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往昔榮光又重現
貞觀之治
唐太宗眼見表大爺被消滅,知道是因為遭到了百姓的拋棄。秦朝、隋朝太不拿老百姓當回事兒了,才會超快速滅亡,所以他強調要存百姓。
史籍記載,貞觀五六年的時候,「天下大稔,米鬥不過三四錢」,一斗米是十升,才三四文銅錢,那就是糧食太賤了。表示農業生產發展得很好,有的是錢。
「流散者咸歸鄉里」,原來打仗逃離的人全回來了。
「歲斷死刑二十九人」,一年判死刑二十九個。中國古代判死刑必須得皇上本人批准,而且大臣要求情三次,表示慎殺,不能隨便殺人。一年才殺二十九個人,那證明社會治安好。
「九州道路無豺虎」,行旅自長安越海表,從長安出發到廣州,不帶糧食,當然也不用帶錢,「取給於道路焉」,你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因為誰家都很富裕,都熱情地招待你,糧食吃不了餵豬還不如喂你!出門也不用鎖門,外戶不閉,家家都富,我偷你幹什麼?這簡直就和共產主義差不多。
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知人善任是唐太宗的一大優點。他認為為政之要,唯在得人。這個人指的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和民不一樣。他的這個覺悟,使得朝里朝外冒出一大批人才。
賢相有房玄齡、杜如晦。哥兒倆一個多謀一個善斷,有「房謀杜斷」之稱。名將有李靖、李。李靖就是托塔李天王,哪吒他爹。中國古代十大兵書裡面,有一個《李衛公問對》,衛國公指的就是他。他曾以三千鐵騎大破東突厥於陰山,俘東突厥頡利可汗。李,就是評書里講的徐懋功。80歲高齡挂帥,滅高句麗,破吐谷渾,所以這兩位名將不得了。
經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戒奢從簡。
長孫皇后帶頭,衣不錦繡,裙不曳地。穿衣服不穿繡花的,也不穿錦緞的,而且當時沒有棉,穿的是麻布。為了節省布料,裙子做得超短,不能拖地。皇后這個樣,嬪妃能越得過皇後去嗎?一個比一個短吧!那文武百官能越過嬪妃去嗎?太省錢了。
文化方面則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唐太宗在位時,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鏡子」
唐太宗最大的優點是虛懷納諫。
唐太宗的諫臣是魏徵。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當時老跟太子說,要把秦王李世民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圖之。你幹掉他,不然他會坐大,會發達。結果太子不聽,顧及手足之情,於是被弟弟秦王幹掉了。然後秦王就把魏徵抓來,你看都賴你吧,你小子挑撥離間,你想怎麼死,自己挑一樣死法吧!魏徵說,你要是用我的話,我能像忠於太子那樣忠於你。李世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那你就給我提意見吧!
結果魏徵給皇上提意見到什麼程度?廷爭面折,當廷跟皇上爭,撅皇上面子,氣得皇上一抖袖子,不玩了,散朝。那會兒君臣坐而論道,皇上在台上坐著,大臣在底下坐著,坐得很不舒服,因為屁股壓在腳後跟上,實際上跟跪著差不多。皇上不爽了轉身就走,魏徵一下子站起來衝到台階上,一把拽住皇上袖子,你別走,咱們還沒說完呢!皇上說,鄉巴佬,你等著,我宰了你,你信不信,我宰了你。
魏徵是農民軍出身,所以皇上罵他鄉巴佬。你聽有些評書里講,中國古代總是推出午門斬首,午門是殺人的地方嗎?明朝在西四,清朝在菜市口,哪兒能動不動去午門斬首。除了朱元璋的明朝外,別的朝代哪兒能隨便打罵大臣,更不能隨便殺大臣了,尤其有修養的皇帝,野皇上難說。所以,唐太宗罵完鄉巴佬后也只能回到宮裡去生悶氣,一邊嘟嘟囔囔地說,這個鄉巴佬,非宰了他不可。
賢后長孫氏忙問,你跟誰生這麼大氣?皇上說,魏徵,他揪著我袖子,我不宰了他行嗎?皇后把皇上扔在那兒生氣,讓女官侍候皇上。她回到寢宮,穿著上朝的大禮服,帶著嬪妃出來參駕。皇上特奇怪,怎麼了?今天祭祖啊?皇后說,我向陛下道賀。皇上說,我有什麼可賀的?皇后說,主明臣直。魏徵這麼直,因為你是明君聖主。隋煬帝時誰敢這樣,別說抓袖子,抓鞋帶就早宰了,所以我為陛下道賀。再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皇上本來就不容易聽進不同意見。大家都拍你馬屁,不敢說真話,只有魏徵這樣的人說真話,這簡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
