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生之大宋明君> 第8章 大元帥府

第8章 大元帥府

  截止目前,除了得到楊再興等精騎,趙構並沒有做出什麽特別的事情來,所以,曆史依然按著原本的軌跡前行。


  據情報顯示,金兵已經團團圍住了東京汴梁,在內城外麵日夜攻打,不曾停歇。


  宋欽宗每天提心吊膽,生怕哪一天金兵就破了城,把他給捉了去。


  事實上,開封城內共有守軍八萬多人(原守軍七萬,加上南道總管張叔夜所率的一萬三千人勤王部隊),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開封市民自願請戰。


  雖然在兵力方麵比不過金軍,但由於宋朝這邊是守城戰,加上汴京有著當時最好的城防體係,按慣例,金兵要有十倍於守軍的兵力方能破城。所以,在形勢上宋軍並沒有處於劣勢。


  反觀金軍,因為從北方長驅直入,直奔開封府,後方許多城鎮仍然控製在宋朝軍隊的手中,一旦形勢發生變化,將時刻麵臨著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而且金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也難以長期供應。所以從長遠來看,隻要開封軍民守住城不被攻破,待到各路勤王大軍陸續趕到,金軍就會麵臨非常糟糕的處境。


  宋欽宗的搖擺不定在這時表現的極為明顯,一開始惶惶不可終日,一天到晚和議和派商量怎麽議和。


  張叔夜到了之後,他便想起了金兵第一次圍困京城時帶兵守住城的李綱,他能一次守城成功,想必再來一次也行吧,於是連忙派人找李綱。


  可是,就算真能順利把李綱找來了,黃花菜早都涼了。


  李綱早被一貶再貶貶到長沙去了!

  張叔夜是親自帶兵突破金兵重圍進入開封城的,心知形勢不妙,勸宋欽宗撤至襄陽,企圖借西路重兵期待後事,但在金兵圍困之下,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了。


  張叔夜又勸宋欽宗到各門看望守城軍民,鼓舞士氣。


  要說這張叔夜,的確算得上是英勇神武,完全不象個進士出身的文人,他身為南道都總管(總督南路軍馬一職),接到宋欽宗勤王詔書之後,與兩個兒子帶了三萬兵馬前來勤王,竟真能突破金兵的重圍,以傷亡過半的代價衝進了開封城。


  宋欽宗大喜之下接連授予他延康殿學士、資政殿學士之銜及簽署樞密院(中央軍事領導機構樞密院的副長官)之職,委以指揮軍事全局之重任。


  為了鼓舞士氣,宋欽宗在雨雪之夜親自穿戴盔甲,登城巡視,赴各門看望守軍,還把自己的禦膳賞賜給士兵。


  但此時,大勢已去,軍心渙散,幾無回天之力,三萬禁軍竟私逃了大半。其他各道兵馬,也沒有再如張叔夜一般如此忠勇果敢前來勤王的。


  對於宋欽宗來說,此時,似乎隻有在相州募兵的九弟可以指望了。


  於是,他挑選了八個身手高超的勇士,傳下口諭封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火速入京勤王。其中一個叫秦仔的勇士,是武舉人,勇猛過人,宋欽宗以蠟丸藏詔書,讓其帶去給康王。


  趙構就這樣等到了宋欽宗的任命:知卿起義勤王,可除卿兵馬大元帥,陳亨伯元帥,汪伯彥、宗澤副元帥。應辟官行事,並從便宜。


  隨後,又有閣門袛候侯章帶來蠟書,“詔帝盡發河北兵,命守臣自將”,並帶來宋欽宗口諭:康王辟中書舍人隨行,可以便宜傳諭令,草詔書。


  趙構大喜!


  這可是草擬詔書、發號施令的權力!


  好!有這個就行了!


  十二月初一,兵馬大元帥府在相州正式成立!


  因為宗澤、陳亨伯(陳遘,字亨伯,中山府知府,在金兵第一次南下時曾率軍民奮力抗金,是著名的抗金將領),為了盡快使大元帥府運轉起來,趙構想道:既然詔書明確了元帥、副帥的人選,定然不能擅動,但其他人員的安排,自己是有權利指定的。


  趙構喜極之後,又陷入苦悶之中,因為,他沒有足夠的人手可用。


  很多耳熟能詳的名人,現在還不知道在哪旮旯呢。


  現在他身邊比較有名氣的,就沒幾個好人。


  比如太學官耿延禧,其父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耿南仲,宋欽宗的近臣,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現在升為尚書左丞、門下侍郎。


  金兵一來,耿南仲一張嘴,不但一力主張議和,而且主動提出割地的建議,大約是覺得地盤大了要浪費不少兵將守衛、多了很多的軍費開支。


  所以後人的評價裏有“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命”的名句,這個南仲說的就是他,排在頭一位。


  有其父必有其子,耿延禧完美繼承了其父的投降派思想,是個跟著趙構去議和,見事不妙都能開溜的家夥。


  這爺倆聽說康王殿下在相州,又投奔過來。


  再比如,那句評價後一句中的黃潛善,後期大權在握時也是個大大的反派,一力排斥主戰派的宗澤,導致原曆史中宗澤被貶,最終惡疽纏身、抑鬱而死。


  但這些人,又不能不用,不然的話,難以收服一些資曆頗深的官員,甚至帶來極大的損失。黃潛善此人手下的兵士就不少,據稱有二萬之多,如果能順利爭取過來,毫無疑問是一大助力。


  趙構思慮再三,決定徐徐圖之,先把隊伍拉起來再說。


  於是,他任命康王府的老班底耿延禧、高世則為參議官,任命徽猷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張愨、直龍圖閣京東轉運副使黃潛善為大元帥府隨軍應副,徽猷閣知信德府梁揚祖為大元帥府隨軍轉運使……


  大元帥府的架子搭建起來之後,趙構又把僅有的一萬兵馬分為五軍,武顯大夫陳淬為五軍都統製,統領大元帥府軍馬,修武郎趙俊、武義大夫劉浩、武顯郎張瓊、修武郎尚功緒、果州(現四川南充)刺史王孝忠分別為中、前、左、右、後五軍統製。


  之所以招募的士兵有點少,是因為一開始名不正言不順,尚不敢大肆公開進行。


  但現在有了詔命就不同了,十二月初四,大元帥府給諸郡下達檄文,要求“……逐州守臣,如指揮到日……”


  檄文中提到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大元帥府將於十二月十四日向大名府轉移,要求各路軍馬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北,北宋陪都)匯合。


  好好的,趙構為什麽要從相州往大名府跑呢?

  這卻是金人和宋廷投降派的花招導致的。


  金人已經知道趙構在河北招募兵將準備勤王,把他當成一大威脅,一邊準備派五千精兵前去抓捕,一邊讓宋廷傳召康王回京。


  回京,那是不可能的,不但趙構自己清楚是金人的陰謀,大元帥府中所有得到消息的人都心裏有數。眾人思考後覺得己方兵力不足,恐難以抵抗金兵,便力勸趙構轉到大名府去,說那邊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更好,兵源也更多。


  趙構采納了這個建議,曆史上也是如此,正因為遷移到了大名,躲過了金兵的搜捕,也壯大了大元帥府的力量。


  於是,趙構率眾渡河,於十二月十六日趕到了大名府。


  求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