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慕容天水在這古隆中逗留了好長一陣,尚覺未飽眼福,但是時近午時,他感覺腹中饑餓,便隻好上馬行路,直奔襄陽城池。


  說起這襄陽城,在如今湖北省襄樊市區漢水南岸。它南跨漢沔,北接京洛,地處要衝,水陸交通方便,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末為荊州牧治所,可想而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城郭建置曆史悠久,至元朝末年城垣大部分被戰火摧毀,至明朝洪武初年,又於舊址重新修築。其城高約8米,周長6公裏,四麵六門,四角都建有子城,各為角樓,此後雖屢建屢修,但仍然保持著明初舊製。如今全城輪廓尚存,尤其以北城垣保存最完整,清代重修的小北門城樓依舊聳立城頭,重簷九脊,古貌猶存。登樓遠眺,北臨漢水滔滔,碧波縈帶;南望峴山,崗巒連綿,城廓街市,盡收眼底。其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攬天然之勝。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人城”,相傳為晉代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築。東晉時梁州刺史朱序鎮守襄陽時,前秦苻丕來攻,朱序之母韓夫人登城巡視,見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領女婢及城內婦女於此斜築新城一段,後來此角果然被攻破,幸虧依賴新築之城垣,方才得以擊退攻城之敵,時人因此稱這段城垣為夫人城。時至明初又在此擴建子城,長24.6米,寬23.4米,上嵌石匾,鐫刻“夫人城”三字,其下嵌有古碑數通,其中同治年間樹立的石碑,上麵刻有“襄郡益民勝跡夫人城為最”等字樣。


  此時此刻,慕容天水已下馬步入襄陽城西城門,來來往往的人群,使他頓覺耳目一新,更聞到一股新鮮的風土人情。他感覺這裏的百姓異常的親切,仿佛是自己的故鄉,就象令人心向神往的世外桃園一樣,毫無“獨在他鄉為異客”的孤獨、寂寞感。很快,他找到一家命曰“沉香客棧”的處所,開始休息整頓,打點行裝。所謂“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家園”,這裏雖然如故鄉一樣的親切近人,但是他畢竟還是一位遊子,一位過客,前方還有更多更漫長的路在等待著他。


  故此,他在“沉香客棧”僅僅休息了半個時辰,便又繼續上馬趕路。經過一天一夜的行進,他已經跨過漢水,進入河南境地,穿過新野,由經鄧州,一直來到了南陽城。說起這南陽城,乃是名人輩出之地,名醫張仲景,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蜀漢丞相諸葛亮,不勝枚舉,竟然都出在這小小的南陽城!

  在河南南陽城西的臥龍崗,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曾經躬耕於此;後來他又隨叔父去了湖北襄陽,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三國時的徐術(庶)·徐元直曾經指點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得天下!”這“臥龍”即指諸葛亮是也。在四川成都南郊,占地麵積37,000平方米,也有西晉末年十六國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的武侯祠。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卒於234年,終年54歲,字孔明,山東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南)人。至於這諸葛亮到底是何地之人,山東中琅琊、南陽、襄陽?中原之大,人家足跡遍野,四海為家,何需再爭個所以然麽?

  在這河南南陽城西的臥龍崗,為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唐、宋時都曾為他建祠。至元初又遭兵火焚燒,殿宇被焚毀,大德年間重修。清康熙時,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發現前人題詠“臥龍崗十景”的石刻,曾據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諸葛井,與武侯祠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堂、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祠內碑刻很多,其中嶽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引人入勝。祠東南隅有台,傳說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有龍角塔。至新中國解放後已將西院辟為博物館,並在東部新建了漢畫館和漢碑亭。


  這臥龍崗是漢畫像石墓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據說徐州也是其中之一。此地畫像石早有發現,解放後又有大量出土。這漢畫像館建於1937年,這一年不正是日本鬼子瘋狂侵略中國的年頭麽?搜藏畫像石二千三百餘塊,並將發掘的漢畫像石墓遷至館內複原陳列。漢代畫像,內容豐富,有曆史故事、神話傳說、舞樂百戲、天文圖像、珍禽異獸等。其畫像采用淺雕加施陰線的技法,注意畫麵的磅礴氣勢,給人以粗獷、古樸、奔放之感,在漢代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為一個說書講藝人,我隻能把臥龍崗的情況介紹到這,希望能給旅遊愛好者提一個簡略的“小說旅遊路線”;至於書中男主角耶無害經過此地是看到的什麽樣子,那也許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這南陽城東關溫涼河畔,有座醫聖祠,就是為紀念東漢名醫張仲景而建。仲景名機,生於公元150年,卒於公元219年,南陽郡人。此人醫術精湛,著作甚豐。後人收集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尤為著名。這醫聖祠分正偏兩院,正院有山門、中殿、兩廡,偏院有醫聖井、醫聖橋、素問亭、內經樓等。大門左側立有“醫聖張仲景故裏”碑,大門內10米許即為張仲景墓,墓前立“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墓後有中殿、大殿,兩側有廊廡各三間。解放後,大加修葺,並設立張仲景紀念館,陳列出他的生平和醫學成就。


  再說到那東漢時期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他生於公元78年,卒於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即今天的南陽縣石橋鎮人。乃是青城山天師道教教主張道陵之子,教主傳於張衡,稱嗣師。衡死,再傳於道陵之孫張魯,稱係師。張衡死,其墓便造設在今天的南陽縣石橋鎮。墓塚周圍是磚砌甬道,並有圍牆,栽植蒼鬆,花木芳香。墓前有“漢征尚書張公平子墓”碑,已是長眠於此八百又千年的一烈英魂!

