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空谷玉塤
說到這空谷玉塤,那要從大封神時代而起。
古話有雲,那時便相傳周文王子嗣眾多,在路邊撿到雷震子時,已經擁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公嘴,正好一百個,也就有了後來的文王百子傳說,後來,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表現,有百子者更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所以亦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
可龍生九子都尚有不同,何況一百個孩子,若是把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列舉出來,也許真能編纂成一部長篇戲文流傳民間。
這空谷玉塤,便是與這文王的第八十九子,原叔?有關。
「?」字原為形聲字,從言,從斤,斤亦聲。「斤」本指斧鉞,轉指「鑿破」。「言」指言語。「言」與「斤」聯合起來表示「說破」的意思。原叔?降生時文王垂老矣,並未取名,卻聰明至極,一歲能言,兩年善語,跟在大哥伯邑考身邊養著,常常隨行入宮。那時父親因觸怒紂王而被監禁,伯邑考生性敦厚仁愛,又是孝子,苦求無門,還是聽從幼弟的建議,帶了七香車、醒酒氈與白色猿猴三樣異寶,獻給紂王,才解了一時燃眉之急。
從此更是厚愛這個弟弟,旁人打不得罵不得,山珍海味只為其口中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長此以往,幼弟到底心性不夠成熟,易於膨脹,民間有句話叫看破不說破,然而,似乎他並不以為然,時時語出驚人,直到有一天,終於釀成大禍。
除了身份顯赫之外,伯邑考長相十分俊美,琴藝絕倫,信步長街便能招來無數年輕女子駐足觀看,一度更是少女們夢中懷春,爭相嫁娶之人。但事情也就是如此巧合地乖張,旁的年輕貌美的女子也就罷了,偏偏,紂王的寵妃妲己,也是其中之一。
寵妃愛慕伯邑考,在宮廷之中彷彿已經不是秘聞,因為紂王暴虐,大家怕受牽連都保有一絲最後的餘地,不敢說破,但當時伯邑考的幼弟才不在乎這些,將坊間里的傳聞悉數講於長兄聽,惹得其羞憤難當。有一次進宮受朝,伯邑考與妲己偶遇見於花園之中,妲己言語輕佻,欲加親近,可是伯邑考不屈於美色,想起坊間所傳,心中怒氣油然而生,甚至嚴詞譴責妲己不守婦道,而引來衛士。
此事驚動紂王,欲查明事情始末。妲己恐慌連累自己,便將罪名加於伯邑考,說伯邑考覬覦她的美色而對她欲行不軌,又暗自現出原形,引出白猿殺意,最後,再誣陷伯邑考的琴聲經常暗罵紂王無德,紂王一聽勃然大怒,於是,伯邑考就這樣被妲己誣陷,割去四肢,萬刃剁屍,為了拘其魂魄,不能使之往生投胎,特意將屍首的碎肉放在了妖法加持的陶塤中翻搗,並做成了肉餅,送給其父文王姬昌吃下。
愛子遭劫,其實姬昌早已通過卦象卜得而知,當夜就把小兒子接到了身邊,避免遭受牽連之禍,屆時小小的少年還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卻腦筋極快地先想出脫身之法,紂王忌憚姬昌卜算精準,便讓父親在翌日接到送吃食過來時,也要佯裝渾然不知的樣子吃下,迷惑紂王,讓其以為父親的卜卦之能只是浪得虛名,從而換取自由之身。
最終,姬昌終於如願施計得以還鄉,小兒子卻說什麼也不願意離開殷商,一直耿耿於心若不是自己與兄長說破了妲己的心思,也不會牽連其無辜慘死,便起「?」為名,時刻讓自己謹記,並隻身留在殷都,四處打聽,終於獲得囚禁兄長魂魄的陶塤。
原叔?本來能言善辯,但從那時起便不再說話,言語之意全部由吹塤表達。少時聰慧,跟隨父親數十日便將卜卦之能學了個七七八八,姬昌踏上西周故土一陣噁心,張口吐出了三隻小白兔,乃伯邑考三魂所化之事,被原叔?一卦得知,又知沒了三魂作為指引,陶塤中封存著的長兄的七魄時刻都有消散的危險,便日夜看護,苦研術法技門,保持其安全輪轉。
直到姜子牙代玉虛元始天尊封神之時,念伯邑考忠孝之心,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命為尊貴之神,塤中的七魄受其感應,頓時化成七色琉璃包裹了整個陶塤,待一陣耀眼光芒散后,土黃色的陶塤變得色白如玉,其聲音渾厚,凄婉,其聲濁而喧喧然,悲而幽幽然。
初聞其聲,滄桑曠古;常聞其聲,心靜若止。便命名為「空谷玉塤」。
因每次吹響之時,都是原叔?緬懷兄長之時,塤的演奏多被後人多用來懷古的情思當中。
原叔?病逝的若干年後,空谷玉塤謝世不曾出,再現世之際,已經被不知拿出的高人借紫薇星之力製成法器,可以憂思為食,增加吹奏者的力量,滿足其因追悔未完成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