唐太宗一聽,還是我們家「政委」覺悟高。於是唐太宗就重用魏徵了,封到二品御史中丞,專門負責監察,給皇上提意見,還跟他結成兒女親家,公主嫁給他兒子,兒子最後也升到二品。後來魏徵提意見就更來勁了,一生提了200多條。皇上玩兒鳥,沒見過外國進貢的麻雀,叫鷂鷹,正玩兒呢!魏徵進宮來奏事兒,皇上一看,他看見我玩鳥的話,肯定得說我玩物喪志,就塞到懷裡了。結果還是被魏徵看到了,魏徵就想,不能讓皇上玩物喪志啊,要對君主負責任,所以他就在這兒沒完沒了地說。皇上好不容易把他打發走了,鳥也悶死了。
等魏徵病重了,皇上過府探望,拉著他的手依依不捨,你可不能死啊。但是天不假年,魏徵50多歲就死了。唐太宗感慨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先生一死,少了一面好鏡子。
窩囊廢當太子
太宗皇帝在位20多年後病死,他死之後是高宗李治繼位。這個高宗真的很高,血壓高,經常頭暈目眩,他的高血壓是讓他爸給嚇的,這個驚嚇的過程有具體的來龍去脈。
當時太宗的五兒子李佑,和太宗那個倒霉弟弟李元吉一樣被封齊王,所以也不知道是他找倒霉還是倒霉找的他。有一天(貞觀十七年)李佑就夥同一幫古惑仔造反了,反自己的爹。李世民那麼猛,哪兒能被自己的兒子反?立馬就鎮壓了。本來事兒過去了,但在審問叛逆的過程中,牽扯到了太子李承乾,順藤摸瓜,發現太子也在謀反。
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而太宗皇帝當時才20多歲,春秋正盛。太子越長越大,心裡就著急,我都發育了,皇上還身體倍兒棒,我太子就是儲君,你老不死的話,我儲到什麼時候才能當皇上?自力更生吧,我幫你死!於是太子就在宮裡面找一幫巫師,先在那兒集體扎針,然後密謀造反。
太宗皇帝派人調查屬實后,就把李承乾廢為庶人,幽禁起來。這樣,嫡子還有濮恭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按照感情,太宗應該立李泰為太子,因為這小子特別聰明,才華橫溢,是塊當皇帝的好料,而李治是個溫吞鬼,什麼事都不出挑。可是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最後李治被立為太子。太宗的意思是,如果李泰當太子,這小子忒有乃父之風,跟老子太像了,估計一登基為了了卻後患,會立馬殺了李承乾和李治。這種殺兄害弟的買賣在建國之初可以乾乾,太平年代干多了肯定不好。而李治繼位后,雖沒有李泰能幹,但絕不至於害死李承乾和李泰。為了社稷,太宗就把自己最喜歡的孩子李泰也幽禁了。
這樣一來,長孫皇後生的兒子就剩下晉王李治,長孫皇后38歲就病死了,當時李治才18歲,嫡子就剩他一個,剩下的都是庶出。所以皇上說該你當太子了,派人來傳旨,準備冊立他為東宮太子,免冠磕頭。李治一看,不幹不幹,誰愛干誰干,我不幹,嚇得哭昏過去了。
李治太怕他爸爸了,老爸多狠,殺哥哥宰弟弟,滿門抄斬;逼老爹退位,把倆兒子(不管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都幽禁起來。現在輪到他了,他害怕,所以每次看到太宗就嚇得說不出話來。太宗就更不喜歡他了,窩囊廢一個,半點兒不像我。
妻為夫之綱
李治最後就落下這麼一個病根,不能理政。不能理政就只好讓武則天掌權。武則天本是先帝的才人,14歲入宮,這個丫頭特別倔,皇上不喜歡她。太宗晚年病重,武則天侍候的時候,正好李治前來問安。既然太子前來問安,武則天就打蛇隨棍上,傍上太子了。論輩分武則天是太子的媽,論歲數比太子小四歲,想來想去還是論年齡吧,論輩分不方便勾搭,論年齡就勾搭上了。太宗皇帝駕崩后,按照中國古代的禮法,明朝以前凡是先帝駕崩,不能生育的嬪妃一律殉葬,武則天也應該勒死殉葬的。
但是皇上捨不得,就把她弄到感業寺出家,暫時避避風頭,後來接了回來。還是皇后把她接回來的,皇后要對付蕭淑妃,利用武則天來爭寵。只不過武則天一得寵,淑妃是完蛋了,皇后也完蛋了。武則天把自己親生的公主掐死,嫁禍於皇后。皇帝哪兒知道這女人能這麼「大義滅親」,當然上當,把皇后廢了,立她當了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李治哪兒是她的對手,一下就掌權,後來就稱帝,改國號為周,滅了唐朝。就這樣,她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一共生了四個孩子,逼死了倆,後面那兩個,就是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過去史學家罵她牝雞司晨,母雞打鳴,就是說她女人稱帝是母雞學公雞叫,而且心狠手辣,掐死親生女兒,逼死兩個兒子。甚至,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當了皇帝之後,也很快就被廢了,特別是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貶到江西。
李顯他們家房樑上永遠懸挂著一根繩,隨時準備上吊。只要長安一有宮使來傳旨,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媽讓我死,我上吊吧!幸虧他的王妃韋氏說,你先等會兒別著急。您先聽聽,萬一賞你,你急著上吊不是虧了啊?