  南陽城的傳奇名人和事跡咱們就隻能介紹到這,而男主人公慕容天水(耶無害)也僅是在此逗留了一天一夜,便於第二日繼續向平頂山和許昌方向進發。


  許昌,乃是東漢末期曹魏故都,據說漢獻帝劉協與曹操“許田射獵”的故事即發生於此。至後來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東征俘獲關羽,拜為偏將軍,並以禮相待,賜宅院一府。關羽則把一宅分為兩院,皇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他秉燭夜讀《春秋》的地方便被後人命之曰“春秋樓”。


  這是許都曆史事跡的點滴,慕容天水久已從史冊上查閱過。可喜的是,如今他親臨故都,便可以一覽無餘地瞻仰地番千古聖地。他徘徊遊觀在一片碧水湖畔,隻見堤岸花柳掩映,水中魚戲蓮藕,甚覺是情趣盎然、心曠神怡,簡直可以令他留戀忘返。但是,他尚未抵達許都故地,所以他不得不決意離開這令人迷戀的風景秀地,準備去瞻仰古跡!

  經過尋問過往行人,慕容天水終於摸索到曹魏故城。但是令他遺憾的是,原城已毀,僅存遺跡。其內城係皇城,宮殿遺址,曆曆在目,磚瓦殘片隨處可見。外城約5公裏,蜿蜒起伏,狀如小丘,據說這裏迭壓著新石器時代至秦漢前曆代的文化層。其城內原有漢獻帝廟,今已不存。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廣200平方米,乃是漢獻帝祭天地之壇。台西5公裏處有漢獻帝墓,南有張、潘二妃墓。城北6公裏許,五塚巍然高聳,是伏皇後五姊妹墓,俗稱五女塚。古城西北裏許有張飛廟,廟在隆起的高地上,廟中有風雨台,氣候陰晴變化,石上幹濕分明,以此可以觀測氣象,真乃自然奇觀!古城北15公裏許田村有射鹿台,清人滕子胡石刻尚在。三國時漢獻帝與曹操“許田射獵”的曆史故事即沉跡於此!

  慕容天水牽馬尋望著這些曆史的陳跡,心中不免升起一絲絲的寒酸和遺憾。古往今來,世代更替,昔日的繁華都城,如今還不是成為荒城一座?所謂“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何時何日才能再使之熠熠生輝呢?

  慕容天水正在尋思之間,突然一陣輕脆的鈴響和蹄聲驚動了他,伴隨著這輕脆的鈴響和蹄聲,隻聽有位老者唱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聲音由遠及近,渾厚有力,仿佛天來之音。等到耶無害轉過身,隻見一位倒騎著黑色小毛驢的幹瘦老道正手持拂塵還在哼呀哼呀地吟唱不停!

  見這情形,耶無害頓時想起東遊記裏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難道這位老神仙真的下凡了?


  耶無害正在猶豫之際,老者已行至麵前,他微閉著兩眼,早已望見耶無害。看到耶無害驚奇的目光,老道一甩銀絲拂塵,小毛驢頓時嘎然而止,隻見他向耶無害問道:“年輕人,汝可知吾所唱?”


  聞聽老者相問,耶無害立即恭敬地回答道:“如果我沒有說錯的話,長老所唱的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


  “無量天尊!汝子可教!可否扶我下驢?”


  “當然可以!”說著,耶無害便近身試欲攙扶,卻沒料到那老道卻一甩拂塵將他打了個踉蹌。


  “嗯!就是武功太差!還沒拜師學藝吧?”


  看來這老道是在有意試探,還打算要教他武功呢!耶無害不禁心中一喜,趕忙回答道:“晚輩奉家師之命出外遊學,但卻不是練武的!”


  “出外遊學?!……”老道冷冷地說道:“江湖險惡,人心叵測,你一個遊學書生,不學點武藝,如何行走江湖?老朽看你是塊練武的料子,可否拜我為師?”


  “老前輩肯收我為徒,晚輩求之不得!請受徒兒一拜!”說著,耶無害便躬身下跪。


  “噯!”隻見這老道早已起身下驢,僅用拂塵一甩,便製止了耶無害行禮,道:“你還沒經過我的考驗期!我先收你為寄門弟子,等我確認你合格之後,再正式收你為入門弟子,到時候再行跪拜之禮也不遲!”


  “老前輩!這考驗期要多久才行?”


  “少則十天半月,多則十年八年!”


  “哦!晚輩不明白你要考驗我什麽?”


  “天文曆數,道德才行,文武功底,治國之能!”


