雨,箭雨過後有數百名軍士中箭倒地,由此福王腹背受敵損失慘重。
福王見偷襲不成,隻得率軍向山嶺撤退,但是早有數千騎兵劫住了福王的退路,這些人二話不說,搭弓便射,福王見勢不妙,咬緊牙關催馬向前硬闖,由於福王人數占優,那些騎兵都是輕騎,由此他們左右分開,給福王讓出了一條道路,福王便率軍向山嶺中殺去。
可是這條退路,早被設下了很多的陷坑,福王率軍剛剛衝過來,便有軍士掉入了陷坑。福王大怒,催馬衝在了最前頭,領著部分軍士,靈巧的躲過陷坑。成功的鑽入山嶺,擺脫了追兵,但是福王經此一戰損失大半。
子囂和依依的境遇也不近相同,他們被敵軍的騎兵分成數塊後,被截斷了退路。為了活命,他們仗著人數優勢,殊死拚殺,付出了極大傷亡之後也躲進了山嶺。那些運送攻城器械的軍士沒有了阻攔,繼續向巨霄城奔去。
此時的杜國邊更是陷入了苦戰,他將皇帝背在背上,然後與自己的兩千名勇士和埋伏在會盟台中的伏兵一起,向外衝殺。由於紐力克吉準備活捉敵方皇帝,沒有下令放箭,因此杜國邊與數倍於己的敵軍戰了半天,依然沒有露出敗相。出發之前,福王曾考慮到敵軍會趁機偷襲,所以早早的為杜國邊設計了數條脫身的道路。
杜國邊雖然一直在敗退,但是他作戰勇猛,加上早有準備,因此經過一番拚殺,他竟然真的背著皇帝,和自己的勇士一起,奪過馬匹,殺出重圍,向遠處的重山奔去,而那些伏兵和一千名勇士,則永遠的留在了會盟台上。杜國邊一路狂奔,等到了山嶺之下他才發現,他的退路早已被敵軍擋住,杜國邊盛怒之下,率領剩下的一千勇士,衝殺了過去。
這一千名勇士果然勇猛非凡,他們如同一支利箭一般,射穿了敵軍,杜國邊憑借著那一千勇士的護送,
此時杜國邊的身邊,除了皇帝之外,僅剩下了胯下的戰馬。而那匹戰馬經過奔波,早已體力不支,再也站不起來了。杜國邊害怕後麵的追兵趕上來,便丟下了馬匹,重新背起皇帝,鑽入了深山。由此被福王帶出城的所有兵馬,被天祥軍衝散之後,斷了退路,跑進了山嶺全部戰敗。
福王為了皇帝的安全,因此他將城中的主力全部帶出,因此巨霄城變的十分空虛。自福王走後,留在城內的福王妃便每天焦急的守在城頭,可是他盼來的不是皇帝的車駕,卻是敵人潮水一般的騎兵。
福王妃見狀大吃一驚,她急忙召集軍隊緊守城門。敵軍來到城下以後,並不進攻,而是派出了使者勸降,福王妃連城門都沒開,親自搭弓射箭,將這些使節射跑了。
統兵將領王可用,見守將不肯投降,於是便在城下安營紮寨。三天之後,等各種攻城的器械運到之後,王可用便下令開始攻城。
經過一年多的修生養息,此刻集結在巨霄城下的軍隊,比之前多了一倍不止,這一次王可用將部隊分為了三路,一路進攻巨霄城,還有兩路分別鑽入山嶺,開始奪取山中的關隘。福王原本打算在山中修築城牆,但是由於朝廷輕信了什麽隔江而至,因此那道城牆,終究是沒有修成。因此雖然守關的官軍奮勇殺敵,但是仍然有不少軍士滲透到了巨霄城的背後,和上次一樣,他們又開始攻擊運送糧草車馬。而這一次,朝廷沒有再派出保護運糧車馬的援軍。不出一個月,巨霄城便被斷了糧草,成了一座孤城。
孤立無援的福王妃苦苦支撐,半年之後這巨霄城,終於被天祥軍攻破,修水先生和福王妃連同城內的守軍,全部戰死。攻破了巨霄城後,紐力克吉留下一部分的軍士,繼續圍剿躲在山中的皇帝,而他自己,則親統大軍,繼續南下。
朝廷得到消息,舉朝震驚,麵對一路南下的敵軍,那些朝臣束手無策,經過大臣們的商議,他們推舉生死未卜的趙瑩,十歲兒子趙鴻做了新皇帝,新君剛立,朝廷便為主戰主和的問題,吵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