有人還說武則天穢亂宮廷,生活作風也不好,但這些都是小節。她心狠手辣,有李世民狠嗎?她生活作風不好,皇上有生活作風好的嗎?武則天雖不是一夫一妻,但比洪秀全強多了。論帝王功過,關鍵還是看她在歷史上幹了哪些事兒。
女皇帝武則天的統治,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她發展農業生產,破格用人,發展科舉制度,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因此綜合看來,她應該被肯定!有人說,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也就是說,他認為武則天在太宗、玄宗之間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死了以後,並不是以帝禮下葬,而是以皇后禮,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而且她本來是皇帝,「則天大聖皇帝」,則天是她的尊號,但她最後下葬還是以皇后禮下葬。她在位15年後,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李唐皇室又恢復了。
武則天死後給自己立了一座無字碑,她立無字碑的原因是知道自己是一個爭議性人物,所以千秋功罪,任人評說。我不評論我自己,我把自個兒吹得很好,後人把我碑給磨了,多沒勁,讓後人去評說吧。
明君賢相很般配
武則天去世后,他的兒子中宗李顯二次即位(曾被廢)。中宗在位的時候,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專權亂政,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誅滅韋氏一黨,然後擁立自己的父親即位,就是睿宗李旦,武則天最小的兒子。睿宗在位時,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① 又作亂,想仿效她的母親稱女皇。李隆基起兵又把他的姑姑幹掉了,充分體現了他的治國之才。
公元712年,李旦頒詔,讓位給皇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又稱唐明皇。
唐玄宗即位后需要治國之才,就找來了姚崇做丞相。姚崇說別忙,我有十條建議,你要聽我的,我做;你不聽,我閃。玄宗說,你且講來。
姚崇的十條很厲害,一是廢苛法,施仁政,對百姓要好。
二是十年之內不與邊境作戰,因為之前被吐蕃打得夠戧。
三是宦官不得干政。
四是皇室宗親不能任高官。這兩條都是針對之前宦官亂政,親戚內耗亂打架亂謀反的歷史教訓提出來的。
五是親近之臣犯法,要依法治罪。某個親信寵臣犯了罪,一樣要依法幹掉,不能因為他陪你打乒乓球打得好,就妄縱他。
六是除了租、庸、調等賦稅外,其他一切額外徵收都須取消。
七是禁止建造寺觀宮殿,那玩意兒太勞民傷財。這兩條也是為百姓計。
八是對臣下以禮相待。
九是允許群臣實話實說,哪怕是批評類諫言也要容忍。
十是嚴禁外戚干政。只要這十條你都能聽,我就當丞相,要不然bye-bye。
唐玄宗說行啊,你這十條不都是丞相應該提的嗎?你這不是提前上位了嗎?來吧來吧我都答應,你明天來上班。
在姚崇的幫助下,唐玄宗開始勵精圖治。他選賢任能,改革吏治,親自考核縣令。唐朝得有多少個縣,一天考一個縣令,都得一千多天,可見皇上進賢退不肖的決心。然後,他發展生產、限制佛教、實行募兵制、大興文治。好皇帝該乾的他全都幹了。
有一年天下鬧蝗災。大臣跟皇上說,蒼天示警,皇上你得沐浴更衣,齋戒請罪。皇上說,蝗蟲是我的味兒招來的嗎?跟我洗不洗澡有什麼關係?到地里看看去,打蝗蟲去。到地里一看沒法打,太多了,結果皇上拿起一隻蝗蟲,擱嘴裡給嚼了,活的,腿還動呢!說「爾食朕百姓五穀,如食朕之肺腑」。你吃老百姓的莊稼,就跟吃我心肝肺似的,你吃我,我先吃你,咔,給嚼了。文武百官也好,黎民百姓也好,見到這一幕,感動得鼻涕都出來了。都來這個吧,高蛋白嘛!所以雖然鬧蝗災,沒有人去反抗朝廷。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國家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史稱「開元之治」或「開元盛世」。「開元之治」比起「貞觀之治」來,經濟上更繁榮。杜甫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隨便一個小城都有一萬多戶人。「公私倉廩俱豐實」,公家和私人的倉庫全豐實。看隋朝富吧?但是它是官府有錢,老百姓沒錢,藏富於國。開元之治則是藏富於民,對社會的發展來說,比藏富於國更有好處。再加上有一套完整的稅收制度,大家就齊活了。
中國古代很少有哪一朝能做到這一點,它要麼就是藏富於國,像隋朝,很快就滅亡了;要麼就藏富於民,像北宋,但是缺乏合理稅收,下面的人有錢收不上來,國家則積貧積弱。宋朝的GDP占當時世界的80%,可惜錢都在底下這些大官手裡,不在國家手裡,也完蛋。只有唐朝的時候,是公倉私廩俱豐實,老百姓也有錢,國家也有錢,國力空前強盛。