  “哦!”耶無害不由驚異道:“需要這麽多?”


  “這還是少的呢!”老道瞪了一眼耶無害:“汝可知老子《道德經》所言如何治國、用兵、取天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以此知天下之然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地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汝可知,你是誰?你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為什麽要來這世上?"

  “我是我。我從山中來,要到山下去:去替天行道,匤扶正義,淨化人心世界。”


  “善哉!善哉!汝可隨老朽去煉道守氣,切勿多言!”


  說完,老道便再次倒騎驢背,耶無害也跨上馬鞍,一齊消匿在一片山林之中……


  不知過了多長時日,耶無害從一片深山老林中出來,已是模樣大變:氣宇軒昂,風姿颯爽,一派大俠風度。但是,令人驚異的是,他原來胯下的一匹白馬竟不知何時換成了一頭小毛驢!看那小毛驢的模樣,竟像是進山之前那位老道的胯下之驢,是一條極其普通而又可愛的黑色小毛驢!


  此時此刻,耶無害又已踏上遊學的旅程。他的下一個目的地,便是黃河南岸的鄭州府!

  三日後,耶無害抵達鄭州。


  鄭州,位於許昌之北,洛陽之東,汴梁之西,也就是河南道登封少林寺的東北方向。沿著黃河南岸,由西至東,依次是潼關、靈寶(縣市)、陝縣、三門峽(市)、澠池、義馬(縣市)、新安、洛陽、偃師(縣市)、鞏縣(後改稱鞏義縣市)、滎陽(縣市)、鄭州(市)、中牟、汴梁(市)、蘭考(縣)。你瞧中州古地,地名瞎改什麽?就像你的人名一樣,非至關緊要,一生用一個大名足矣!你能改名升級麽?而這鄭州,正是南來北往、東經西去的交通樞紐,也是一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耶無害此次的鄭州之行,誌在必得!

  現如今,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轄12個區、縣(市),其中區6個、縣1個、縣級市5個。全市總麵積7446.2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1010.3平方公裏,建成區麵積127.2平方公裏;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禦險要”,為全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


  曆史淵源:


  鄭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有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表明這一帶曾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發展、匯聚與融合的重要區域。史籍記載,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黃帝生於軒轅之丘,軒轅位於今新鄭市境內。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鄭州所轄登封市),商王仲丁遷敖(今鄭州市區),周武王封叔鮮於管(今鄭州市區),表明鄭州地區在曆史上相當長時期內曾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滎陽一度成為“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後,曆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鄭州之名始於此。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管城縣,並為管州治所。北宋建都汴京——鄭州居京畿路,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成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曾兩次長為直隸州。


  風景名勝:


  鄭州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這裏山水秀麗,人文景觀眾多,氣勢恢弘,蔚為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有8處,即嵩山風景名勝區、黃河遊覽區、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虎牢關風景區、軒轅黃帝宮風景區、神仙洞風景區、官渡古戰場旅遊區。


  嵩山風景名勝區與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一體,是我國獨一無二、規模宏大的佛、道、儒三教薈萃之地,曆代帝王名士多到此巡視祭祀、布道講學。這裏有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和我國規模最大的佛教塔林,有我國最古老的佛教磚塔嵩嶽寺塔和道教勝地之一中嶽廟,以及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等。是全國第一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黃河遊覽區是遊覽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勝地,該區包括五龍峰、嶽山寺、駱駝嶺、漢霸二王城四個景區。主要景點有黃河母親塑像“哺育”、象苑、極目閣、紫金閣、臥虹橋、龍湖、黃河碑林、《西遊記》磚雕、桃花峪、大禹塑像、毛主席視察黃河處。是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環翠峪風景名勝區分為臥龍台和落鶴澗兩個景區,集寨古、穀幽、崖峭、石美為一體,有古山寨、賢孝石、雲花石、飛來石、梅山瀑布和24重南、北風格的翠亭等景觀。該區為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區位於中嶽嵩山北麓,包括靈宮殿、小龍池、石門寨、風屏寨、老廟、雪花洞和涼水泉7個景區。主景區雪花洞為我國北方大型天然溶洞,洞中有洞,曲徑通幽。該區為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滎陽虎牢關風景區相傳周穆王“射獵鳥獸於鄭圃”,曾將進獻的猛虎在此圈養,因名“虎牢”。此地融古戰場遺跡與山河風光為一體,有清朝立的石碑、三義廟、張飛寨、絆馬索、呂布城、跑馬嶺、點將台、華雄嶺等雄關遺跡。三國著名“三英戰呂布”就是發生在這虎牢關。


  軒轅黃帝宮風景區包括黃帝宮、拜將台、飲馬泉、馬驥嶺、草場崗、倉王莊、老虎圈、摩旗山、議事台、武定湖、情人島。據考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建立宮殿、練兵講武、研創八卦陣圖的地方。


  神仙洞風景區包括黃帝登臨處、黃帝妃嫘祖候帝處“**峰”和有3000年之久的植物化石“古元樹”等。洞長約5公裏,洞內有6個大廳。洞中有洞,暗河、清泉、石泉、石鍾乳密布,造型奇特,傳說是神仙廣成子的居所,軒轅黃帝曾到此向其問道。


  官渡古戰場旅遊區是在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古戰場遺址上新建的一個現代旅遊區,由門景區、序幕區、模擬古戰場藝術宮、三國勝景保護區等六部分組成。


  據說在這鄭州城內,有商代遺址,麵積有25平方公裏,於1950年秋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府周長近7公裏的城垣,為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已發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遺物,還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號。在城的北牆和南牆外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業作專坊遺址,西牆外有燒製陶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北牆外還有磨製骨料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在西城牆外的杜嶺街和城牆東南角,出土大量青銅器,有方鼎、圓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華。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商代奴隸社會和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如今在這鄭州市博物館內,還存有蘇軾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石刻。北宋元佑六所,即公元1091年,蘇軾知潁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的跋尾讚敘。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原件墨跡,其時為高拱所得,不久又為張居正所有,張氏獲罪抄家,被沒入宮廷,後被焚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後又升半級改成縣級市,就是未能升成地級市!距離直轄市更遙遠一步!其他許多縣級市都一個樣!有時改名太大,不利於曆史和地理研究。)高氏祠堂內。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鄭石刻於1959年移置(植)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十八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六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


  在鄭州市東大街路北,有座城隍廟,全名城隍靈佑侯廟。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後屢有修葺。此廟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簷四出,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遊龍數條,有鳳凰飛舞,大有“遊龍戲鳳”之勢!其中荷花、獅子陪襯,栩栩如生、異常生動。大殿正脊兩端雕有吞脊吻獸,兩側刻滾龍數條,並飾鳳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過海、楊香打虎及蒼鬆翠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廟內碑碣很多,其中有明代張大猶草書石碑“福讚”、“壽讚”兩通,筆跡蒼勁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寬82厘米,厚約21厘米;後者碑高181厘米,寬80厘米,厚約21厘米。都是標準的中國猛男個頭!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在河南鄭州市二十裏鋪瓦屋孫村東南。原武王名朱朝埨(lún,侖),生於1552年,卒於1607年,別號鳳山,是明太祖朱元章的八世孫。墓在地麵下7米處,為一坐北向南的磚券墓,墓室正麵有一高大門樓,兩扇石門可以啟閉。墓室長6米,寬5米,高3米,墓後壁上方有一盜洞。墓室內有一石供桌,現已損壞,靠後壁是停棺的石棺床,床上鏤有花紋。墓內殘存四塊墓誌銘,均為72厘米見方的石碣,說明該墓是原武溫穆王及其元配張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內布滿彩繪壁畫,後壁中央繪有釋迦佛像,兩旁繪有護法靈禽、麒麟、大象。東西兩壁繪有帝王和王妃畫像及其親人、侍者、菩薩、比丘,以及亭台樓閣和各種樂器等。墓頂繪有日月星象,雲氣繚繞,仙鶴翩舞。壁畫構圖協調,情節生動,色彩鮮明,為研究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護房,墓誌銘鑲砌在室內牆上,墓室內建有長20米的隧道,曆十六級可達墓底。


  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有座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下,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址)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2月4日總工會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殘酷鎮壓鄭州、江岸、長辛店等地的罷工工人,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等英勇就義。其後又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址)殺害鄭州分工會負責人汪勝友、司文德。紀念塔於1971年興建,高63米,好家夥!足有現代高層住宅22層樓之高!塔共十四層(包括地宮,二七等於十四之意即2月7日之義),平麵為並聯的兩個五角形,因此稱雙塔。塔內有梯可盤旋而上,十二層設有平座,可鳥瞰全市風光。塔內各層辦有二七大罷工紀念展覽。


  在鄭州市西郊的烈士陵園內,有愛國將領吉鴻昌的陵墓。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又名恒立,河南周口市扶溝縣呂潭鎮人。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師長、第三十軍軍長和寧夏省**主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織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一帶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葬於呂潭鎮鴻昌學校花園內,1974年移葬鄭州烈士陵園。其墓位於陵園正中,用水泥砌成長方形,墓前立一石碑,碑首嵌有吉鴻昌烈士瓷像。1984年在距墓塚90米處,建立紀念碑和紀念亭。紀念碑上鐫刻胡耀邦題寫的“吉鴻昌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園內鬆柏翠綠,**肅穆,到此悼念各位英烈,莫不令人肅然敬仰!仿佛這裏一個個長眠於此的壯烈英魂依舊在向後人散播著他們未能如願以償的靈魂!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裏處,於1964年發現大河村遺址,距離市區12公裏,麵積約30萬平方米。1972~1980年曾進行十一次發掘,發現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遺址在澠池縣、義馬北部)、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住房的遺存,已出土房基二十八座,年代有異,結構亦不相同。房基是東西並列、大小不同的一組地麵建築。據碳同位素測定,距今約五千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房基一牆壁現存高達1米,為迄今為止國內同時期房基中所僅有。大量陶器中獨具風格的雙連壺,紅陶黑彩,輕巧秀致。白衣彩陶出土數量甚多,色彩鮮豔,花紋圖案多樣,為大河村彩陶的一個特點。彩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等。這一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製的斧、鏟、刀、鐮和蚌刀等的出土,高梁、粟和蓮子等種子的發現,表明農業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實踐和生活來源。現在遺址上辟有複原陳列,再現了大河村居民的勞動、生活場景,為形容我國原始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位於澠池縣城北9公裏處的仰韶村,總麵積近30萬平方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著名的文化遺址之一。遺址文化層厚約 2米,最厚處達4米,自下而上分別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這處遺址以來,這裏已陸續發掘出一大批的石斧、石鏟、石鋤、石刀、骨錐、骨針等文物。仰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精美的彩陶,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陶器上的裝飾圖案非常引人注目,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 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園口,在河南鄭州市北17公裏處,緊靠黃河南岸。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名桂家莊。明吏部尚書許某在此修建花園,方園540餘畝。後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被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在此炸開黃河大堤,河水泛濫,使豫東、皖北、蘇北三省的千裏沃野變成荒無人煙的黃泛區,一馬平川,令人望而生畏!

  其情其景,比本故事“53,雷劈山洪”那一章節裏洪水暴發淹沒東道村鎮等地區的情形還要洪大,可想而知,國民黨的這一舉措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西進,可它卻給中國百姓造成了多麽嚴重的災難。多少年來,災區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至1947年3月,曆時近9年,黃河決口才被堵複,河水流回故道。如今這花園口已建有大型電灌站,洗堿改土,使沙荒變成水田。


  在鄭州市西北20公裏處,有古滎冶鐵遺址,麵積12萬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發掘。已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爐底積鐵九塊,最重的23噸,一側還留有2米多高的柱瘤。經複原,高爐在6米以上,容積50立方米。煉爐周圍有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等,還有預熱鼓風的風管,可見是一個完整的冶煉作業係統。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可釋解為“河南郡第一作坊”。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十四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都是鄭州古城過往古今的曆史陳跡,但它的曆史又豈止這些?然而,誰又知道,耶無害此時此刻所聞所見的鄭州城又是個什麽樣子呢?


  耶無害已走過了一條街道又一條街道,都是老街。大街小巷裏,酒店、客棧、香樓、茶樓隨處可見。最後,他選中一座名曰“文豪大酒店”的酒樓走了進去。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此乃詩仙李白的《客中行》”


  “嗯!好!蘭陵王的美酒果然名不虛傳!正如你的名字一樣,香飄滿樓。”


  “我也有美酒!”隻見一位青衣劍客起身離座,舉杯當眾吟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此乃大唐詩人王翰的《涼州曲》。”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及人生一場醉!慨以當歌,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喝酒!”


  “文豪大酒店果然名不虛傳!這些都是什麽人”耶無害一邊思索著,一邊找到一個角落坐了下來。他打量著這些人,隻見他們個個錦衣玉食,腰掛兵刃,氣度不凡!看來是場英雄會!他們個個出口不凡,想必都是文武雙全的名士,真令人羨慕!

  耶無害正在思慮之間,隻見那位腰掛圓月彎刀的蘭(藍)衣武士,書中交待,此人就是號稱蘭陵王的香滿樓,他向座內說道:“王子殿下!何必如此消沉?我看你還是即席為我等作曲一首,請伶人彈唱,豈不是酒色有聲可助我興?”


  “好!好!”眾人不禁拍案讚同。


  “好吧!”隻見座中身著黃袍的王子殿下應聲說道:“我李存勖答應各位的請求!”


  “李存勖?!”耶無害聞聽不禁一驚,暗道:“莫非他就是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他驚思之際,不覺麵前已備好酒菜。他道謝一聲,便一邊品嚐著美味佳肴,一邊觀聽著身旁的“高朋滿座”!

  “一葉落,搴珠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殿下!此詞名為何物?”


  “就取名一葉落吧!”


  “好詞!好詞!”隻見一位錦衣華服的年輕人邊說邊鼓著掌走了過來。


  “原來是王店主!”李存勖隨即招呼道:“快請坐!”


  “殿下這裏是高朋滿座,哪有我王曉燕的位子?我隻配給你們添酒助興!”說著,王曉燕打個手勢,頓見兩位懷抱琵琶的女子已走至眾人的酒宴旁邊。


  “你們立即彈唱殿下的一葉落!”王曉燕說完,這酒樓之上頓時是琵琶聲聲,餘音繞梁。落葉一曲,聞者思量,聽者斷腸。


  “噯!我說王店主!”隻見那位吟誦過《涼州曲》的青衣劍客說道:“我北蒼龍是條粗漢子,說話不當之處請你見諒!你為什麽取一個娘們名字?叫什麽王小燕?”


  “哈哈哈!好說!好說!”王曉燕不禁大笑,道:“我是女人名字男兒身,不耽誤我開辦這家‘文豪大酒店’,更不耽誤我做男人。要問我為什麽取名王曉燕,這還要歸功於殿下一年前曾經贈送我的一首詞。”


  “一首什麽詞?”


  “此詞名為《贈文豪大酒店》。我已經將此詞掛在我的書房裏,背誦得滾瓜爛熟!”


  “你能不能當眾朗誦一遍,讓我們都聽聽?”隻見腰掛圓月彎刀的蘭衣武士提議道。


  “當然可以!各位請聽好了:皇帝未忙太監忙,此種說法太荒唐。燕子樓空關盼盼,茶餘飯後話老王。有緣相會我要溜(516房間號),無份再聚西楚樓。有緣無份早已定,何必血淚心中流?並不是說不給你機會,這一說法更可笑。好話抬人人自俏,自尊自強人自愛。成熟穩重人愛笑,花開花落無人叫。門當戶對鐵公處,無緣對麵難相逢。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還來,閑來有興獨上西樓。多情反被無情惱,天涯何處無芳草?‘飛燕’摸跎(摩托motor)奇遇記,春風依舊走四方。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貨真價實美名揚!”


  “嗯!果然是好詞。想必這是要誇你的文豪大酒店貨真價實美名揚吧!”


  “蘭陵王所言即是!”王曉燕並不謙虛,依舊得意地說道:“這就是座名符其實的好店!這十裏八村的,過了我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不信,你們就走過一村又一莊試試?”


  “哈哈哈!”李存勖不由笑道:“一說起你的酒店,你就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一樣呱呱叫個不停!這茶餘飯後,不說你老王還說誰呢?”


  “讓殿下見笑了。其實殿下贈我的這首詞,還隱含著一個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我的昔日情人鐵曉燕嫌我家裏窮,遠嫁他鄉,可我心裏總還惦記著她。為了紀念她,所以我才改名叫王曉燕,以表達我與她同在!”


  “哈哈哈!”李存勖忍不住笑道:“你的愛情故事,我很明白!不然,我怎麽會將此詞贈送與你?這也是文豪大酒店裏的一個熱門話題啊!”


  “隻是有時我想起我與鐵曉燕的淒涼愛情,就不免有些傷心!”王曉燕說著,臉上已露出一片憂傷和哀怨。


  “哈哈哈……”北蒼龍不禁大笑:“瞧他那熊模樣!真是個娘們!哈哈哈……”


  再說旁邊不遠的耶無害也不禁暗道:“這有什麽好傷心的?枉做個男子漢!天涯何處無芳草?去了一個,再找一個就是了!叫什麽王曉燕?”


  “噯!各位莫要見笑!”王曉燕又馬上換作一副麵孔,解釋道:“這就是我文豪大酒店的特色。茶餘飯後話老王嘛!我不會介意!”


  “好的!你的也不失為英雄一個!來!幹了一杯!”


  “好!”隻見王曉燕接過酒盞,一飲而盡。


  “荷!海量!這才是我們男子漢!大杯喝酒,大碗吃飯!我北蒼龍就喜歡豪爽的人。”


  “嗯!北大俠所言即是。”王曉燕接聲說道:“我這是文豪大酒店!文豪!文豪!就是文人加豪氣!我既是這酒店的老板,豈能給本店丟臉?”


  “原來文豪是這麽解釋!”耶無害不禁暗暗自語:“看來,我此次的鄭州之行便得益於此。下一步,我就要去滎陽、偃師、洛陽直至黃河上下;再者我就該按原路返回去見曹師傅。”


  當日下午,耶無害騎驢直走滎陽。在這一路之上,他又遊曆了三大名勝, 即紀公廟、漢霸二王城和虎牢關。


  說起這紀公廟,在鄭州市西北26公裏的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餘米。紀公是指紀信,乃劉邦手下大將。漢高祖三年,即公元前204年,項羽困劉邦於滎陽,紀信假扮劉邦誑楚,使劉邦得以遁走成皋。項羽怒,焚紀信。後人便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但廟已不複保存,原址有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讚頌紀信的碑刻三十餘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書法家盧藏用撰(篆)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其碑高2.27米,碑額篆書“漢忠烈紀公碑”六字,碑身隸書,字跡端利。廟後有紀公墓,高7.5米,周長125米。登塚頂可俯瞰古戰場風光。


  這一切,在耶無害的眼底之下悠悠飄過,他仿佛又聞聽到了楚漢相爭,又仿佛看到古戰場上一個又一個的英烈在雄雄烈火中魂係九宵……


  廣武山上,有漢霸二王城,正是漢王劉邦和和楚王項羽在此對壘的東西廣武城。西城為漢所築,叫漢王城;東城為楚所建,稱霸王城。兩城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名廣武澗,又稱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溝內有鴻溝村。北麵向黃河,西南對群山,地勢險要,是古代交通咽喉、軍事要塞。劉邦、項羽往來滎陽一帶,戰於京、滎之間。劉、項多年戰爭,在此形成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隻可惜,如今漢霸二王城北部已有一部分坍入水中。漢王城東西長1200米,南北僅留300米,牆體塌落處寬約30米,現存最高處達10米多,高出黃河水麵200餘米。霸王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殘長400米,牆身寬26米多,城角處寬達70米,城牆西南角高達15米。這兩座城牆均用黃土逐層分段夯實。當地農民偶能拾到鐵鏃、銅鏃等戰爭遺物。


  說完這漢霸兩城之間的“鴻溝”,咱們有必要提一下“鴻門”之處的“鴻溝”,用以區別勿要混淆。說這“鴻門”,必然要說到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钜(巨)鹿(河北平鄉縣北部)殲滅了秦軍主力,率軍入關後,在鴻門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這鴻門就是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裏的鴻門堡村。東接戲水,南靠高原,北臨渭河。在兩千年前這裏是通往古新豐的大道,由於雨水衝涮,形似鴻溝,在北端出口處,形似門道,故稱“鴻門”。著名的曆史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也是發生在鴻門宴上。


  虎牢關,又名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汜水關。在河南滎陽縣汜水鎮。相傳周穆王“射獵鳥獸於鄭圃”,曾將進獻的猛虎在此圈養,因名虎牢關。此關地處東西咽喉,南連嵩山,北拒廣武山及黃河,山嶺夾峙,犬牙交錯,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形勢險要,設置關隘,鎮守重兵。楚、漢爭霸時長期在此交戰。三國時“劉、關、張”三戰呂布也是發生在此。東晉列國戰亂時期,此地為劉淵(匈奴族)、石勒(羯族)、慕容氏(鮮卑族)等互相爭奪的戰場。南北朝時劉宋與北魏都曾一再攻取此關,以圖消滅對方。唐初竇建德與李世民也曾在此一決雌雄。北宋司馬光曾題虎牢關詩曰:“天險限東西,難名造化功,路邀三晉會,勢壓兩河雄。除雪沾枯草,驚飆卷斷蓬,徒觀爭戰處,今古索然空。”現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豎立的蓮座石碑,上書“虎牢關”三個大字。


  這三大古跡,很快就在耶無害的眼皮底下一晃而過。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第二日,耶無害抵達洛陽東部的偃師縣。在這裏,他又慕名瞻仰了大唐高僧玄奘的故裏。


  玄奘故裏,在河南省偃師縣市(洛陽東幾十裏許)緱氏鎮。玄奘,公元602~664年,本名陳褘(音灰,這個字竟然不是形聲字!),洛州緱氏(今偃師緱氏鎮人),號稱三藏法師,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和翻譯家。後人為紀念他的卓越成就,在此建永慶寺。寺內大殿為清光緒三十年,即1904年重修。四周山川秀麗,景色宜人。玄奘從小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一生從事佛教研究。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遠遊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曆時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到長安,隨即應召去洛陽見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移往大慈恩寺,在此翻譯佛經,著作《大唐西域記》。


  說完這河南偃師的玄奘故裏,在此要略提一下他的陵墓所在。


  興教寺,在陝西省長安縣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為遷葬大唐高僧玄奘遺骨而修建。玄奘圓寂後,原葬在西安東郊滻河東岸的霸陵(霸上、霸頭)白鹿原上;總章二年,即公元669年遷葬少陵原畔的興教寺,並建塔以資紀念。因唐肅宗李亨題塔額“興教”二字,故名。現除玄奘、窺基、圓測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築於清同治年間悉被兵火焚毀。1922年和1939年曾兩度重修。今正殿、藏經樓及長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建築。寺西慈恩塔院內,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左右是玄奘兩名弟子窺基和圓測(新羅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名和泥塑像。


  當日下午,耶無害又來到了東都洛陽。這裏的曆史陳跡,更是讓他留戀了數日。


  說起這洛陽,它應該是中原的第二大繁華都市,是西京長安的陪都,號稱東都,乃是中原大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樞紐之所在。但如今已是大梁開平元年,即公元907年。大梁皇帝朱溫奉唐昭宣帝李祝(chù)為濟陰王,一切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舊臣官爵並如故。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故此,洛陽由東都又演變為西都。在她身上,久已凝聚下無數曆史和文化的結晶,成為古都聖跡;但是,在她身上更是打烙下無數戰爭的傷痕和印跡,曾致使她幾度千瘡百孔。“古今多少興衰事,盡看洛陽不必走。”她曾經在數個朝代的都城所在,然而一旦朝代更替,便是“亡舊朝必毀其都”。可想而知,她已經經曆了多少次曆史戰爭的洗理(禮)和折磨,曆史的長河又究竟使她沉浮了多少次!也難怪有人稱“洛陽!落陽!”為“太陽落下去的地方”,這話仿佛就是在說“舊朝沉落的地方”!

  然而,耶無害畢竟是奉家師曹呂莊之命前來遊學至此。應該說這是家師所指點路線的最後一站,他在此遊曆完畢,就應該折道返回。如若他再取道西京長安,怕是有違師命。更何況,他奉命出遊已達七、八個月。僅在武當山,他就花了半年之多的時間,雖然有違師命,但他畢竟獲益非淺。後來他又隨老道長隱蔽深山老林之中煉氣化神,又是花去他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這兩次經過名人指點學藝,他已是收獲甚大,也算是他遊學之中的意外經曆。因為他好文也好武,所以這場遊學已使他文武兼收、大有俠士風度。雖然他自幼體質瘦弱,家父家母不許他練武,但這次出門在外,他還是順其自然、“得來全不費功夫”地煉就了一身好本領。


  這洛陽城,就是他遊曆的最後一站。在這裏,他究竟會有什麽收獲、什麽新發現呢?帶著這個問題,耶無害再次走向一個個的千古名勝!


  龍門石窟,在河南洛陽市南13公裏的伊河兩岸。《水經注》雲:“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曆其北流”,因此又名曰“伊闕”。這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又為山水相趣的風景區。其石窟造像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四百餘年的大規模營造,兩山窟龕,密似蜂窩。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共計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九萬七千三百餘尊,題記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這些古代藝術大師創造的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已成為研究中國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淩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令人歎為觀止。龍門石窟的題記、碑刻,如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珍品。


  古陽洞,在龍門西山南部。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比較豐富多彩的一個洞窟。窟內兩壁鐫有三列佛龕,其拱額和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圖案紋飾五彩斑斕。供養人像姿態虔誠持重,生動逼真,有運動感。刻品琳琅滿目,為研究北魏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洞窟內的造像題記,書法質樸古拙,所謂“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即在此洞窟內。不愧是研究書法史的珍品。


  賓陽洞,在龍門西山北部,其三洞。中洞開鑿於北魏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開鑿,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建成,曆時二十四年,用工八十萬零二千多個。主佛釋迦牟尼和弟子、二菩薩,麵相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色。南北兩壁為一佛、二菩薩,窟項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逸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內壁兩側為大型浮雕,分《維摩變》、《佛本故事》、《皇帝禮佛圖》和《皇後禮佛圖》及《十神王像》四層。但《皇帝禮佛圖》和《皇後禮佛圖》大型浮雕在解放前已被帝國主義分子盜往國外。所以,中國人民應該將它們向“帝國大盜”索回;“中國的地麵上,決不能讓你們橫行霸道!”南洞和北洞始刻於北魏,遲至唐初方才完成。


  蓮花洞,在龍門西山。因窟外左上方有明代書刻“伊闕”二字,又名伊闕洞。建於北魏晚期。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高5.1米。麵部和兩手已損毀,但仍能看出雙手前伸,右邊迦葉手持錫杖,可能為“釋迦乞食像”。所以說,信佛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釋迦牟尼也曾是曆經磨難從乞討要飯中渡過來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洞中佛龕較多,構圖精美多彩,有尖拱、楣拱和屋簷,有瓔珞、帷幕和華繩,又有雲紋、卷草紋和幾何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刻工精細,富於變化。窟頂鐫刻有一大蓮花,其旁邊的高浮雕大型飛天,更是婀娜多姿,優雅傳神,令人心向神往。


  藥方洞,在龍門西山北部。開創於北魏晚期,建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曆時約二百年。洞內的主佛、弟子、菩薩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蓮柱,皆為北齊作品,具有多樣的藝術風格,是龍門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齊造像的較大洞窟。洞口兩側所刻治療瘧疾、反胃、心疼、消渴、瘟疫等一百四十餘種疾病的藥方,為唐代作品,是研究中國古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在龍門西山北端。為此處第一大窟。寺下泉水迸流,故有潛溪之名。唐代初年開鑿。洞內雕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主佛“阿彌陀佛”端坐須彌座上,比例勻稱,麵部豐滿,神情睿智慈祥。二菩薩豐腴圓潤,雙目俯視,造型敦厚,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天王身著甲胄,足踏鬼怪,豎眉挺立,表現了武士的英勇神情。


  萬佛洞,在龍門西山南部,建成於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內南、北兩壁滿刻一萬五千尊佛像,故名。正壁阿彌陀佛端坐於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神情安祥肅穆,背後雕刻五十二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像,布局精巧別致。南、北兩壁佛像下雕刻的伎樂人,舞蹈者婀娜多姿,衣帶飄揚,奏樂者手執樂器,形象生動。洞口南壁上的觀世音像,右手執麈尾,輕依肩頭;左手提淨瓶,嬌柔無力,甚是可人。盡管其頭部泐損,但從她那優美動人的體態中不難想象出她一定具有明媚如花的麵龐。


  奉先寺,在龍門西山南端。唐高宗初年開鑿,至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竣工。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大龕。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長41米,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九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17.14米。其麵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兩旁的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剛健。群像形神兼備,刀法圓熟,巧奪天工,大俠之作,是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


  看經寺,在龍門香山即東山之上。建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洞頂雕有蓮花藻井,上麵的浮雕飛天,體態豐潤,衣帶飄逸,給人一種淩空飛舞的韻律美。壁下浮雕的二十九尊羅漢像,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個天竺祖師衣缽相承的形象,性格刻畫入微,生動有致,是羅漢群像中的上等佳作。


  白居易墓,在龍門香山即東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下邽人,陝西渭南縣(今渭南市)人,生於河南新鄭縣,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輩太原人,後遷居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縣市)東北。“你看這地名改動的,真個讓說者費勁!亂改什麽?!”


  白居易乃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輯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終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